□文/范琴
高校口译教学模式改革
□文/范琴
The Reform of Interpreting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口译教育是为了培养口译能力。关于口译能力的组成结构,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归纳来看,口译能力从整体上分为智力性因素能力和非智力性因素能力。智力性因素包括双语能力、百科知识和口译技能。非智力性因素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素质。口译员不是传话筒,而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口译不是代码转译,而是交际人之间有预期目标的思想沟通与交流。口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能够胜任各种场合、各个不同领域跨文化交际的高级人才。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研究生和本科阶段都开设有口译课程,但现行的口译教学模式存在种种问题,不能有效培养做口译所需的多种能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教授提出中国翻译教育中的几大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不清、人才培养方案不妥、教学方式方法不新、实践教学基地不用等,这些都制约着口译教育的深入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口译教学模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多在配备多媒体设备的语言实验室中进行。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分成两类,一类以口译技能专项训练为逻辑线,如记忆、笔记法、数字处理等;另一类以口译题材分类为主线,如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口译课主要使用的材料是公开发行的教材,一般配有音频,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级系列《口译教程》等。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所需的音频材料播放,学生进行听辨并做笔记,音频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对听到的材料进行翻译,随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总结。有时教师也会请学生翻译完毕后互相点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势在于使用了先进的语音设备,学生都能参与到口译练习中,教师也可以有效地把控教学节奏。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比自己的翻译与参考译文(或老师的译文),找出自身差距,提高较快。但是,考虑到口译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口译能力的培养需求,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听辨能力无法提高。口译课不是听力课,不可能投入大量时间让学生练习外语听力。严格来说,良好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是学习口译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不重视听力,导致学生普遍听力较差。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听力方面也多局限于课堂训练和少量的课外补充,而且训练方式以做题目和听懂大致内容为主,这样一来,学生不能真正将每一词每一句都听懂,更弄不清整篇材料的逻辑结构和前后联系,也就达不到口译的听辨要求,无法真正做好口译。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课堂往往只是单纯的语言转换练习,很少涉及百科知识的拓展、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等。目前的口译教学通常一次局限于一个技能或一个主题,选择一两段材料进行翻译练习和评讲,每个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时间可能仅为几分钟,课后也缺乏练习或监督,这样便无法让学生真正有效提高口译技能,更谈不上进一步拓展专题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再次,教学材料更新不及时,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口译与笔译不同,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即席性。这就需要教学中及时更新练习材料,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长期使用同一套教材和材料,有些内容已相当陈旧。有的教师虽然也会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一些比较新的材料,但在难易程度上随机性较大,无法保证层次性与系统性。
最后,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无法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无法提高实战经验。口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在教室当中学习,无法体会到现场的各种实际情况、紧张气氛及各种突发状况,学生毕业后一旦真的面临口译任务,在缺乏实战经验的情况下很难应对,甚至出现上场后说不出话或胡编乱造译文的尴尬局面。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虽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但教师的干预和控制影响了学生能力培养与习得的效果,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综合运用平时所学的口译技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行的口译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培养口译综合能力的需要,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在当今信息时代,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应用于教学,以很小的成本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考虑口译教学改革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技术。针对口译所需的能力结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一)加强听辨训练。口译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听辨,译者的听力水平是口译成功的基础。但是,口译教学所需要培养的听辨能力与普通听力理解培养的听力是不同的。口译听辨的认知过程为“听-理解-分析”,一般语言学习听力的认知过程则为“听-理解”。一般外语听力练习重在培养学生在语言层面的感知,比如语音语调、词汇句型、表达方式等等,而口译听辨重在理清逻辑意义和说话者的意图,是“听意”而非“听词”。另外,传统的听力课程所使用的材料往往是发音标准、语速均匀、无杂音干扰的录音材料,而在口译实践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口音甚至方言,发言者语速也容易发生变化,再加上现场有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口译听辨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一般的听力练习。在口译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意群的切分,并对同类已知意群进行积累,为意群、语块的扩充、调用提供基础,从而提升听辨能力和效率。同时,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学会识别并浓缩关键信息,将发言信息中的关键部分浓缩为各种符号、线条、字母等,这样有利于储存信息。此外,由于口译听辨重在理清逻辑意义,学生需要在听辨过程中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后,根据其中的逻辑关系,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信息链。学生在练习时要学会忽略字词句本身的形式,努力找出语段背后隐含的逻辑线。还有一个提高听辨能力的有效策略是让学生做影子练习,即跟读训练,即几乎同步地重复发言者的讲话,像影子一样跟在后面。这种练习也是同声传译训练的基础。它能够帮助分配注意力、增强语感、克服听辨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选用不同类型、不同口音和语速的语音材料,例如一些会议录音等,帮助学生增强对不同环境、不同发音的适应性。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被动听课、接受训练。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根据需要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口译需要丰富的百科知识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仅凭几节口译课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在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补充。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完善知识框架的意识。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强项和知识短板分别在哪里,尽量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博闻强识,专精一二)。知识面越丰富,口译时能调动起来的长期记忆就越多,对于突发的各种状况就越能沉着应对。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展开探索和研究,学会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信息,掌握各种信息检索工具,通过自己的整理,对该专题形成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最后形成书面的介绍,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这样能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建立口译资料库。口译资料库的来源主要是语料库、口译学习网站与英语学习网站、口译教材。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口译资料库,首先需要确立资料库的选材标准。口译练习材料需要难度适当,并且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难度主要由词汇量、语速和专业程度等参数共同决定。每个层级的口译材料都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主题,以及新闻报道、访谈、脱口秀等各种形式。这样,学生在练习口译时能根据自己现有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其次,需要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起口译资料库的共享和共建机制。通常高校里的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课程长期滚动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可以借助平台的功能将资料库挂靠其中,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共同建立和维护资料库。对于已经和社会现实脱节的主题与内容,及时删除;对于新的主题和材料,进行审核和添加。这样便可以使资料库保持动态平衡,且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学生也可以利用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并及时获得教师的反馈。
(四)增加实践环节。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是口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素质仅靠有限的课堂练习和自我训练很难有质的提高。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口译场合,增加实战经验,口译教学环节中有必要增加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设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第一,模拟真实的口译工作环境。教师可以邀请外教、外国留学生甚至外宾走进课堂,和中方的教师或学生一起,制定一个会议的议题和议程,进行讨论或商谈,学生轮流担任交替传译工作,保证会议顺利进行。也可以利用语言实验室等现有资源,播放口译现场视频,请学生进行现场翻译,提高学生对会议现场氛围的敏感度。此外,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口译比赛和资格证书考试,前者如“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等,后者如CATTI(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上海市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等,让学生在这些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更快成长,同时也能通过这些考试和比赛检验教学成果和学习效果。第二,为学生创造真实操练的机会。教师和学院层面可以与翻译公司、涉外政府部门或外国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社会中的真实口译活动。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口译水平,带领学生进行会议观摩或承担联络会议、会议口译等实际口译任务,让学生将平时所学与社会需求挂钩,真正将学生推向社会和市场。
当前,口译事业在我国方兴未艾。一方面,大量高校积极开展口译教育,培养各种层次的口译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翻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翻译质量不断提高。这种现实状况给口译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要想培养出优质的口译人才,在与包括机器在内的竞争者较量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准确认识口译能力结构、正视现有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改革方向,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