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凯毅 杨今育 王宝成
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关工组织的作用
蔡凯毅 杨今育 王宝成
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好关工组织和“五老”的作用呢?
按精准扶贫“六要”的要求,黑龙江省依兰县关工委制定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案,并召开农村基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会议,在会议上做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农村各乡镇关工委积极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逐村逐屯逐户逐人进行调查统计,统计清楚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特别是统计清楚青少年贫困人口,记录在案,建立动态档案。同时调查了解清楚他们的致贫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搞好精准扶贫。
1、广泛开展救助特困生工作。各乡镇关工委首先瞄准了救助特困生工作。一是动员干部职工捐资助学、救助特困生。二是结对子面对面帮扶。乡镇干部对所包村,与村干部、企业干部一起,对特困生面对面帮扶。三是零星特殊帮扶。对考上大学的特困学生,乡镇动员干部职工捐资助其入学。有的乡镇领导单独结对子助其入学。四是坚持不间断帮扶。江湾镇党委书记李景涛坚持3年帮扶马家屯特困学生刘佳宝,现在这名学生已上大学,李景涛同志仍在资助。道台桥镇党委书记周娇娜主张:“扶贫,扶的是志”。她帮扶的林家村特困学生吴超,既是单亲家庭子女,又是聋哑人,周娇娜给小吴超联系到七台河市抓钩机技校就读,并解决了他学习中的经费困难。
2、对留守特困学生重点帮扶。留守的学生困难程度不同,要对那些留守学生中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重点帮扶。江湾镇永发村关工委和“五老”,对特困留守生吕超越重点帮扶,不仅在学习上关心,还在生活上照顾。经村关工委研究,集资2000元给他,购买了衣物、书包、文具。保证了吕超越同学正常读书。
3、对落榜生中的特困学生有针对性地帮扶。这些落榜特困学生已无经济条件再继续读书,唯一出路就是就业,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一是与人劳、农业、农机等部门配合,在搞好农村预备制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机驾驶员培训中,优先安排落榜特困生参加。培训后,安排他们外出打工、自己创业或回乡务农。二是向县技工学校输送特困生,定向培训,安排就业。
开展“讲、学、育、奔”活动,是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青年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注重开展“讲、学、育、奔”活动,突出扶贫救困作用。
1、注重科技扶贫。农村特困青年农民对于脱贫致富,有心无力、自惭形秽。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自信心,学到脱贫致富的本事,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尤为重要。一是在乡镇、村举办的科技讲座、科技大集时,有目的地组织、动员他们积极参与。愚公乡关工委为了帮助贫困青年农民脱贫致富,举办了18期创业培训班,606人接受培训。迎兰乡关工委充分发挥了省“优秀十大员”,全国科普带头人,龙广电台“惠农热线”节目客座专家、高级农艺师杨延秀同志的“五老”作用,每年在全乡举办以青年农民为主的科技培训班20多场次,受培训青年农民达4700余人次,这之中注意动员贫困青年农民参加。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关工委建起500亩的“绿色水稻青年科技示范园区”,每年承担省、市、县、乡布置的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及新的高产栽培模式等实验、示范项目30余项,为全乡青年农民参观学习提供了直观课堂,全乡4500多名青年农民受到了现场学习和启发。二是送科技下乡。依兰镇关工委的农业科技培训的亮点是送科技下乡,讲师真正深入到村屯,使青年农民不出村屯就能听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讲座。讲课的内容有针对性,不大、不空、接地气。如为青年农民们推荐当前最适宜栽种的玉米、大豆、水稻、蔬菜品种,教授他们怎样配方施肥、立体施肥,怎样解决难以根除的病、虫、草害等。尤其对万寿菊的栽培技术和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进行了详细讲座。还请来专家为青年农民讲授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畜禽养殖等知识和技术技能,为贫困青年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门路,使农村闲置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依兰镇关工委组织青年农民参加科技培训6次,参加人员达1100人次,还为产粮大户提供了参加县、市级培训的机会。“五老”、高级农艺师李菊田,把青年农民学员带到朝阳村的温室大棚参观学习,受到了有效的直观教育。
2、结对子帮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各乡镇动员“五老”采取“一帮一”、“二帮一”、“多帮一”的形式,与贫困青年农民结对子进行帮扶。例如,迎兰乡关工委充分发挥150多名“五老”的作用,组织他们与各村贫困青年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传帮带,尽力使贫困青年农民掌握一门种养技术或脱贫致富专长。通过活动的开展,全乡培养出青年致富带头人190多人。省劳动模范,迎兰村养狐貉大户青年农民胡波,在乡退休老领导冯庆林和老养殖技术人员徐国才的帮助下,脱贫致富,并且自己富了不忘乡亲,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周围的贫困养殖户。
3、培养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帮扶、带动贫困青年农民脱贫。先富不忘本,还积极帮扶其他贫困青年农民脱贫。迎兰乡劈山岭屯青年农民时前进、王凤霞夫妇及依丹旅游公路沿线村屯的吴福海夫妇、李柏林夫妇,在老党员时长江和老教师郑涌男的帮助下,开办农家餐饮服务以及“农家采摘园”,脱贫致富,成为乡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他们带领各自村屯和全乡青年农民180余户农户开办旅游餐饮服务业,年创产值1000余万元,户均纯增收入5万元,可安置季节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使这些农户都摆脱了贫困。
4、“五老”引领创办企业,带动、帮扶青年农民脱贫。道台桥镇三安村“五老”王喜权创办“三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373户,其中贫困户、一般贫困户296户,现有农机具48台套,规模经营土地6222亩,使这些农户全部脱贫。迎兰乡在乡退休老领导冯庆林、烟筒山村老养殖技术员高凤军等“五老”人员帮扶带动下,创建了以青年为主的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基地,80多户青年农民参加。全乡的狐貉、野猪养殖量达5000余头,蜜蜂1000多箱。年产值200多万元,纯增收入100多万元,使这些青年农户脱贫。
5、创办微型企业,使一些青年农民脱贫。“微型企业”,就是一些企业规模小、用人不多,所用资金量不大的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不大,但对青年农民脱贫的作用却很大。迎兰乡关工委大力倡导贫困青年农民办微型企业,到目前为止,全乡创办起以青年为主的各种微型企业319个,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创利税550万元。其中,以“五老”、乡老工程技术人员倪志刚、尹万义、王忠义所帮带的青年农民王慧志、张克旭、刘亚文、何长明等为主的青年建筑工程队9个,从业人员达260多人,每人年均纯收入5万元。以老党员吴长江、宋官福等“五老”帮带的王晓军、康林、李海生、尹晓伟等青年为主体,从事交通运输业的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