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振华
摘 要: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农业信息化。该文分析了影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然后针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缺失,严重影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问题研究。
关键字:高职;农业院校;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6-0172-03
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是指利用现代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农业现代化更快和更好的向前发展。目前,农业现代化利用大型农业机械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已经进入到农业信息化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农业信息化需要完成农业数据资源采集入库,农业应用软件开发、农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和农业自动化控制等核心任务。因此,农业信息化发展对农业信息人才的数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面向农业的高职院校,为了承担教育职能和社会责任,必须尽快的培养大批量,不同层次的农业信息人才。面对高职院校在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困难,特提出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对策
1 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庞大,生产力低下,严重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很早以前,我国就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战略,要求我国在农业发展中,将农业与科技相结合,逐渐的提高农业生产力。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進,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由于信息闭塞,造成了农业生产结构不均衡,农业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又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必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预防和销售等各个方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我国政府制定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策略》中,把“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培养信息化人才”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1]。因此农业信息化也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一部分,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也必须要依靠农业信息化。通过农业信息化,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快产品交易。
2 影响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格局与生产效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很早就制定出了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的国家战略。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依然很低。通过考察调研发现,引起农业信息化水平低有3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造成了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等方面引入信息化的程度不高;其二是农业因其信息化难度大,信息化企业关注度低,造成农业信息化人才大量匮乏;其三是部分农村的信息化硬件基础差,部分乡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互联网,无法进行互联网接入,还没有解决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其中农村信息化硬件基础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4g技术的全面覆盖,这个问题迟早会解决。那么对于前两个问题就是农业信息化人才的问题,因此农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农业信息化人才问题。只有培养大量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服务于农业,才能逐渐改变农业信息化低的现状。通过农业信息化,我们可以优化农业生产,预防农业疾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快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
3 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对策
高职农业院校作为面向农业的职业院校,应该责无旁贷的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同时高职农业院校既有农业方面的师资,也有信息技术方面的师资,相较其他类型的职业院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考察研究,提出以下两种途径来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对策。
3.1 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目前高职农业院校都以重点培养农业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对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很少涉及。信息技术是目前的热门专业,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为了生源考虑,大多都开设了信息技术专业。在开设信息专业的过程中,大多以纯粹的信息技术为主,基本不与其他行业的知识相结合,因此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信息计算专业从课程体系到课程标准等等各方面都千篇一律,高职农业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专业也是如此。高职农业院校为了更好的服务农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将农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通过考察研究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种措施来进行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3.1.1 在农业相关专业中培训农业信息化人才 目前,大多高职农业院校的农业相关专业,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学习,还仅限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只会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操作和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基础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通用技术,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必备技能。因此,要将农业相关专业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我们必须要在农业相关专业中加入其他信息技术课程。我们通过考察调研,针对于一个初级的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工作岗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式,在信息技能方面,就必须要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软件安装、办公软件基本操作,常用工具使用,图形图像简单处理等技术。只要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学生才能进行农业知识的信息化运用,才能使学生能够将农业生产,农业病虫预防,农业产品出售等信息在互联网平台进行管理,发布和维护。
3.1.2 在信息相关专业中培训农业信息人才 目前,大多数高职农业院校的信息类相关专业,基本没有开设农业技术课程,还是完全走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架构,培养的是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了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我们同样需要在信息类相关专业汇总开设农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我们通过考察调研,针对于一个初级的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工作岗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式,在农业技能方面,我们就必须要掌握种植物种类,动植物预防,动植物药学药理等相关认知课程体系。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农业知识,学生才能将信息技术灵活有效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甚者可以根据行业特性开发专业的行业软件和互联网交易平台。endprint
3.1.3 在高职农业院校创建农业信息化专业 通过前面的两种途径,我们可以培养出农业信息化的初级人才,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本专业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嵌入的方式学习另一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对另一个专业的知识并没有深入的学习。因此这两类初级人才,不能将农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在农业信息化工作处理中,遇到困难,就必须要依靠另一方专业人才的协助。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也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不可能完成科研的工作任务,只能完成简单的应用工作,严重的限制了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需要在高职农业院校中创建农业信息化专业,培养农业信息化的高级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端人才,首先高职院校要具备高端的农业信息化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引进高端的农业信息化师资,然后在通过培训信息专业教师的方式得以解决。其次,我们要进行农业信息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之前,必须深入行业调研,掌握行业动态及其相应的农业知识与信息技术。找到农业知识和信息技术深入融合的契合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信息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农业信息化专业,让学生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只有开设农业信息化专业,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深入农业第一线,独立的完成农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任务,即不仅能够完成农业信息化应用工作,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科研工作。比如进行农业软件的开发,还可以根据技术创新,对现有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针对目前农业软件缺乏和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功能简单的现状,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可以着手解决这种局面。通过创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公司,提供集农业信息收集、信息发布、信息自动化处理等于一体的服务,还可以提供互联网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安全追溯等一切系统平台。
3.2 加强对农民农业信息化的培训 目前我国农業信息化水平低,尤其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由于贫穷落后,交通闭塞,农民的信息化程度更低。在农民信息化培训前,要加大对农民信息化培训宣传,在宣传中,让农民认识到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自己收入,振兴农村经济,进而提高参与培训兴趣和积极性。在培训中,要着重加强对具有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户、乡镇企业带头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要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民之间的信息帮传带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1公里”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应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进行培训。先培训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软件安装、办公软件基本操作,常用工具使用,图形图像简单处理,移动手机操作等,然后培训农民掌握互联网连接及使用,电子商务等高级技术。在培训方式上,少理论,多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让农民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通过学习,可以使农民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进行互联网查询,采用优秀的种子进行生产,在种植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并且及时的进行病虫害预防,最后能够快速的找到买家进行产品销售。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种类和质量,优化农产品销售途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4 结语
通过持续不断的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将会不断丰富,农业信息平台功能将会不断增加,农业应用范围将会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化将会不断的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量的,多层次的农业信息人才,推动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满足现代农业和信息农业的发展需求,实现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地,袁野.农业高校信息类专业应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7):54-56.
[2]曹立英.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0(13):61-63.
[3]刘在洲.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新形式与新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0(5):34-39.
[4]李乃祥,赵平,曹丽颖,等.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9(9):17~20.
[5]赵英杰.国外信息化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7,336(4):10~12. (责编:徐焕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