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异常对濉溪县2016—2017年小麦生产的影响

2017-11-22 19:27周景春蔡云孙春花吕森林殷晗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6期
关键词:濉溪县

周景春 蔡云 孙春花 吕森林 殷晗

摘 要:2016—2017小麦生产周期,濉溪县气温异常偏高,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降水异常,先渍后旱,苗期发育不良;拔节后光温条件优越,穗数、穗粒数增加,病害较轻,产量突破7500kg/hm2。该文分析了气候异常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实现小麦持续高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整地播种质量,推广新型肥料,注重防治全蚀病。

关键词:小麦生产;气候异常;高产对策;濉溪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6-0149-02

2016—2017小麦生产周期,濉溪县气温异常偏高,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降水异常,先渍后旱,苗期发育不良;拔节后光温条件优越,穗数、穗粒数增加,病害较轻,产量突破7500kg/hm2。为此,笔者利用濉溪县气象局的观测资料和高产攻关定点田块、农业科研试验站的数据,分析了气候异常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1 产量及构成

自2005年以来,濉溪县小麦连续8a增产,2010年突破7200kg/hm2。2014年创历史新高,产量7845kg/hm2,连续4a产量高于7500kg/hm2,成为名符其实的“千斤县”。2017年在气候异常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均产7665kg/hm2,比上年增产1.79%[1];高产攻关7块定点田平均8121.2kg/hm2,比上年减产0.46%,比前3年平均减产5.58%;穗数762.6万穗/hm2,穗粒数31.6粒、千粒重43.9g,较前3年平均“一增两减”,穗数增加64.3万/hm2(9.2%),穗粒数减少1.3粒(4.0%),千粒重减少1.5g(10.0%)。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濉溪点7个参试种平均:产量9919.1kg/hm2,较前3年平均(下文没有特别标明的均为较前3年平均)增产20.0%;穗数728.1万穗/hm2,增加87.1万/hm2(13.6%);穗粒数32.6粒,增加3.1粒(9.5%);千粒重43.8g,降低5.9g(11.9%)。

2 气候异常分析

2.1 气温异常偏高 受降水异常的影响,部分麦田晚播或重播,麦苗受渍,植株发育不良,群体不足,根系浅,肥水吸收2016年10月中旬至2017年5月,平均气温10.5℃,比历年平均9.5℃高1.0℃,总体上异常偏高[>平均数([x])+标准差(σ),下同]。只有2016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下旬和2017年2月上旬、下旬,3月下旬比历年平均低0.1~3.3℃,其中2016年11月下旬异常偏低(<[x]-σ,下同);2016年11月中旬、12月上中旬和2017年1月上旬、2月中旬、4月中旬、5月中下旬异常偏高。平均日最高气温15.8℃,比历年平均高1.1℃;平均日最低气温6.0℃,比历年平均高1.6℃(图1)。5月17—22日、25—31日最高气温高于29.5℃,其中5月26-30日相对湿度≤50%,伴随轻度干热风。受气温异常偏高和轻度干热风的影响,小麦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濉溪点7个参试种平均:生育期222.6d,比前3年平均减少3.3d;抽穗期4月20日,与前3年平均一致;抽穗—成熟期45.4d,比前3年平均缩短3.6d。对照周麦18生育期226d,减少3d;抽穗—成熟期44d,缩短3d;千粒重42.4g,降低5.8g。

图1 濉溪县2016年10月中旬至2017年5月气温

2.2 降水异常,先渍后旱 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降水量393.5mm,比历年平均多118.7mm,总体上异常偏多。其中,2016年10月-2017年1月降水301.5mm,比历年平均多199.5mm,异常偏多;2—5月仅降水92.0mm,比历年平均少80.7mm,异常偏少。雨日52d,比历年平均多4.6d;2016年10月、2017年1月异常偏多,3—5月持续偏少(图2)。能力弱;返青后降水偏少,延误拔节肥追施,不少田块转旺缓慢;孙疃、南坪、双堆等地越冬-拔节期出现黄苗[2]。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濉溪点7个参试种平均:最高茎蘖数1436.2万/hm2,比前3年平均减少18.1%;周麦18(CK)1276.4万/hm2,比前3年平均减少25.6%。

图2 濉溪县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降水

2.3 拔节后光温条件优越 2016年10月中旬至2017年5月,日照时数1313.7h,比历年平均少58h,总体上正常。2016年10月中旬至2017年1月上旬305.4h,比历年平均少185.0h,异常偏少(图3)。3月至4月中旬,日照时数349.7h,比历年平均多27.9h;平均气温12.0℃,比历年平均高1.0℃,此时正值小麦拔节—抽穗期,对分蘖成穗和穗分化有利。同時,3月雨日仅4d,比历年平均少2.1d,抑制纹枯病发生。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濉溪点7个参试种平均:分蘖成穗率51.6%,比前3年平均高14.5个百分点。对照周麦18穗数655.5万/hm2,比前3年平均多7.2%;分蘖成穗率51.3%,高10.3个百分点;穗粒数34.8粒,多3.0粒(9.3%)。2017年4月下旬至5月,日照时数370.4h,比历年平均多65.8h;平均气温21.7℃,比历年平均高1.6℃;平均空气湿度61.9%,比历年平均少4.0个百分点;雨日4d,比历年平均少6d。抑制赤霉病、白粉病发生。小麦抽穗后光照充足,对籽粒灌浆有利[3]。

图3 濉溪县2016年10月中旬至2017年5月日照时数

3 小麦持续高产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近年来,不少农民把沟渠、路边开垦种植,或堆积秸秆,导致灌溉渠毁损、排水沟堵塞等问题。2016—2017年小麦苗期受渍主要就是排水不畅造成的。因此,今后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开挖、疏通排水沟,切实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3.2 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近年来,耕层逐年变浅,秸秆还田背景下出现土壤疏松、失墒快、病虫害加重、杂草增多和秸秆腐熟与作物争氮等问题。为此,要彻底粉碎秸秆,玉米秸秆切碎长度≤8cm,抛撒均匀。深翻旋耕、镇压后播种,底肥增施尿素150kg/hm2。宁愿晚播也要足墒下种。播后墒情不足,及时补水[4]。

3.3 推广新型肥料 新型肥料是针对传统肥料的利用率低、易污染环境、施用不便等缺点,选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或新工艺,对肥料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改性后生产出的一类新产品[5-6]。新型肥料具有养分缓慢释放的特性,可以适当减少施肥量,作基肥一次性施人,不需要再追施拔节肥,省时省工。淮北小麦拔节-孕穗期时常干旱少雨,延误拔节肥追施。因此,要大力推广缓控释肥、商品有机肥、生物肥料和多功能肥料。

3.4 注重防治全蚀病 全蚀病是土传根部病害,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7]。多年调查濉溪未发现全蚀病。由于农机跨区作业、特别是近几年旋耕机跨区作业,将病菌从外地带人,加上近两年气候条件利于全蚀病侵染,五沟、百善、铁佛、双堆等地出现发病点。该病扩展蔓延较快,如不采取措施,由零星发生到大面积发生只需3年時间。必须加强检疫工作,严禁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传入。对于零星发病区,坚持就地封锁,就地消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全蚀病消灭在初发期。

参考文献

[1]张永军,刘超.濉溪县2016年度小麦减产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7):63-64.

[2]方怀信,张红叶,崔玲,等小麦黄苗与死苗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大麦与谷物科学,2016,33(02):46-48.

[3]杨光,陈若礼,张存岭,等.淮北小麦灌浆特性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454-5456,5460.

[4]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等.砂姜黑土培肥与小麦高产栽培[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6:247-268.

[5]武志杰,石元亮,李东坡,等.新型高效肥料研究展望[J].土壤与作物,2012,1(1):2-8.

[6]赵国庆,谢永,王红艳,等.缓释肥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5,44(18):50-52.

[7]孙 静,宋玉立,何文兰,等.小麦全蚀病及其病原菌研究概况[J].河南农业科学,2010(05):134-137.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濉溪县
安全是根 质量为本 环保是帆 创新为锚
——记安徽濉溪县大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建国
My Cousin
A Traffic Accident
A Lovely 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