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国 洪民荣 陈 畅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 200030)
上海地方志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唐长国 洪民荣 陈 畅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 200030)
上海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心枢纽城市,上海地方志工作可以在搜集“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地情及与上海交往的记载;整理“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和上海的投资政策,发挥双方智库作用;因地制宜、加强文化和人员交流等方面主动探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地方志工作特有的贡献。
“一带一路”;地方志;地情;投资;交流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时,明确提出要贯彻“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2015年3月28日,“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正式亮相,这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共圈定了18个重点省及20余个节点城市。提出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上海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上海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上海是“一带一路”的中心枢纽城市,上海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结合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依托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基础和贸易、航运、金融等比较优势,打造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相适应、参与引领全球化的重要窗口。在服务路径上,聚焦自贸区国家试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海内外企业服务、海陆空枢纽能级及文化软实力等重点环节,致力改革、开放与创新突破,打造全球资源配置、国际金融治理及资本控制中心功能,实施国际航空大都市战略和发挥全球文化融汇引领作用[1]。
上海地方志工作在做好修志编鉴写史的基本工作基础上,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探索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与方法。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承担编修上海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的职能,要完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和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工作,不仅要广泛搜集本地的资料,包括记载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主要成绩等;也要搜集国外对上海的历史与现状记载的资料,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记载上海的历史和现状。
上海历史上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自1843年被迫开放门户后,到19世纪末,上海确立了全国贸易中心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全国勇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一直是中国生产力发展、内外贸易、进出口双向辐射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在历史上和现在都和上海有较多的交往,“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企业、机构和人员到上海投资、经商和居住、旅游,从他们自身的角度记录上海的历史,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上海,他们的记录对上海地方志或年鉴都是宝贵的资料。另外,中国近代百年,战乱不断,资料散失较多。有些材料虽有记载但国内已不见原书,国外反而有保留;有些材料本国人记载有所缺失,外国人的记载却可以找到。如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最近发现并重印的《北华捷报》社编的〈上海年鉴(1854)〉》(英文版),是中国内地现存最早年鉴。该书为目前境内所存最早的年鉴,该系列中最早的1852年版,是已知境内最早的年鉴。因此,即使把1864年《海关中外贸易年刊》视作年鉴,中国内地的年鉴编纂历史也因此推前十余年。《北华捷报》创始人是奚安门(Henry Shearman)、监工卡瓦略(António J.H.de Carvalho)与排字工罗萨里奥(Cypriano.E.do Rozario)。1853年 12月 10日《北华捷报》刊登《上海年鉴(1854)》即将出版的广告,其中编者说明所署日期为1853年12月26日,应该为该书编定的日期。全书分为“历书”和“文献汇编”两部分,1854年年历(维克多利亚女王十七至十八年,咸丰三至四年)为读者提供了1854年上海的日食时间、1854年日历以及读者每天的记事页,反映出19世纪西方年鉴的典型编纂体例。《上海年鉴》编纂的用意,是为在沪上海英美侨民和商人提供一本有关上海的“百科全书”和实用手册。该年鉴阐释Kalendar(Calendar,历书)和 Miscellany(文献汇编)的内容特色和阅读难点,并选译若干部分具有史料价值而中文失载的文告、作者亲历亲闻记录,如《1845年香港总督取缔三合会令》《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发动》等,有助于太平天国运动与上海小刀会起义研究。(2)《上海年鉴(1854)》在存史之真、补史之缺、纠史之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1852年、1853年《上海年鉴》(英文版)尚未在世界大公共图书馆见藏,但2015年7月Alexander Historical Auctions拍卖图录中曾出现并成交。因此,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上海地方志工作要主动走出去搜集散失在国外的上海地情资料和国外对上海的记载,补充、完善上海地情资料。
“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是要做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五个方面构成“一带一路”的整体框架,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之间的资金、技术、商品、人员会加快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交流、碰撞和融合,彼此了解对方的地情十分必要。从经济角度来说,“一带一路”将实现三个转变:从商品输出转变到资本输出,从引进要素转变到输出要素,从过去向发达国家对外开放转变到面向“一带一路”的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开放。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应该建设对外投资的融资中心,探索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技术创新的先锋;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去做境外的经贸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探索建立“一带一路”跨区域合作区。
作为上海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合作,顺理成章,了解对方的地情,帮助上海人民及对外投资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了解,有助于双方的合作共赢。对地情的了解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基本概况,包括地理气候、自然资源、人口结构、民族组成、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形态、文化艺术等内容。二是“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进出口情况。进出口情况能够反映该国及地区的优势资源,可以在满足本国及本地区需求的基础上对外出口,同时,出口的产品为其他国家及地区所需要,进口情况反映该国及地区的稀缺资源,该国及地区不能生产、或数量、质量不能满足需求。三是“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对外合作的情况。对外合作情况比较重要,反映该国及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包括对外合作的领域、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方式、合作成功及失败的案例及其原因等。
有针对性地搜集历史上上海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交往资料,从中发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发现矛盾的解决方式、方法,发现促进互惠互利的路径和渠道,为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注意积累和记载上海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当前正在发生的交往资料,在《上海年鉴》中加强记载,为以后的修志积累资料,为上海与“一带一路”专题志或研究报告的撰写打好基础。如上海汽灯厂是一家有九十多年历史,专业生产燃油燃汽照明/加热器具的国有企业.铁锚牌系列汽灯,喷灯,汽化炉,石油汽灯,石油汽炉等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国内随着电力的普及,汽灯的使用已经很少,但非洲、亚洲部分国家对此仍然有较大的需求,上海汽灯厂的产品远销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也说明“一带一路”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对产品、技术等需求不同,国内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如白色家电、纺织品、铁路、高速公路、桥梁建设在一些国家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和需求,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地情和需求,对促进上海及全国相关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合作交往不仅仅局限在产品的销售,上海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合作交往已扩大到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领域。据《上海年鉴》(2015)记载,2014年,上海对外投资新增非金融类企业594家,核准或备案对外直接投资122.9亿美元。上海电气集团在意大利热那亚市与意大利战略基金公司签署协议,出资4亿欧元向其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能源公司40%股权。全年上海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08.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4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港口设施建设、电力工程等方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签订72台自动化轨道吊和20台岸桥销售合同,合同总金额约4.71亿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为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港机设备订单。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14.17亿美元,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2.98亿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6695人次,期末在外人数35728人。上海政法学院成为国家援外培训基地,定点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司法人才。[3]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带动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投融资。上海居于吸纳国际要素与输出中国要素的交会点,一方面,全球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通过上海的扩大开放更加方便地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崛起的开放红利,另一方面,以长江经济带为代表的中国要素通过上海这个桥头堡走向国际、辐射全球,特别是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资本、人才技术、高端装备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合作的主体是双方的企业和机构、组织。在合作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双方投资政策的了解、适应和推进双方投资政策的相应调整,地方志工作可以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
上海市地方志工作可以发挥与市相关修志单位联系密切的优势,开展与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搜集、整理相关政策信息;可以发挥地方志地情资料丰富优势,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对上海的了解。上海地方志办公室每年编纂英文版《上海年鉴》,重点介绍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建设等内容,向驻上海各国领事馆赠送、发放,帮助外国人了解上海当年的大事、要事、新事。下一步还准备在对外宾馆、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区域投放,在《shanghai daily》等上海当地英文报刊上上介绍英文版《上海年鉴》,进一步扩大英文版《上海年鉴》的影响,发挥地方志的作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还准备编写英文版上海简况。以上海地方志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上海历史演进和发展为脉络,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读的语言和体裁多样的结构,编写一部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兼顾可读性、资料性、启发性的上海简况。充分体现时代性,即不简单地就历史叙述上海历史,而是从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出发,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上海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过程。还可以利用主办的“上海通”网站向外国人介绍上海的投资环境与政策,帮助外国企业了解上海、熟悉上海、投资上海,以上海作为投资中国的窗口和试验田。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上海的企业要走出去,到”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去投资、合作、发展,迫切需要了解所加入国家的投资政策。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探索以下属的《上海滩》杂志,开展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投资政策的搜集、整理,并在杂志上进行介绍,通过召开研讨会、举办沙龙等形式,促进上海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了解,架起上海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城市沟通的桥梁。如2016年5月12日,举办了第一期《上海滩》杂志沙龙活动。邀请来自南非的David Barritt作了《我追随曼德拉的十年政治生涯》的演讲。David Barritt毕业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曾担任曼德拉总统十年的政治顾问,并任南非多家大公司顾问。David Barritt在演讲中回忆了他与曼德拉的相识、曼德拉在狱中的生活以及作为顾问兼朋友的他在协助曼德拉处理南非种族问题、教育等问题上的经历。David Barritt还讲解了到南非贸易和投资的问题,并欢迎中国企业家到南非投资。
资政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职能,地方志机构掌握大量的地情资料,从中可以梳理出历史经验和借鉴。同时可以加强对上海及“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政策的研究,比较政策的异同,找出沟通衔接的方式、方法,提出沟通政策的建议,发挥资政作用。如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在2016年5月18日举办的“上海地方志论坛”上,邀请了国际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古斯塔夫·格拉茨作主旨报告。古斯塔夫·格拉茨的报告主题是“欧中互联互通与经济安全:一带一路”,主要从欧洲视野论述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并给出分析建议。这位专家指出,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欧洲的回应开始加温;在全球经济体中,中国的投资话语权越来越重,欧盟非常欢迎中国的投资进入欧洲,并鼓励中国和欧洲银行有更深层次的合作。但他同时表示,中欧双方未来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从对话到行动双方仍然需要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及其面临的挑战。另外,2016年5月11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位于加拿大的NET WORK FOR ANIMALS组织举行“地方志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座谈会”,双方沟通、交流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化差异等问题,进一步研讨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交流上海地方志在其中怎样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方志馆、地方志期刊杂志的平台作用,以学术研讨会、论文交流会、组团出访等多种形式,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人员交流,针对双方在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容易产生分歧和摩擦等方面,确定主题,开展研究,培养一批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服务的地方志专家。同时,利用地方志机构接触面广,掌握地情资料丰富的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及上海对外经济合作部门的联系,获取双方处置合作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矛盾纠纷等信息,研究最佳实践及案例等,提出到“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经营的原则和建议,为企业提供实用可操作的建议。
2015年3月28日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一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框架。文化的包容是建立在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上的,文化的交流是文化包容的基础。改革开放近40年的过程中,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从单纯的政府和国家,到各类所有制形式的主体及公民个人,呈现出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交流的内容,也从侧重宣传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到分享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兼容并收。交流的手段,从人员往来、演示和展览等传统形式,到多媒体高科技和互联网相结合的现代化方式,呈现出文化传媒科技的突飞猛进[4]。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可以主动寻求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历史、文化机构合作,以互赠地方志、历史书籍;在当地媒体撰写文章、对当地名人、学者进行访谈;举办征文比赛、开展结对通讯;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传播当地文化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互相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加强相互了解,促进民心互通。
开展地方志文化交流,讲好上海故事,要做到因地制宜,认真研究”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政府、企业、人民对上海的哪些内容感兴趣,容易接受什么样的宣传形式,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了解上海等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一带一路“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和表示习惯,更要注意意识形态、宗教风俗禁忌。同时要注意针对投资企业家、民间组织人士和普通民众等不同受众群体宣传有所侧重的内容;不同的宣传媒介需要配套不同的宣传形式。发挥地方志客观、真实、全面的优势,突破地方志体例的限制,大胆改编,创新形式,争取让国外受众看的懂,听明白,能理解。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地方志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上海地方志工作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合作,多样化的路径和方法,积极探索,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城市的交流、合作,发挥地方志特有的资源和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1]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定位和路径探析刘乃全,李鲁,刘学华《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年 05期
[2]《〈上海年鉴(1854)〉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6年 5月
[3]《上海年鉴(2015)》,《上海年鉴》编辑部,2015年11月
[4]“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展望,余建,《文化产业月刊》2015年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