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沙龙: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存续”会议综述

2017-11-23 04:57李怡飞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山大学村落教授

李怡飞,凌 玲

(中山大学 a.旅游学院;b.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学术信息】

“跨学科沙龙: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存续”会议综述

李怡飞a,凌 玲b

(中山大学 a.旅游学院;b.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它既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存续,也关乎乡村地区重构与建设的成败,进而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村落由于快速城市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转型等原因,目前面临着自然衰退、空心化、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等棘手问题。尽管已经积累了多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学界与政府仍难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利用指导理论和实践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跨学科沙龙: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存续”研讨会于2016年10月29—30日在阳朔举行。来自中山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10多个高等院校,人类学、地理学、哲学、历史学、旅游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孙九霞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开幕辞。

围绕“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存续”这一核心议题,研讨会分为8小节,包括“乡土与乡村”“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模式”“传统村落、民族与仪式”“传统村落空间、建筑与秩序”“城镇化与乡村经济转型”“传统村落的主体性问题”“传统村落保护理念与思路”和“传统村落与旅游开发”等主题。每节安排3位发言人,首先由发言人分享研究成果,然后评议人点评,再进行自由讨论。

研讨会第一节以“乡土与乡村”为主题,由孙九霞教授主持,彭兆荣教授评议。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的方李莉教授从中国乡土社会的脉络出发,提出承接先秦时期的农业文明所产生的“天地人和”的宇宙观思想,是否能在高科技的基础上促使一场生态文明的产生,并形成一个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都不同于以往的新的人类社会,从而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南京大学的范可教授从学理上对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进行了深度解读,认为现在的乡村完全不是农民学意义上的乡村,传统的乡村功能基本不复存在,但事关精神与心灵的一些文化依然延续。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董建辉教授基于田野的丰富实践,通过对家乡“流坑村”在当代发展的细致梳理,指出不能把传统村落仅仅看作历史建筑,而是要看到背后体现的乡土文化。其中,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特性和在当代的发展转向引起了参会学者们的兴趣,不同的观点和主张相互碰撞,围绕着“台湾社区模式对中国乡土社会的借鉴性”以及“反思当代对中国乡村的片面解读”这两个主要话题铺展开来。

第二节研讨会以“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模式”为主题,由陈刚教授主持,范可教授评议。昆明理工大学的车震宇教授通过梳理5个不同类型的大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归纳出“大理模式”,总结大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以大理市村落保护为先,出现了全州村落保护的“辐射效应”,出现了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良好效果,大理模式的特点是“各显其优,多元并存,内外受益”,大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主要受到民族特性、文化自信和村落保护的长期管控3个方面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的黄志辉教授提出,“原生态文化”的两种理解思路——“批驳论”与“辩护论”都无法自足地解释乡村中的文化保护实践,我们必须迈向第三条思路“并接实践”,回到地方社会本身,社会中既定的各种结构是文化保护实践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总体性社会事实之中,结构与历史一同流动。三亚学院的潘英海教授以近年在海南省三亚市观察的3个案例(疍家、黎族、苗族),说明传统村落在面对“发展”时所面临的困境,并探讨传统村落在面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其动因,重新阐释涂尔干的“主体边缘化”概念,认为这是发展过程中普遍的一个“社会事实”(social fact),在其中我们看到了被绑架的文化(当地的文化、族群的文化),被物化的主体(观众化、观光化),被收编的治理(国家的介入、地方的分化)。3位学者翔实的案例解读与扎实的理论建构,引起了在场学者的热烈讨论。

第三节研讨会以“传统村落、民族与仪式”为主题,由李锦教授主持,方李莉教授评议。中央民族大学的丁宏教授探讨了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指出应将其放在普世性与地方性、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语境中讨论。台湾政治大学的张中复副教授通过对青海省卡力岗山区一支说藏语的穆斯林人群的研究,从族群溯源视角来看“昔藏今回论”及其争议,探讨了族群溯源、宗教意识变迁与当代“民族”身份的互动关系。南京大学的褚建芳副教授关注云南傣族3种新年庆典仪式——泼水节、傣历新年和春节在民众生活与大众话语体系中的显隐兴衰,并对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展开讨论。其中,政治运动对底层社会的影响以及民族社会的异质性等话题,引发了参会学者的深度研讨。

第四节研讨会以“传统村落空间、建筑与秩序”为主题,由董建辉教授主持,褚建芳副教授评议。四川大学的李锦教授通过对云南省丽江市一个纳西族村寨的研究,认为纳西族村落的空间秩序,是通过村落布局、家族关系、房屋修建、屋内布局、丧葬活动表达出来的,空间秩序非常清晰地表达出社会关系秩序。南京大学的罗辉博士通过在闽东北某乡村与村民交流,结合现代发展需求(交通、市政、公共服务),协调村民与政府的不同诉求,修复和发展村落风水格局的案例,探讨了乡村复兴中所形成的村民自主体系和乡村社会模式。中山大学的翁时秀博士认为对于某一特定空间,进入该空间的各种社会权力会争相控制空间内的各类地理要素,由于不同权力对不同要素的控制能力不同,因此每种权力都会在空间内的地理要素之上形成一个“权力地形”,而各类行动者会根据其对权力地形的判断,利用权力地形或通过各种“权力工事”改变权力地形,争取实现自己的意愿。在场学者在充分肯定两位年轻学者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的同时,对其中涉及的学者构建理论的现实意义展开了进一步讨论。

第五节研讨会以“城镇化与乡村经济转型”为主题,由潘英海教授主持,马翀炜教授评议。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以广西贺州富川县秀水村的乡村旅游与村落生态研究为例,指出村落的村民基本上没有发言权,真正有作用的人才有话语权。中山大学的王心蕊博士基于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的调研,认为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外出和回流是中国农村家庭自发寻求就业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既非“主动”也非“被动”,而是融合了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及制度的综合结果,是具有“惯性”的农村劳动力城乡迁移。中山大学梁增贤副教授以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区周边5个乡村社区的旅游经营者为例,探讨了社区居民从山民到旅游经营者的就地职业转型话题。其中,传统村落的主体性以及家庭研究等问题受到了在场学者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第六节研讨会以“传统村落的主体性问题”为主题,由李公明教授主持,麻国庆教授评议。中山大学的孙九霞教授认为,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元主体——各级政府、 开发商、外来居民、原住族群等等,但实际上却陷入了无主体的困境。中山大学的吴重庆教授认为,从内发型发展的视角看,开发扶贫需要重塑贫困人群的主体性,谨慎选择外部资源输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路径,将贫困人群的再组织化视为政府在扶贫工作中首要的公共产品供给。上海大学的张江华教授认为,面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中所遇到的困境,关键是要解决以下的问题:其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文化“客体化”问题研究,其二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责权利问题研究,其三是保护与利用过程中村落社会的再生产研究。

第七节研讨会以“传统村落保护理念与思路”为主题,由丁宏教授主持,吴重庆教授评议。中山大学的刘志伟教授以广东番禺沙湾的保护与开发为例,认为规划设计者尽管很努力地想要保护传统,但保存下来的传统抽离了本地的生活场景、生活经验和历史语境,变成了一种没有传统的“传统文化”符号,而这是造成当前传统乡村保护与再现中趋于很强的同质性,也失去原有魅力的原因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李公明教授以当代公共艺术理念中的主体性重建以及交往性渗透等价值理论,探讨如何以公共艺术理念的植入改变传统手工业的封闭与碎片化,通过活化传统手工艺,为重建传统村落的人文精神提供可行性方案。中央民族大学的麻国庆教授就油岭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发言,认为保护应该是以发展为目标进行的整体性保护,既要注重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也要让村落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与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3位发言者的分享激发了与会学者深入思考传统村落延续的根本问题,并进一步讨论旅游这一路径是否是在有限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第八节以“传统村落与旅游开发”为主题,由张江华教授主持,刘志伟教授评议。云南财经大学的陈刚教授以云南泸沽湖地区落水村为例,讨论如何利用发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社区整合(community integration)和欣赏式探询(appreciative inquiry)方法,来解决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云南大学的马翀炜教授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箐口村为例,指出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新近开展的旅游业都不能满足村民新的发展需要,仪式沦为表演变成趋势,以传统的方式传承传统是对传统的误解,在神圣性被解构的过程中,新的传承方式的探寻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至关重要。中山大学的魏雷博士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取向并非使其隔离而成为一个边界清晰保持单一认同的实体,应当正视文化的意义产生于混杂之中,鼓励少数民族争取历时性和伦理性的叙述权,将保护与发展的权益主体重新赋予社区本身。基于3位学者的发言,现场就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存续的辩证关系,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深入研讨,在激烈的讨论中形成共识,又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反思。

最后,孙九霞教授作为主办方负责人总结陈词,充分肯定了本次跨学科沙龙的意义,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沙龙搭建一个传统村落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本次跨学科沙龙聚集了国内外研究传统村落的知名学者,共同分享和交流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存续问题,是中国传统村落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跨学科思想的一次充分碰撞,为搭建一个传统村落研究的学术共同体迈出了重要一步。沙龙取得的交流成果以及展现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必将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 陆宝福]

[责任校对: 吕观盛]

2016-11-25

李怡飞(1990- ),女,湖南永州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人类学;凌玲(1994- ),女,湖北黄冈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移民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中山大学村落教授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The Progress of Self—Redemption
于幼军 回归“书生”
中山大学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