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 军
老人爱“撒娇”并非无病呻吟
文/钱 军
杜先生的岳母去世后,他和妻子将岳父接到自己家来住。但老人越来越古怪,头发长了也不肯去理,只好把理发师傅请上门来。老人也变得不爱洗澡,有一次,放好了水,喊了三四次,岳父也不答应,妻子发火了,老人低声说:“我胳膊疼,够不着后背。”当杜先生表示帮岳父洗澡后,老人很高兴地答应了。一次岳父生病住了十天院,经常跑回家“闹罢工”不肯去医院。杜先生一家天天看着老人家脸色行事,哄着劝着早上送他去医院,就像哄小孩子去幼儿园。出院之后,老人撒娇的行为却愈演愈烈,动不动就发脾气,耍小性,不过哄过之后,老人就开心了,但杜先生和妻子却有点受不了。
生活中说到“撒娇”,似乎是女人和孩子的事情。其实,在儿女的心中总是权威而又坚强的老人也有脆弱、孤独的时候,也会向儿女撒娇,尤其是遭受疾病的时候。如果老人学会撒娇,让子女知道其心理诉求,那么晚年可能会更加幸福,而最佳的“撒娇”方法是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要采取大哭大闹等过激方式。
在很多时候,老年人撒娇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向他人寻求帮助的手段。对于老人来说,装病就是向子女撒娇的方式之一。其实老人应该向儿女说明自己的想法,主动要求他们多看望自己,自己平时也要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很多老人在内心是拒绝撒娇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老人在子女面前都端着架子,给子女很强势的感觉。直到老人被疾病击垮,躺在病床上,子女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父母已经老了,需要我们呵护”。如果能够让子女早些意识到这一点不是更好吗?这时,老人可以撒个娇,示一下弱,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子女“我们老了,常回家看看”,两代的沟通会更顺畅。
许多时候,躯体的疼痛是老人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父母在向你“撒娇”。很多老人希望子女能关心他、看望他,但又不习惯表达出来,转而用生理疼痛来表达想法,他们不承认内心有不快,但疼痛无法缓解又觉得别人不理解他,甚至开始怨天尤人,这其实已经成为“情绪障碍”。
对抱怨疼痛的老人来说,内心也很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子女因生理疾病来关心他们,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频繁看病会给子女造成负担。这种心态使他们变得更脆弱、更敏感,而多次看病却看不出结果,由此产生的抱怨,有时还会造成家庭纠纷,加重他们的抑郁。因此,老人如果多次看病而未发现临床病症,可适当减少看病次数。否则,不但会给家人造成精力、时间的巨大负担,看不好病,还可能使自己更沮丧、情绪变坏。同时,老年人也可适当去看心理门诊,通过药物、心理、家人和社会的共同干预来治疗。另外,老年人有一点兴趣爱好很重要,这样可以转移注意力,不至于将“躯体化障碍”的病情放大。
撒娇有积极的一面,但过度就容易引来厌烦。老人退休后常常自感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在下降,很容易出现情绪失落,甚至大哭大闹地撒娇。因此,老人也要意识到自己有独立的人格,有着自己的人生,子女的关爱只是生活的调味剂,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自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