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
中国公共外交的创新与发展
赵可金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开展公共外交,将政府主导的传统公共外交与非政府机构开展的非传统公共外交结合起来,主动塑造、积极引导国际社会树立客观全面的“中国观”,“维护海外合法权益”,“深化中外理解,促进政策明晰化”,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公共外交道路。
政府公共外交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总指挥部”。在中国政府体系中,外交部、文化部和国务院侨办等部门负责政府公共外交。近年来,政府公共外交发展很快,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创新。
外交部的公共外交创新。十八大以来,外交部不断加大对公共外交投入,加强公共外交体制机制建设,公共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2012年8月,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升格为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2012年12月,在外交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这是由中国公共外交领域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相关机构和企业等自愿参加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成为统筹社会各界资源,发挥民间渠道作用,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首先,加强了首脑公共外交。外交部围绕领导人出访和出席重要国际会议,精心策划公共外交活动,深化友谊,增信释疑,展现国家良好形象。在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人重要外事出访期间,在当地媒体发表文章,接受记者采访,访问孔子学院、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当地社会各界积极交流和沟通,产生了非常好的公共外交效果。
其次,进一步做好媒体沟通外交。外交部积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特别是在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坚持围绕中共十八大、“两会”、APEC峰会、亚信峰会、G20峰会、联合国大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深入阐释“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政策倡议和外交主张,积极做好新闻发布和政策阐释工作。
再次,积极打造公共外交品牌。在继续做好外交部公众开放日、外交部网站这两个老品牌的同时,又推出了蓝厅论坛、“外交小灵通”微博、“外交服务站”广播、“外交官的眼睛—中国外交官看世界摄影展”等新品牌,不断拉近外交与公众的距离。
最后,外交部还推动驻外使领馆开展公共外交创新,中国派驻各国的使节,每年总共在驻在国发表演讲2200多次、接受采访1300多次、结合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庆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3000多次等,有力增进了国外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育部和文化部等部委的公共外交。与外交部的公共外交创新类似,教育部的孔子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文化部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外交部级协调机制等,也是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创新。
首先,继续做大做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从2009年开始,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领导下,中外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人文交流的重要推手。刘延东副总理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共同领导下,中美两国先后举办了八轮高层对话,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果,受到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影响力日益加大,成为增进战略互信与促进中美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积极建设孔子学院。十八大以来,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受到广泛欢迎。根据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目前,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各类学员达210万人,孔子学院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和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与各国深化友谊和合作的重要窗口。目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
再次,大力支持各种形式的民间对话论坛。世界和平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太湖文化论坛、达沃斯夏季论坛、中国文化年、孔子学院以及不同形式的双边论坛和民间对话等,成为加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交流机制。中国政府还支持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开展深入的对话交流活动,比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的“实话实说代表团”、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国民间组织代表团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最后,积极拓展侨务公共外交。侨务公共外交的概念是中国的发明,中国的侨务公共外交以“以侨为桥”,针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海外侨胞实地参访和交流,鼓励他们通过所见所闻向当地主流社会全面、真实地介绍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重点是“对海外侨民和归国侨眷的公共外交”,积极完善大侨务发展格局和健全大侨务工作体系,加强全局性、基础性、系统性、长效性建设,注重建立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包括与各类侨团联系的组织网络、与侨商建立联系的网络、与海外专业协会建立联系的网络、为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服务的完整工作体系等,各领域侨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2015年,“惠侨行动年”,国务院侨办推动海外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依法维护侨胞权益、加强侨务公共外交、构建普惠而长效的为侨服务体系与网络,华人华侨已经成为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政党公共外交也是中国公共外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体系内,党的对外工作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负责。在中联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等民间机构,组织和带动了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等民间机构走出去,开展内容广泛的公共外交。目前,中联部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逐步形成了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的立体外交工作格局。
近年来,中联部积极实施对外传播工程,针对国际上对中国共产党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向世界说明中国共产党,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从2009年开始,中联部着手开展涉党领域的公共外交,加大涉党信息的对外投放,并率先组织了“走进党的部门”系列活动,在推动树立党的良好国际形象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外国学者“走进中组部”活动中,主办方把一般性的外事会见改为“圆桌型学术讨论”,中外参会人员都不穿西装、不打领带,着力突出活动的学术性和民间性,营造平等交流、研讨对话的氛围。中宣部、中组部在《理论热点面对面》电视专题片后期制作现场和基层党建手机信息系统操作演示等观摩环节嵌入了多媒体元素和参与体验内容,大大增强了活动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当前,党的对外交往对象已由传统的政党扩展到受政党影响的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企业、媒体、知名人士等多种群体;中美政党高层对话,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中越、中蒙、中巴(西)两党理论研讨会,中非民间论坛,和平发展论坛等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交流沟通平台也逐步搭建起来,为开展涉党领域公共外交、加强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除了上述官方机构开展的公共外交之外,媒体、智库、企业、城市和社会组织等非官方机构开展公共外交也日益活跃。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引导下,非传统公共外交扎实推进,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媒体公共外交扎实推进。媒体公共外交活动作为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为党和国家的外交工作大局服务。十八大以来媒体公共外交呈现出途径增多,参与主体多层次、覆盖面更广等特点。
一方面,主流媒体发挥更大的公共外交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国主流媒体驻海外站点数量进一步增多。如2016年,中国“第一新闻平台”—中央电视台已经建成遍及全球的70个海外台站,形成央视新闻广泛覆盖、融合交互的内容采集和传播网络。2016年,截至9月1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累计覆盖人次达到11.6亿,品牌新闻栏目收视率在1.0%以上已成常态。
另一方面,新型的社交媒体是公共外交的一个新兴平台。新华社不仅在国内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手机应用,也在国际社会上进行海外新媒体的推广。2015年3月,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官方同一账号“NewChina”于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和YouTube上正式运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应用,如微信等中国社交媒体在海外的用户数量已急剧增长,成为媒体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
企业成为公共外交的载体。十八大之后,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层次都有新的增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达到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2.6%。随着投资额的增加,中国企业也加大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外交的投入。
在中央政府层面,以中电建、中交建、中石油、中石化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往往通过主动传递中华文明中的互利共赢、诚信友善的观念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及中国企业的了解,打消其疑虑。同时,中国企业更多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和分公司,深入当地,与当地民众全面接触,通过循序渐进的影响提升中国及中国企业的形象。
在地方层面,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企业公共外交的支持力度。以红豆集团在西港特区建设过程中的企业公共外交为例,江苏省政府与无锡市政府大力支持红豆集团的西港特区建设及企业公共外交。江苏省政府作为与西哈努克省政府对应的政府主体,通过对接,帮助红豆集团打通了对西哈努克省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通道,大大推动了红豆集团的企业公共外交及西港特区的建设进度。2015年,西港特区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1家企业入驻,其中58家已经投产运营,区内从业人数1.2万名。
中国企业开展公共外交更注意结合当地国情。十八大之后,政府对中国企业公共外交非常重视,借助各种会议帮助中国企业开展经验交流,提升企业开展公共外交的能力。比如2016年10月广东省公共外交周就专门设立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论坛,帮助企业家们交流公共外交经验、提升公共外交技能。在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下,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公共外交更加重视结合当地国情,不再机械复制国内的模式,“一地一战略”,通过认真调研听取专业意见,采取特定的公共外交行为和灵活的策略。有些企业甚至深入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当中,开展以游说等政治行为为主的公共外交。
大力推进智库公共外交。自习近平主席做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批示以来,中国国内智库的发展以及对智库的研究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智库在推动国际智库交流和阐释中国外交政策及公共政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开始建设智库联盟。2014年11月6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金砖国家经济智库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正式成立了金砖国家经济智库。2015年11月8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联盟在北京宣布成立,并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智库联盟倡议书》。联盟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传播研究中心参与发起,该研究中心也是首批理事单位之一。2016年2月23日,“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在深圳正式启动,这一智库联盟是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深圳市人民政府、复旦大学共同主办,来自5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60家智库成为联盟成员单位。
其次,加强开展二轨对话。近年来,外交部加强了与智库的交流,与国内智库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机制化联系,并派遣外交人员到智库开展驻所研究。同时,积极派遣智库人员到国外访问,与国际智库进行交流,并积极参与二轨对话。比如察哈尔学会在中韩关系上就有比较密切的参与;人大重阳研究院在美国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举行中美关系中的二轨对话,戴秉国出席并讲了话。
再次,近年来,国内智库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品牌。比如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打造的香山论坛、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的北阁论坛等,都已经在国际政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还开展了国际智库合作。比如清华大学与布鲁金斯学会共建的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中心,清华大学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共建的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都是智库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合作项目。
总之,十八大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重要创新。在理论上,中国公共外交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公共外交理论贡献中国智慧,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在实践上,中国公共外交注重将传统公共外交与非传统公共外交相结合,不断推出新品牌,拓展新渠道,探索新方法,公共外交实践的影响力也在稳步提升。无论从理论创新上,还是在实践创新上,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公共外交之路。今后,我们要总结十八大以来的公共外交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公共外交的民族特色和理论内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将公共外交事业推向更高的水平。
赵可金:本刊编辑部副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