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 要:文章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价值与责任、文化内涵建设、教学演练的整体性、健身价值的体现、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旨在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之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0108—03
1 前言
现代中国正以崛起的姿态步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高等教育与世界多元文化逐步接轨,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国际化特征也将愈加显现出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责任,建设既保持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特征的民族传统课程体系,将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审视
2.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和社会责任
各国民族传统体育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不仅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强各民族团结互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使广大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有深入的了解,感受并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新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民族传统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来自民间,扎根于民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很多项目学生从小就耳闻目睹,将民族传统体育设置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锻炼习惯的养成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促进青年学生体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体育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实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
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陆登庭教授曾说过,大学通过对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大,将会为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发展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在各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都竭尽全力,包括在人文价值、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等多种社会形态以及人类传统、文化和世界观起核心作用的人文学科领域,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所杰出的大学”。[3]因此,如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独特的优势,促进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担当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是当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2.2 当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状况
我国总计约有977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汉民族的体育项目有301项,其他676种体育项目分别分布于其他55个民族中。[4]据有关专家在对全国16个省(市)的93 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调查显示:有24所学校仅开太极拳或初级长拳1项,29所学校仅开2项,开设3项的学校有17所,开设4项的9所,开设5项以上的学校有7所,有7所学校未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接近一半的学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到总课时的10%。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武术类的太极拳、长拳、器械、散打和傳统健身功法。[5]我国现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民族体育专业,但绝大多数以研究武术为主,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有几所少数民族院校开展了一些本地的民族体育项目 。[6]另外,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比较薄弱,且主要集中于武术竞技方面,其他项目涉及较少。
这充分说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过于狭窄单调,师资匮乏,教学科研力量薄弱,将导致学生对其认知粗浅,实践缺少指导,健身没有氛围,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丧失其应有的影响力,难以实现其教育价值。
2.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它是鲜活的,极富哲理和情感的运动,是内心世界对其文化领悟的外显。如太极拳,因其包蕴宇宙至大哲理的太极阴阳观念和八卦生化机理,饱含浓郁中华文化和深厚的民族特色而被更多的民族、国家的人们所认同和需要。但由于风格迥异的诸多项目具有天然的民族和地理依赖性,一些项目离开了既定的土壤和环境,便失去了活力和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个性,我国众多散落民间的传统项目正是因此而发展受碍,举步维艰。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明显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今天,其他的传统民族文化处于这种强势文化的笼罩下,其文化内涵被过滤,自身的民族特色及个性逐渐淡化。[7]在奥运会的3000个小项、28个大项的竞赛项目中,除柔道、跆拳道等极个别属于东方的体育比赛项目外,其他绝大部分均为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源于西方的运动项目居于压倒地位。[4]可以说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内困外扰的危机。
著名人类文化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说: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方式 。[8]我国自身的民族文化鲜明的特色和深厚底蕴是该项目传承发展的生命力,高校应在其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引起足够重视,对多元文化的项目进行选择与吸收,扬弃并改造,历经碰撞冲突、兼收融合、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过程后,民族传统体育终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反映出民族传统体育恒久的人类精神和内在思想。
2.4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身心演练的整体性
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多次指出现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受西方体育“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以竞技模式在进行,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是“身心合一”,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神形兼顾、内外俱练、连绵不绝,意、气、体一致等等,都是对身心的养与练,讲求整体观,必须通过“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9],对于每一招式和片段的演练,应充分理解其特定的民俗、哲理、历史渊源或攻防意义等,而并不仅停留于表象的动作模仿和数字化研究。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经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迁,在现代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学习和文化理念的传承不能割裂其完整性,否则将陷入加速变异的残酷境地。endprint
2.5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体现
我国青少年近20年来身体素质的大部分指标,例如速度、力量、耐力及心肺功能等呈显著下降趋势。也许整个教育体制或者体育教育中某些环节出现了积重难返的问题,但在我们所探讨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需要承担起体育应有的责任,积极地渗透和突显出体育运动本质的健身功能。如我国源远流长的气功、养生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所具有的康复、保健功能。众所皆知,民族传统体育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和自娱娱人的独特功能、价值和优势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替代的,高校课程建设应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体、健心的独特优势,从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中寻找突破口,改变以往注重形式,“花拳绣腿”的现状,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全面提高学生体质。
2.6 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当前由于对项目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的因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了研究与建设的不平衡,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竞技项目与群众体育项目的发展境遇也相差甚远。一些竞技运动项目已经发展到了耗资巨大的近乎杂技化的水平,而一般群众仅满足于观赏,或受场地、经费、技能学习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浅尝辄止或根本置之度外,例如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国内习武者的人口不足5%。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方式是政府扶持和商业推动。如日本中小学把柔道、空手道、剑道、弓道等源于中国的民族体育作为学习项目极力推广,太极拳普及率超过中国。再如韩国的跆拳道不仅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现役军人和国家公务员要练习的技能,普及率接近50%。[10]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其中与体育有关的有10项。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保护可以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使未得到普及发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濒临消失。[6]正如学者白晋湘提出,我们应站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 [11]因而,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还需要推动社会的关注和政策的倾斜,为其普及和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力量。
3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优化建议
3.1 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养和学科普及工作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专业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应考虑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和社会发掘培养双管齐下。对于一些名家除发挥其在社会团体的作用外,还可聘请到高校担任教学或讲学工作,同时建议将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使他们毕业后成为不同地域全民健身活动的倡导者。[12]对现有的师资,应加强进修与培训,“走出去”开拓视野,“请进来”交流切磋,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适应课程建设的多种需求。
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校园的普及与参与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之精髓和外壳与哲学、史学、军事、医学、美学、民俗礼仪、休闲养生、娱乐表演等具有紧密联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其科研、教学、交流与推广活动,可利用高校综合学科的资源优势,寻找横向学科的链接与交汇点,凝聚更多师生关注和参与。特别在少数民族聚集的西部地区高校以及各地的民族学院,可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借助有利资源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建设和交流、推广活动,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3.2 从软件、硬件上保障文化内涵建设
各地高校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和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的并重,对于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要做大做足,对于外来地域性强的项目不必生搬硬套,能够借鉴或改编的要大胆尝试;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如橱窗展览、校园广播、讲座、名家专家进校园、社团活动等等,尤其从技术指导、经费支持和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支持。利用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形式,在展示技术动作的同时积极发掘项目的观赏性、娱乐性,融合兼蓄不同民族、不同项目的文化精华,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多方感受各民族不同歷史文化背景所呈现的民族精神。
3.3 凸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效应
建议以各地域为范围制定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教材体系,合理搭配衔接,精简重复内容,因地制宜配置本地域具有代表性、简便易行的民族、民间健身项目 [12];建议高校以循序渐进,个性选择的方式进行项群学习,每一学习阶段提供相应的多种单项组合的套餐,并增加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以满足技术演练中身体素质的要求,只有身体素质的配合支持才能使动作到位,才能实现其攻防效应和增强动作的表现力;建立一套各个民族体育项目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课程考核评分标准,从面上可以兼顾不同身体素质的训练,从点上具体到每一招式的练习,充分体现其相应的健身价值,使学生在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等方面有显著改善。
3.4 以国际化视野与文化遗产的高度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在当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共生的际遇,我们应以开阔的胸襟,国际化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将民族传统体育各项目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从立法、体制、政府扶持、经费投入等多方面给予保障。高校应发挥其文化、人才高地的作用,在学科建设、课题立项、为政府献言献策、寻求社会支持及国际交流推广中有所作为,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重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迎接体育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汤立许,蔡仲林.近10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1):63-68.
[2]郭昭第.审美智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1-123 .
[3]史忠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意义与价值[EB/ OL].http://www.jyb.cn/gb/2003/09/28/zy/3-tyyws/4. htm.endprint
[4]张飞虎.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保护与创新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1(12):40-41.
[5]张 涛.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J].中华武术研究,2011(3):86-88.
[6]刘凤虎.从文化学的视角谈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0(9):73-75.
[7]高守清.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及理性规避[J].体育与科学,2011(1):83-85.
[8]袁 旭,赵建林.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12):94-95.
[9]王 飞,曾天雪.基于技术难言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9):70-73.
[10]邱世海.从要素禀赋论视角讨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J]. 體育与科学,2011(5):91-94.
[11]白晋湘.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三个层次[EB/OL]. http://jpkc.hnadl.cn/download/20100324082058_238308554130. ppt.
[12]姜 霞.全民健身活动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施途径的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51-54.
The Examin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Zhang Yan(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and Commerce, Suzhou Jiangsu 215009, 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value and responsibility,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grity, fitness valu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other issu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reference.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