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萍 沙 涛
从G20杭州峰会外媒报道看主场外交优势
张丹萍 沙 涛
2016年9月4日至5日,中国主办G20杭州峰会受到境外舆论高度关注,涉华报道占外媒有关峰会报道的三分之一之多,中国可谓备受瞩目。绝大多数境外主流媒体都能够对本届G20峰会予以客观均衡的反应。本报告对境外主流媒体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有关中国的报道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发挥主场外交优势的实效予以综合分析。
据专业数据库统计,2016年9月1日至9月7日,境外24家主流媒体(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埃菲社、塔斯社、今日俄罗斯、彭博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日本广播协会,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赫芬顿邮报》,英国《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世界报》,法国《费加罗报》)共发表有关G20杭州峰会的新闻报道1112篇,其中涉华报道377篇,占总报道量的三分之一。以几家美国主要媒体为例,涉华报道占其G20总报道量的比例均超过50%,其中《纽约时报》83%、《华盛顿邮报》80%、《时代》周刊57%,体现出对中国话题的高度关注。从报道倾向上来看,外媒一改以往在重大活动报道中对我攻击和施压的做法,表现出较为均衡的报道手法。综合考察客观、正面、负面、恶劣报道在24家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数量及其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外媒有部分“负面”报道,但无明显“恶劣”报道,绝大多数为“客观”报道,甚至还有不少“正面”报道。具体情况如下:
西方主流媒体普遍正面报道习主席在峰会期间的致辞及我重要主张和倡导,积极评价举办峰会对我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的意义,一些外媒还能够从正面反映我峰会准备工作。
首先,对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期间的致辞予以积极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9月5日文章称,在对全球贸易爆发政治反弹的国际背景下,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伊始就表明态度,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习近平的讲话意义重大,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却在一些国家有回潮的趋势。英国《金融时报》9月6日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周末对商界领袖发表的讲话中确立了本次G20峰会的基调。
其次,认为中国主张和倡议得到有效传播。路透社9月1日发表《热点透视》专栏作家卡特里娜·哈姆林的文章称,绿色金融现已成为各大场合讨论的热点。这个问题会被列入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议程中。G20主办方中国在这方面颇具领导示范作用。中国中央银行刚刚公布了一项促进绿色投资的大胆计划。该计划体现出的决心应会推动绿色金融蓬勃发展所必须的相关规则和条例的制定。《金融时报》9月2日发表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题为《G20峰会能否释放开放与改革信号?》的文章,称轮值主席国中国正确地为本届G20峰会确定了重点—以创新驱动增长,以及为了再次扭转不良趋势,所有G20成员国要明确承诺反对保护主义。德国支持中国提出的各项重点议题。
第三,积极解读主办本届峰会对我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的意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8月31日报道称,杭州峰会已经被称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又一个“里程碑”,目前中国渴望向世人展示她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的主导作用。这次峰会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提升外交成绩的机会。塔斯社9月4日文章历数我曾举办过的重大国际活动,如奥运会、APEC峰会、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等,报道称:中国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影响力,还促进了国际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今日俄罗斯9月3日文章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地缘政治变化进程中的力量中心。G20正在逐步成为讨论当代世界最重要问题的主要平台,G20峰会显示世界地缘政治力量中心正向东方转移,而中国和美国泛太平洋伙伴计划则为这一变化进程的两个中心。峰会顺利召开所做的努力。西班牙埃菲社9月2日报道称,为保证峰会期间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鼓励杭州市主城区市民出游并发放补贴,预计拨款100亿元。76万志愿者将全力服务G20峰会,蓝白相间的制服为杭州增添了一抹亮色。英国《经济学人》9月4日评论文章称,2005年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呼吁中国要在国际体系中有责任担当,中国在履行G20峰会主办方的责任时表现出来的那种热心,足以表明中国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国家。
最后,从正面反映我为确保G20
外媒能够客观反映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举行的中外领导人会晤,尤其积极肯定中美批准《巴黎气候协定》,另外,对美国总统奥巴马“舷梯”事件虽然有部分非议,但也能予以理性分析。
首先,普遍积极评价中美在峰会前通过《巴黎协定》。英国广播公司9月3日报道称,美国和中国正式联合批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并将这些文件交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这是该项全球性协定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赫芬顿邮报》9月6日文章称,全世界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和中国—正式批准了《巴黎协定》,这一举措是对抗全球变暖的关键一步。日本《朝日新闻》9月5日社论称,中美同步批准《巴黎协定》,使该协定朝着年内生效迈进了一大步。法新社9月2日报道,“气候保护透明联盟”联席总裁彼得·艾根称赞了举办此次峰会的东道主中国,称其“做出的努力要大于多数国家”。
其次,客观反映习近平主席与英国和日本领导人会晤及中英、中日关系。英国《金融时报》9月6日题为《中方对英国核电项目节外生枝表达不满》的报道称,首相梅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期间举行了“热情的”首次会晤,习近平表示,他将“耐心”期待梅在这个180亿英镑的核电项目上作出决定。彭博新闻社9月6日发表题为《相互纠缠,中日需要找到相处之道》的文章称,G20峰会期间中日两国领导人会见,虽然中日两国间确实存在分歧,但亚洲这两大经济体都以其之间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方面的强强联合为荣,并且都承担不起这种紧密联系受到破坏的风险。
最后,虽然部分美国媒体炒作奥巴马“舷梯”事件,但外媒也有理性声音。美国《纽约时报》9月6日题为《“奥巴马该如何下飞机”背后的中美角力》的文章称,此次僵持体现了在习近平治下,有所加深的那种民族主义自豪感和针对美国的抵触情绪。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6日发表题为《中国对美国尊严的微妙对抗;诸如G20“停机坪事件”等小小的侮辱旨在削弱美国》的文章称,小的侮辱、小的挑衅—在大的外交背景下,这是中国试图破坏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突出自身日益提升地位的手法。不过,《经济学人》9月4日题为《奥巴马和舷梯风波;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中国》的评论文章则称,奥巴马总统在G20峰会正式开始时与习主席相互握手,双方都面带微笑。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国之间的关系,但是那个必然会令人更加难忘的画面—奥巴马总统从空军一号的起落架走下金属舷梯—肯定也不是两国关系的真实写照。
境外涉华舆论在总体温和的态势下,仍有少数质疑之声,如非议我举办峰会的目的和成效以及我会议筹备和安保工作,就产能过剩和南海问题向我施压,攻击我人权议题等。不过,这些报道占外媒总体涉华报道的比例并不大,只是个别美英媒体表现较为突出。
一是质疑我举办峰会的目的及成效。如:美国《纽约时报》8月31日发表题为《中国极力装扮G20峰会,急于展示自身地位》的文章称,G20杭州峰会更多地是一场“表演”。《华尔街日报》9月5日评论文章称,这次峰会为习近平影响全球政策提供了一个国际舞台,但前提是他能够说服G20领导人相信他正在牵头推进国内改革。
二是非议我峰会准备工作和安保举措。如:法新社9月2日报道,工厂被关闭、潜在的麻烦制造者遭拘留、四分之一居民“出城”:杭州准备好了!这符合中共历来对待大型活动的态度,惯于以最佳的一面展现给世界。
三是施压我产能过剩和经济改革。如:《华尔街日报》9月1日文章称,G20峰会将在中国举行,这对中国而言应是一个辉煌时刻,然而与此同时,世界各地正面临全球化倒退,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中国。《泰晤士报》9月3日发表题为《中国说了算》的社论称,本届G20峰会目的之一是宣传全球化的优点和解决全球化受益国与落后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不过,中国似乎是这个问题产生的源头之一,而不是问题解决办法的提供者。
四是渲染我在南海争端中的“强势”。如:《华盛顿邮报》9月5日题为《菲律宾在G20期间称有更多的中国船只靠近有争议的岛礁》的报道称,当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杭州喝茶时,就有报道说有新的船只出现,这一情况让人大吃一惊。《华尔街日报》9月7日专栏评论文章称,大多数观察人士都猜测中国会等到G20峰会结束以后才会有所动作,然而,当世界各国领导人还在中国齐聚一堂时,中国就已安排了可疑的船只前往争议区域,这对奥巴马总统来说无疑是一种漠视。
五是攻击我打压新闻记者和异议分子。如:《华盛顿邮报》9月8日报道称,G20对中国国家领导人来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对于一些中国人来说是一场噩梦,中国在会议期间逮捕了五名记者。《泰晤士报》9月1日在题为《G20领导人被要求在北京打压异见人士的议题上发声》的报道,较多援引境外人权组织对我攻击性话语。
G20杭州峰会受到境外舆论高度关注,中国备受瞩目。绝大多数主流媒体都能够对我主办本届G20峰会予以客观均衡的报道,围绕习主席在峰会上的重要讲话、主办峰会对我重要意义以及中美签订《巴黎气候协定》等还形成了不少积极报道的亮点。外媒消极报道主要反映在我安保工作、人权问题、产能过剩及南海争端等议题上,在整体涉华报道中不占多数,也未形成大规模炒作热点。从外宣工作角度来看,此次G20杭州峰会境外舆论突出体现了我在舆论引导方面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方面的努力。与此前“南海仲裁案”的境外舆论反应相似,有几方面值得注意的新内容和新动向:
其一,体现了我前期舆论铺垫的重要作用。在“南海仲裁案”公布前,我通过各种途径坚决表明立场,特别是高层领导人发声,受到了境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较好地缓解了所谓仲裁结果公布导致的刺激作用。而在此次G20峰会前夕,我适时批准《巴黎气候协定》,赢得了大量积极肯定之声,有效地抵冲了一些针对我经济和领土争端的消极舆论。
其二,我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媒体吹风会形式主动回应外界关切,起到较好的效果。“南海仲裁案”公布前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有关情况,以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举行发布会,受到外媒广泛关注;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等出席新闻发布会和小范围吹风会,对外界质疑较多的人民币汇率变动、产能过剩、贸易壁垒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和澄清,获得外媒积极报道,较好地释放了我方立场。
其三,我官方媒体和非官方权威声音“走出去”,起到积极作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代表中国立场的声音在“南海仲裁案舆论战”和“G20杭州峰会舆论战”中均有突出表现。在外媒有关“南海仲裁案”的报道中,戴秉国在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上的讲话获得广泛关注。在此次G20峰会报道中,亚投行行长金立群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以及我国内学者在《金融时报》刊发有关中国“联盟”倡议的积极评论文章,都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平衡作用。
在总结此次境外舆论表现及我应对经验的基础上,有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首先,继续在主场外交中发挥主动性。以主办大型国际活动为契机,在议题设置上掌握主动权,将对境外舆论引导产生直接的效果。如适时释放积极利好消息,对平衡境外舆论、扩大正面影响具有重要刺激作用;利用主场优势回避于我不利的议题,将避免外媒有关我争议议题的批评模糊会议主题。
其次,充分利用重大活动的焦点效应。以主办类似G20杭州峰会这样的重要国际会议为契机,鼓励我官员和学者在境外主流报刊上发表评论文章或接受采访,增加与国外受众直接接触的机会,为促进中外沟通、提升我国家形象友善度加分。
第三,注意抓住“软宣传”的契机。类似奥巴马“舷梯”事件这样的突发情况,在境外普通公众间也产生了不小影响,外媒有借机制造中美关系阴谋论的倾向,我通过展现积极沟通的姿态化解冲突,将获得更为广泛的积极效应。
最后,仍需加强舆论引导工作。针对外媒有关我重大活动安保举措的一些经常性的非议,应从我全力保障会议安全的角度予以宣传和消解;针对外媒在重大活动和会议期间炒作我人权议题的一贯表现,则应揭露境外人权组织别有用心的“搅局”实质。
张丹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沙 涛: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专项舆情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