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基宗(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老人降压过度可致中风
文/陆基宗(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年近七旬的王老伯患高血压20多年,并伴有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等,长期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最近他经常感到头晕乏力,行走、站立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时消失。去诊所一量,发现血压升高,为155/103毫米汞柱。他赶紧找出两片心痛定(硝苯地平)舌下含化,又加服复方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想快速降血压。1个小时后,他的血压降至120/70毫米汞柱,却随即出现了头晕加重、心慌、乏力、出汗、右侧肢体无力的症状,他赶紧睡下休息,醒来后已是半身不遂、口齿不清……家人急叫120,到医院一查,被诊断为缺血性脑中风,发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过度、快速降压。王老伯不解:我只是把血压降到了正常,甚至偏低,怎么会脑中风呢?
人们大多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很少有人知道,对有些老年患者而言,血压降至“正常”,也会导致脑中风。专家提醒,老人过度、快速降压,可致缺血性脑中风。
脑中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高血压等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出血,即出血性中风,如脑溢血;另一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低血压等引起的血栓性中风,即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脑梗死等。老年高血压患者一方面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易致脑出血;另一方面血管内壁沉积着类脂质和胆固醇,长此以往,导致血管内壁粥样硬化和斑块。如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导致血压骤降,血液只能供应到脑动脉的主干和分支,两支动脉之间的脑组织边沿区域就会出现缺血灶;加上低血压时脑部血液过缓、灌注压太小,血黏度增加,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缺血性中风、偏瘫等。
1.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有并发症的老年人,降血压必须平缓,不宜过度、过快降压,以免矫枉过正,导致缺血性中风。特别是老年人的血压波动性大,更要常量血压,密切观察。
2.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均可引起颈动脉狭窄或动脉硬化,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长期患有“三高”者应到医院做检查,如颈部彩色多普勒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等,确诊是否有上述疾病。如有,则降血压的标准不应为“正常值”,而应比正常值略高(建议可为140~150/90~100毫米汞柱)。
3.当高血压患者出现站立、行走时眩晕、心慌、肢体无力等轻度脑缺血症状时,不要急于服用降压药,尤其禁止舌下含服心痛定,否则就是雪上加霜。因为舌下含服心痛定片吸收快,降压作用强,常导致血压骤降,特别是对老年性动脉硬化或颈动脉狭窄患者是很危险的,极易诱发缺血性中风。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及时去正规医院诊治。
最后,提醒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肾脏病的老年人,常常服用利尿药,稍有不慎也会导致缺血性脑中风。速尿、双氢克尿噻等利尿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若中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丧失,血液呈浓缩状态,引起黏稠度增加、血流变慢,易形成血栓,导致脑血管栓塞,即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故中老年人应慎用此类药物,原有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则应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