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许 砚
“辽宁舰访港”香港主流媒体报道回顾
□ 文/许 砚
7月7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编队访港,参加驻港部队进驻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并于7月8日和9日两天开放给香港市民登舰参观。香港多家主流媒体均不惜篇幅、浓墨重彩,全程实录了辽宁舰访港所掀起的这股“辽宁舰旋风”。本文对香港主流媒体报道情况进行综述,认为香港主流媒体对辽宁舰访港的报道全面、完整、细致、深入,兼顾了新闻性、可读性、趣味性、服务性。香港主流媒体的报道,全面展现了“国之重器”的英姿雄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亲民作风,生动再现了广大香港市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喜悦。
国情教育 辽宁舰 香港媒体
7月7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编队访港,参加驻港部队进驻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并于7月8日和9日两天开放给香港市民登舰参观。
这是香港数以百计庆回归活动中最具分量、最有特色的活动之一,同时也是正沉浸在庆回归欢乐中的香港市民最感振奋和自豪的一项活动。中国海军副司令、航母编队指挥员丁毅中将用三个“第一次”概括此次“辽宁舰访港”:这是中国海军航母舰队第一次来港,第一次对市民开放,舰载战斗机第一次集中展示。
创下三个“第一次”的辽宁舰访港,自然成为继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香港之后香港各大媒体的共同报道焦点。香港多家主流媒体均不惜篇幅、浓墨重彩,全程实录了辽宁舰访港所掀起的这股“辽宁舰旋风”。
一次辽宁舰访港,成为一堂最生动、最有力的历史和国情教育课,胜过空洞说教的千言万语。
国防部6月29日发布了辽宁舰航母编队将赴香港的消息。在官方未正式公布消息之前,香港主流媒体就提早放风,做好预热。其中,《星岛日报》6月23日报道《“辽宁”号庆回归下月访港 或开放参观》,是最早提及辽宁舰访港的报道。香港《文汇报》6月24日初步报道了辽宁舰航母编队示意图、背景资料等,提前科普,让市民对航母有大致的认识。
6月30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大公报》《文汇报》《明报》等多家报纸都报道了官方证实辽宁舰编队访港贺回归的喜讯,引起市民广泛关注。7月2日晚上,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代驻港部队发放新闻稿,宣布航母“辽宁”号和三艘属舰来港,并于翌日下午向香港市民公开派发2000张参观券,先到先得,随之掀起抢票热潮。
7月3日,大批市民冒雨排通宵,轮候最长超过15小时,2000张参观券很快分发完毕,足见市民的热情之高。《大公报》当天采访了多位有票在手的市民,他们大呼幸运,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随后,又报道了市民热切盼望加票和延长开放时间的诉求,充分体现了全城热盼、万众瞩目的报道主题,营造了喜迎辽宁舰的浓厚氛围。
7月7日,“辽宁”号编队抵港,一连五日停靠香港海域,并于7月8日、9日开放给公众参观。自称“唔係咩军事迷”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其社交平台专页分享登舰的感受时,直言“场面震撼”。那如何把辽宁舰访港这一令人震撼的重大事件报道好?香港媒体尤其是主流报纸纷纷注重策划,力求让拿到参观券的市民能抓住机遇,更好地体验辽宁舰气势如虹的雄姿;让没拿到参观券的市民也能如临其境,一饱眼福。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服务性,贴合读者兴趣。香港多家报纸都及时报道了最佳观赏地点,为市民争睹航母提供建议和参考。比如:《东方日报》的《军事迷分析靓位:青衣西南方 西环岸边》、《文汇报》的《远眺航母三奇招》、《星岛日报》的《市民观舰五佳位置》用地图形式具体标示出了地点,《大公报》的《航母观赏地点大比拼》则用表格方式,对几个热门观赏地点进行评分,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关注。
二是注重可读性,图文并茂。辽宁舰抵港后,香港报纸的报道可以归纳为“二多一美”,即:图片多、资料多、版面美。尤其在辽宁舰编队抵港当日,香港媒体都采用大篇幅、多图片进行报道,重点烘托两个亮点:一是天公作美现彩虹。多家报纸都刊登了“辽宁”号在彩虹中穿过的大图片,气势如虹,寓意美好;二是舰上官兵组成“香港你好”字样。《星岛日报》和《大公报》的标题不约而同标出《辽宁舰:香港你好》,一句亲切问候,瞬间拉近航母与香港市民的距离。此外,与“辽宁”号有关的图表资料非常丰富,小档案、战力解构、武器装备等内容应有尽有,不仅满足了广大读者、军事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用数据说话,反映了我国海军发展的巨大成果和国力的日益强大。
各报都精心策划,推出了整版的辽宁号解构图,版面美观大气,非常吸引人。比如《明报》的《图看辽宁号》,详细分析了辽宁号的规格以及航母编队的性能,并且与其他国家的航母作比较。甚至连以财经新闻为主打的《信报》,也推出了《辽宁号编队战力解构》,图解辽宁舰上的局部构造和军备武器,香港媒体对辽宁舰访港的关注和重视可见一斑。
三是注重标题出彩,配合造势。如果把报纸比喻成脸,那么标题就是眼睛。眼睛炯炯有神,才能吸引读者关注。此次报道中,香港报纸的标题出新出彩,不落俗套。比如:《东方日报》用了一系列四字标题《雄狮镇海》《航母热潮》《雄狮耀港》《振奋人心》《万众瞩目》,承前启后,渲染氛围,烘托出“国之重器”的威武之风、大气磅礴。《大公报》的《登辽宁舰,爽!歼15列阵,劲!》《亲亲辽宁舰》《辽宁舰,请再来》系列标题,内容贴地,说出市民的心声,畅快淋漓。《文汇报》标题《依依别航母 声声谢关爱 殷殷盼重临》,对仗工整,表达了市民对航母的依依惜别之情。
辽宁舰访港期间,香港媒体陆续推出社评,对辽宁舰访港的意义做了一系列深入的解读。概括而言,相关社评主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辽宁舰的到访,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彰显了香港在“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的优势;二是结合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的重要讲话,阐述“国家好、香港好”的根本道理。
《东方日报》的《航母雄狮破浪来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文中提到“港人在亲身体验国家日益强大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中央政府对香港的重视和关怀”。
《大公报》的社评《辽宁号军威耀维港 “一国两制”永放光芒》提到:“回归二十载,‘一国两制’下,香港的命运和祖国已经紧密相连、再也分不开,国强香港好、国富港人安,而‘辽宁’号就是今日中国军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象征和标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辽宁航访港之日,也正是七七卢沟桥事变80周年。《文汇报》的社论《航母圆梦香港有功 奉献国家巩固优势》提到:“辽宁舰航母编队选择在‘七七事变’纪念日来港,一方面展示中国军力发展突飞猛进,提升港人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提醒港人,即使长期生活在安稳富庶的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记‘国弱必遭欺、军弱必惨败’的历史教训。”
这些充满正能量、恰如其分的深入解读,既为辽宁舰访港报道定下良好基调,也成为整组报道中令读者难忘的点睛之笔。
此次是辽宁舰第一次对市民开放,军民互动自然成为媒体报道的另一个重点。香港媒体的报道善于发掘军民互动的细节,内容生动接地气,展现了“军民一家亲,同心同乐”的感人画面。
具体来说,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主题进行报道:
一是官兵亲民暖人心。各报都刊登了市民与官兵合照,并采访多位市民的感受,以图片、特写、花絮形式进行多元化的报道。比如:《星岛日报》刊登了市民与官兵合照,并写到“欢迎市民的军士态度亲善,成为登舰者‘集邮’首选”。《东方日报》的报道则赞扬官兵扶老助弱之举,令人暖心。
除了让市民登舰大开眼界之外,舰上官兵也得以上岸游览一番,多家香港报纸都做了报道,角度丰富,内容接地气。《星岛日报》的《官兵上岸自由行 兴奋“血拼”叹奶茶》《兵哥上岸血拼 化妆品给女友》,《东方日报》的《辽宁号官兵游港购物饮奶茶》,让读者看到了官兵日常生活的一面。《大公报》的《官兵慰问 110岁婆婆感动泪下》、《文汇报》的《官兵献歌舞“老友”赠福寿》,报道了官兵慰问护老院的长者,送上精彩表演,笔触细腻,生动感人。
二是市民不舍盼再来。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在登辽宁舰后返回中环码头回应记者提问时,道出了很多市民的心声与期盼:“希望(辽宁舰)以后还有机会再过来,让香港市民有机会登舰,去看一看。”更令人感动的是,有媒体报道,当银川号等三艘属舰经维多利亚海峡与辽宁舰会合之时,维港两岸和海面都有大批市民和渔船、小轮、消防船等船只以各种不同方式为编队送行。一些站立在两岸以至建筑物内的市民,明知舰上官兵不可能看到他们,仍然一样热情洋溢、一个劲儿地向着舰队挥手,口里说着“谢谢你们”和“欢迎再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在此次军民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桥梁作用。辽宁舰最初的参观安排禁止拍照,但市民表示希望可放宽有关限制。《大公报》7月6日的专栏“透视镜”中指出,若能在不涉军事机密情况下,让登舰的市民在特定位置拍摄留念,更是皆大欢喜,登舰市民不会“抱憾”而回,把航母抵港这件好事办得更好。军方积极回应了《大公报》及广大市民的诉求,在7月6日晚宣布放宽限制可在指定区域用手机拍照。这一安排令传媒和登舰市民拍手称快。
一连五天的辽宁舰编队来港行程,带给香港市民的不仅是一个欢乐的周末嘉年华,更是“共享伟大祖国的尊严和荣耀”的重要时刻。辽宁舰来港期间,接待了逾4千名香港市民,另外三艘属舰济南舰、银川舰和烟台舰,共接待逾4万名市民。
如果能够令更多的香港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认识祖国、认识历史,是庆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比什么庆祝活动都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大事。所以,除传统媒体以外,新媒体也成为此次辽宁舰访港报道的主力军,他们各显神通、创意百出的新媒体产品更易为年轻读者接受,传播效果倍增。
一是抢占“第一落点”,先睹为快。比如7月7日辽宁舰举办不对外的小范围甲板招待会,受邀参与的香港文汇报执行总编辑吴明主动在现场当起全媒体记者,发回许多第一手新闻素材,得益于此,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第一时间制作出独家内容,并先于同行抢先发布,满足读者好奇心。
二是丰富产品形式,多种呈现。
香港媒体关于辽宁舰访港的新媒体产品,不仅涉及常规的图文集、数据懒人包、H5产品、时事快评,还紧贴业界技术发展潮流,尝试推出了最时新的动画、航拍、微视频等产品。无论从表现形式、技术手段到内容包装,这些“好看、活泼”、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内容,大大增强了传播效应。
三是注重优质快评,引领舆论。
比如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全媒体中心7月9日推出的深度评论文章《香港掀起“辽宁舰旋风” 市民怦然心动》一经发布,就获得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引述,其后又获7月10日《人民日报》第9版转发。
可以说,通过香港媒体的报道,全面展现了“国之重器”的英姿雄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亲民作风,生动再现了广大香港市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喜悦。
(作者单位:凤凰卫视)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