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辉
(吕梁日报社,山西 吕梁 033000)
让新闻的民生底色更加厚实
——《吕梁日报》“学好讲话、维护核心、讲好故事”栏目的实践
□许晓辉
(吕梁日报社,山西 吕梁 033000)
2017年8月份开始,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兴起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热潮,山西省委宣传部在全省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以“学好讲话、维护核心、讲好故事”为主题的提升新闻履职能力大型采访活动。《吕梁日报》结合实际在多个版面开设“学好讲话、维护核心、讲好故事”栏目,以讲故事的形式,刊发一批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进田间、进地头、进厂矿、进学校、进军营采写的基层干部群众学用讲话,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暖人心的生动实践,全面反映吕梁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用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小人物体现大精神。
通过专栏,并适时推出系列报道,以独特视角反映吕梁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用群众语言、群众感受反映新常态下群众身边细微而显著的发展变化,在传统媒体、主流舆论提升新闻报道的接受度、感染力和传播效果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发表后,吕梁市委宣传部召集全市新闻单位要求以讲话精神为重要思想引领,做好全面工作,迎接十九大的召开。吕梁日报社结合实际,开设了“学好讲话、维护核心、讲好故事”采风与调研活动。要闻部、经济专刊部、政教专刊部以及《吕梁日报·晚报版》先后在显著位置开设专刊,并设有子专栏。根据编辑室总的要求,抓住这一契机,把采访活动作为“深化走转改、践行三贴近、检验活动成效、了解民生实际、强化群众意识、提升记者水平”的一次实践,选派了两组采访小分队深入一线,走进群众身边寻找亮点,写出好故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报道,参与活动的记者编辑把此次的采访概括为“听取汇报找亮点、实地调研听诉求、拍摄采访抓细节、编辑报道选典型”的四部曲。生动曲折的采访经历、真实感人的心路历程、鲜活丰富的基层生活,让广大采编播人员身临其境、受益匪浅。有的年轻记者积极主动请缨,要求参与下一阶段的活动,集中采访调研,以增加切身体验,感受百姓生活,了解基层实际,提升锻炼自己。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吕梁日报》创新专题栏目,进一步深化“学好讲话、维护核心、讲好故事”栏目。截至9月初,这次调研采访活动已在《吕梁日报》各个版块刊发《豆腐飘香留住千年乡愁》《“小”支书“大”靠山》《离石区西属巴街道贫困群众用“爱心积分卡”领救助》《方山县积翠乡“四轮齐驱”推进领导班子建设》等20余篇,其中,《豆腐飘香留住千年乡愁》《中阳:核桃保险惠果农》《临县:实施城郊公交覆盖工程》《“小”支书“大”靠山》等被《山西日报》采用。内容涵盖农业、扶贫、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乡公共交通、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关乎百姓生存、发展、服务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基层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一时成为《吕梁日报》的画面焦点、报道重点和关注热点。这些报道在全面反映民生建设成效的同时,通过记者深入细致的采访、调研、观察、思考,挖掘政府部门工作亮点,发现基层百姓点滴变化,用群众语言、群众视角、群众感受,讲述百姓故事,反映群众生活,大大增强了党报新闻的可视性、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新闻报道也一样,2017年以来,吕梁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山西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认真落实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对吕梁提出的扎实组织扶贫攻坚、扎实推动转型发展、扎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三件大事”要求,突出“六个坚持”,实现“六新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力促进经济稳步向好和社会和谐稳定。
吕梁市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放在低收入百姓、弱势群体身上,放到条件差、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在强农惠农、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文化惠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这些既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基层百姓的关注热点,更是记者选材和报道的源头活水。“学好讲话、维护核心、讲好故事”专题栏目推出后,业界评论、社会反响较好,吕梁日报社新媒体,吕梁新闻网和吕梁日报App,公众微信平台的转发量、点击量均提高了百分之七以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地方党报要发挥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的作用,就必须在报道中充分关注群众、关心群众,把更多的群众视角、群众语言融入到报道之中,想百姓之所想,替百姓发声,让民生新闻的底色更加厚实。
以往的主题性报道,更偏向于评功摆好、偏向于主流声音、偏向于政府部门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群众的想法、意见、疑惑鲜有涉及。这次采访调研和新闻报道中,吕梁日报社勇于创新,采访报道中尽可能的倾听基层百姓的声音。这样的新闻朴实无华,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可感可信。
没有刻意雕琢,没有导演痕迹,也无需添加任何解说,由衷的吐露心声和基层百姓脸上灿烂的笑容,已经回答了民生实践中基层百姓的所有问题和想法,这就是民生新闻的“细节”力量。
生活是新闻不竭的源泉,创新是记者永远的追求,生活这口“泉水”需要记者用心去挖掘。记者在采写《无奋斗,不青春》时,把一个活生生人物的创业史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出来。在“无意”中发现的好典型,也是记者坚持走基层、接地气,善用百姓视角发现的好新闻。这些素材只要把握好采访时机,比如,《一个农民的新观念》就是通过讲述一位在黄土地上坚守的庄稼汉,通过他回乡当农民的历程,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生产必须与社会同步、合拍,农民致富必须诚信守法,这就是新农民的新观念。这样的新闻都可以做成思想性、“参考性”极好的新闻。
实践证明,只要细节真实、情节丰富、故事感人,让群众做新闻主角,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关乎百姓冷暖的故事,新闻有了温度,传统媒体的报道依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编辑: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