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鞍钢 鄢一龙
迈向现代农业强国
文 胡鞍钢 鄢一龙
中国将从世界农业大国迈向世界农业强国,农业转型的基本方向是向现代农业转变,其实质就是使农业更加具有现代性。
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他还特别提到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不能把粮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国际市场上,否则,一有风吹草动,有钱也买不来粮,就要陷入被动。
在21世纪头几十年,中国农业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
首先,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按照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看,中国不仅低于印度人均水平,还大大低于澳大利亚、俄罗斯和美国人均水平。因此必须坚守耕地红线,不仅要在数量上保证,还要在质量上、结构上保证,如基本农田、高标准田、城郊菜地等。其次,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世界仍居于较低水平,青壮年劳动力在减少,劳动成本在上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信息化,以农业资本替代农业劳动,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三,农业水资源总量匮乏、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这就需要大力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第四,中国农业发展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成本,诸如:土地退化、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排放温室气体等。这就需要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体系。
中国将从世界农业大国迈向世界农业强国,农业转型的基本方向是向现代农业转变,其实质就是使农业更加具有现代性:
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变革。我国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户均经营规模仅为0.47公顷耕地,这就极大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此外,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之适应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并对此作出积极响应,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和强化。国家应强化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投入,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严格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实现粮食增产、农业丰收与农业用水量“绝对脱钩”。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和食品追溯体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信息化水平。
农业结构的转变。要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实现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实现从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向高效开放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参与全球市场,不仅提高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也要不断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农产品贸易市场和农业贸易一体化。
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从高度自给自足转向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为主、国际资源为辅)、开拓两种市场(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农产品贸易市场和农业贸易一体化,既提高其进口潜力,特别是进口土地密集型、水资源消耗型农产品,又进一步发展和促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既要积极引进外资、农业新技术,又要积极“走出去”,投资各类农业,扩大全球农产品供给量,特别是向发展中农业大国转让适宜的农业生产技术、机械技术和良种。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过程,就是农业制度变迁、技术变迁、结构变迁和发展模式的变迁,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这四方面都成功实现加速发展与转型,进而促成世界上最大农业国的创新。
(胡鞍钢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鄢一龙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