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亚俐
【摘 要】钢琴课是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并且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对钢琴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并且在学习钢琴的时候积极性较差,在钢琴演奏方面就更差了。而实际上想要演奏一曲完整的曲子,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结合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的一切具体情况,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他们钢琴演奏的表现力。
【关键词】提高、高职学前教育、钢琴演奏、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189-01
弹奏钢琴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项基本的能力,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他们必须要学会弹奏一些小、中型的乐器。而想要完美展现一首曲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表现力。因此,老师在教给学生弹奏钢琴的一些方法、技巧、理论知识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学生表现力的培养。这种表现力表现在:旋律、节拍、意境等方面。
一、重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
学前教育的学生想要学好钢琴首先就应该学会弹钢琴的方法、技巧。因此,老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做好每一个技术动作,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钢琴演奏做好准备工作。相反,假如学生的弹奏环节总出问题的话,那么他们的演奏就不可能顺利完成。
(一)在学习钢琴的时候,让学生打好基础
学生们想要以后演奏更加顺利,在学习钢琴的初期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弹钢琴的时候应该怎样坐、手应该怎么放、断奏弹奏有哪些方法、连奏弹奏有哪些方法等。老师的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而假如学生基础不好的话,不仅弹出的旋律不动听,而且他们的身姿还会比较死板,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学生在弹琴的时候,手一定要自然,同时还要灵活。在初学时期就应该让学生练习断奏,并且它将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存在。断奏强调手指到键底部,而连奏强调轻敲连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们在初期学习的时候,熟练掌握弹奏的各项基本知识以后,他们之后的钢琴弹奏才可能更有表现力。
(二)在弹奏乐曲的时候要把握好每一个节奏
在乐曲弹奏的过程中,学生的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只有精确的弹奏好每一个节奏,才能真正的展现出乐曲的风格。而这种节奏是要求学生从钢琴学习的初期就要开始练习的。比如:在《约翰·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中就包含四三拍、四分符点等节奏,学生们可以按照这本教程进行节奏的练习。在节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声数出来,这样学生弹奏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老师可以为學生选择一些节奏较多的曲子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各个节奏。学生的节奏的准确性需要依靠节拍器。在实际的练习中一些学生压根就没有使用节拍器的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的时候确实用了节拍器,但是他们并没有跟着节拍器的节奏,根本没有发挥节拍器的作用。而老师从一开始的节拍练习中就要要求学生准确使用节拍器,这样弹出的节奏才能更加精准,呈现出的曲子才能更加动听。
二、训练学生演奏钢琴的听觉
(一)教会学生听旋律
钢琴曲子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乐曲的旋律,而钢琴演奏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听觉,因此,在钢琴曲子练习的初级阶段,老师一定要要求每一位学生至少要熟悉一首乐曲的旋律,并且达到自己可以唱出来的程度。然后再结合自己唱出的旋律和自己的理解,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然后弹奏出来。在钢琴弹奏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注重乐曲的听唱,并且这是学生初期需要掌握的基础,并且在以后钢琴学习中要用到的。然后,学生们熟悉旋律以后就要培养他们的听觉。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旋律和听觉,他们才可以弹出感人的旋律。
(二)要让学生学会听伴奏
在进行钢琴弹奏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旋律的部分就可以看成是伴奏的部分。正是因为有伴奏的存在整首钢琴曲子才更加完整,连贯,所以钢琴曲子的伴奏也是很重要的。而伴奏的弹奏需要学生通过听觉来把握。而训练学生听伴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只弹奏钢琴曲子的伴奏部分让学生来听。学生们要试着听伴奏的音量、清晰度、层次等等。对伴奏有一定的了解以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听整首曲子,让他们听一下伴奏与主旋律之间的关系,这样他们就会对整首钢琴曲子有更深的理解。而学生想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练习。学生们还应该明白伴奏是为了让整首钢琴曲子更加顺畅、连贯、动听,但是它并不是整首曲子的关键,旋律才应该是乐曲的重要部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习钢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钢琴教学初期阶段,老师应该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先掌握好基础知识,钢琴弹奏的姿势、手势都要自然,同时弹奏的节拍还应该准确。然后再培养他们的听觉,加深他们对乐曲的理解,这样他们在演奏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提高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王新乐.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探析[J].戏剧之家,2015(12):225
[2]朱容乐.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6(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