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苗 王季
摘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民培训组织机构负责人、农民培训资深讲师进行访谈调查,深入、全面了解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需求侧管理方法导致农民教育培训供给存在内容、层次、方式、周期和服务等五大方面问题,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从而引发有效需求不足。参考当前社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提出了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路径:从培训向培育、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办与市场调节并重转型;以有效供给为核心,改革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从效率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创新农民教育培训“互联网+”行动,实施精准服务,创造新供给,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提质与增效。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9-0086-04
收稿日期:2017-08-31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编号:574821)。
作者简介:许兴苗(1962—),男,浙江诸暨人,教授,主要从事继续教育、农民培训、思政教育研究。Tel:(0571)89718369;E-mail:xxm2208@163.com。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1]。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服务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准公共产品服务,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不同区域、不同角度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规模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与成效均存在较大问题。例如:刘剑虹等对全国15个省(市)100多个乡村约10 000名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高达89.3%的农民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参加过培训的农民有51.7%的人认为没效果,只有47.5%的人愿意或希望继续参加教育培训[2];王季等对浙江省20个市(区、县)农民培训管理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调查[3],胡永盛等对江苏省泰州市农民培训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4],均表明农民教育培训成效亟待提升。可见,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存在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并存的状况,急需进行供给侧改革。从培训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深入研究长期以来我国需求侧管理思想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路径,对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我国需求侧管理思想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 1.1 研究方案与过程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人员的深入访谈,了解农民教育培训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5]。借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之机,历时半年,研究人员深入课堂、生产经营现场、涉农部门及机构,对培训学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民培训机构负责人、农民培训讲师进行深入访谈交流。
访谈提纲参考农民培训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从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结合农民培训特点与要求,构建了情景考量、资源投入、学习过程、支持服务、效果评价5个层次模型,涉及影响农民培训绩效的主要因素[6]。访谈设计主题包括:培训效果、培训准备、培训资源投入与使用、培训教学实施、培训支持服务等,共5个维度、20多个题项。当然,结合实际情况还询问了一些其他相关问题,如对农民培训项目的了解情况等。
1.2 调查访谈资料收集与分析
调查访谈由研究人员分别与访谈对象进行,以一对一、二对一为主,少数几次是三到五人的群体对话。访谈对象的选择严格按照合理、适当原则,访谈人数以资料达到饱和为原则:25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编号为F1至F25),所在合作社都具有一定规模(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7名机构负责人(编号为S1至S7),所在机构都组织过大规模农民培训;6名农民培训讲师(编号为T1至T6),都具有2年以上农民培训教学经历。对访谈资料通常都用笔记本记录,部分访谈进行了录音,以利于事后分析。访谈资料整理,按照5个维度分别编码的方式,最后通过多人对照分析、确定。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培训成效有待提升
2.1.1 个人能力素质有所提高,但效果不如预期 不少受访农民认为培训收获主要集中在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上,并与专家们建立了联系。F5认为,培训促进他下决心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F7感觉,培训增强了自己做精品农业的决心,并提升产品包装水平、加大售后服务力度。F11则认为培训的另一大收获是与技术专家、同行建立了联系,一些生产经营遇到的问题通过向他们请教、与他们讨论得到了解决。但是多数受访者感到收获不算太大,自身的能力提高不太明显,与预期有差距。
2.1.2 技能得到一定提升,但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率不高 从事葡萄生产的F9对某次培训中的参观活动印象深刻,因为他在参观中发现了“葡萄用水的技巧”,并将学会的大棚葡萄地膜以及葡萄保护袋技术应用在生产中,效果很好。F11表示通过培训掌握了茶叶施肥与生物农药使用技术,提高了产量。但是,F22、F13则感觉培训技能转化率不高。他们都参加过10多次培训,只有3~4次对生产经营有直接作用。F13举例,在一次培训中学到一种果树促进生長的技术,很感兴趣,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又没有人指导,就只能作罢。
2.2 培训准备不充分
2.2.1 培训可行性未经过充分论证 不少培训机构负责人反映,他们办培训班基本没有规范的可行性论证,觉得可行,想办就办,有经费就办。培训目标也不明确,办班主要是为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S5认为组织农民参加学习,只要产业对口,他们总会有收获。endprint
2.2.2 需求分析不规范,未能准确把握农民需求 大部分农民培训组织人员经验主义思想严重:当问及是否了解农民的需求时,某县农民培训办公室负责人S1认为比较了解;S3、S4、S5、S6回答是大致了解;S2则认为自己很清楚,办班前没必要进行需求调查。但当问及哪类农民具有哪些特征,需要哪些具体需求时,他们都不能完整答复。
2.2.3 农民培训管理服务人员素质需要提升 从学历水平上看,培训机构负责人总体不低,受访7人中1人是硕士研究生、2位本科生、3位大专毕业,只有1位高中毕业。他们大部分从事培训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经验也比较丰富。不少人员的职业素质却亟待提升。例如,一些培训负责人存在严重的“任务观点”思想,工作主要目标是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正如S7所说“上级要求完成600人的培训任务,我想努力一下,应该可以完成。上级也没其他要求,数量达到就行了”。
2.3 培训资源投入与使用不够合理
2.3.1 师资队伍结构不良,兼职为主,一些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S1认为少数培训讲师缺少生产经营一线实践锻炼,对农民需求也不大了解;上课时,理论知识讲得比较多,实用技能传授比较少,就不受大家欢迎。农民培训资深讲师T6认为高校教师由于工作任务主要是在校生教学,实践提升机会较少。F5认为民间组织或企业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一线实践经验非常丰富,针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问题有深刻体验,十分了解农民需求。他建议,农民培训要广泛吸收这些技术人员,改善培训师资队伍专业技能结构。
2.3.2 培训教材不丰富,可选择性小 T2认为适用的教材对培训作用巨大,但现状并不乐观。T1、T3反映现有的教材内容与形式都不够丰富,虽然数量上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实际应用时,可选择性太小。另外,教材的形式以纸质为主,缺少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也制约教材的使用效果。T4则认为,现在提供给学员的大多是一些培训讲义,知识系统性不强,资料性差,加强教材建设的任务很迫切。
2.3.3 经费分配过于集中在教学实施环节 某高校农民培训工作负责人S2指出:由于农民培训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容易计量,而技术服务的数量、质量考量比较困难,现在的农民培训过于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对培训的后期支持服务关注不够,影响了培训总体效果。S4认为,应该加强对培训后续支持服务,确保所学知识用得上。
2.3.4 实训设施、设备投入与准备不足 高校农民培训教师T6认为,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培训中实践教学应该占到很大比重。但是,目前对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不重视,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担任农民培训兼职讲师的T5是农产品检测专业老师,他认为如果没有实验设施、设备的支持,课堂效果肯定不会好,但目前除了在学校开的培训班外,外地上课缺少可携带实验设备。
2.4 培训教学管理需要加强
2.4.1 培训内容可选择性较差,需加强课程开发 一些受访农民给培训打了低分,如参加过13次培训的F7对培训总体评价不高。他认为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更需要听取他们的意见。F4仅接受过2次培训,认为培训确实有价值,但培训内容只有少数是自己感兴趣的,应该增加一些选择性。F12也认为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需要加强。F8则认为:培训内容更应重视即学即用效果,目前培训内容比较广泛,不少培训课程传授的知识没有针对性,不是着眼于实用,影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2.4.2 面授教学方式所占比例过多 F20认为培训面授方式过多,理论知识讲多了些,兴趣不高,自己更喜欢实用性的演示或手把手传授方式。S7举例,自己所在山区不少果农长期以来为杨梅果实不够大、果肉不够丰满而发愁。有一年,市里举办了一次现场培训会,请某大学教授去指导。教授直接用剪修去果枝上相对较小的杨梅,指出只有集中养分才能长出好果的道理。果农按这一指导操作,果然解决了杨梅果实偏小的问题,效果非常好。
2.4.3 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不少培训班只安排1~2 d时间,加上距离有点远,来去不方便,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培训效果;另外,培训未能避开农忙时节,周期过长,地点不便利。F1指出,去年一些培训班开班时间放在农忙时节,虽然有些培训内容自己比较感兴趣,但时间安排不过来,只能放弃。F10认为培训周期也有待进一步调整,有些培训班安排了8~9 d,实在腾不出这么长的时间来学习。
2.4.4 培训考核流于形式 F17指出,目前农民培训考核基本流于形式,这影响了学员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当然,他也担心要是考核正规起来,自己可能会通不过。S5也觉得农民培训考核是个课题:考核搞形式则对学员学习不利,但严格实施后,考核通过率低,也会影响办班声誉,不利于后续办班的组织。
2.5 培训支持服务力度需要加强
2.5.1 后续技术服务不够 S7认为,由于农民相对文化程度较低,对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果树促进生长技术或农产品营销技术,听起来好,实际应用还存在很多困难。他希望能将科技项目与合作社对接,由专业技术人员带他们去做,或者在培训后引导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服务。
2.5.2 后续信息咨询服务亟待跟上 F6最希望能有一个生产经营方面的顾问,他们可以通过顾问了解生产技术发展情况以及产业市场行情,得到一些政策、金融等信息。他举例,在一次培训中了解到一种果树促进生长的技术,很感兴趣,但后来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就只能作罢。另外,当有相关政策出台对经营有影响时,他希望能够有人提醒。
2.5.3 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F7接受過不同单位组织的十多次培训,拿到手的证书有八、九本。他所在的合作社优先拿到农业产业化补贴、镇农业发展补贴等共计50余万元。利用这些资金搭建了葡萄生产大棚,改善了生产环境。但是,从调查总体情况看,F7所在合作社只是个例,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并没有享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这些合作社负责人希望政府能加强政策性资金补贴或其他方面的政策扶持,改善合作社农产品生产、经营环境。endprint
2.5.4 证书管理需要加强 S5指出,当前不少农民培训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提高了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但是,当前农业并未建立行业证书制度,影响农民对培训、证书的需求度。S4指出,农民培训行业证书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和核发,存在多口发证、标准不统一现象。S6认为要加大对持证农民的支持力度,才能体现证书的价值。
3 对需求侧管理主导农民培训的审思
需求侧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政府对自由市场的强力干预,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加大投入、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7]。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各级政府为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成效,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需求侧管理,致力于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产品的消费。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等项目,组织大规模农民教育培训;二是加大基层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学校(如市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农广校、乡镇成校等)的投入,并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办学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三是通过发行培训卷、全额或差额补助培训经费等方式,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教育服务。
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侧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方在发展与完善培训产品上的积极性。为追求规模业绩或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一些主办方缺乏提高培训质量或开发具有创新性、高适应性农民教育培训产品的动力,更倾向于“避重就轻”地开展一些所谓“短、平、快”(即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培训项目。有些农民培训机构为完成任务,甚至出现严重的“摊派”生源现象[8]。这些缺乏针对性的短期项目无法适应农民培训需求的多样性、持续性要求。需求侧管理主导农民教育培训“有效供给不足”引发的“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效率、效果。
4 农民教育培训供给存在的五大结构性问题
4.1 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不对接,甚至相互脱节
农民需要农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技术、管理知识、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目前培训主要集中于农业种植、养殖生产技术方面,对标准化、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等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内容涉及不多[9]。农业产业丰富性导致农民培训需求的多样性与培训供给渠道相对单一性的矛盾,是当前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些农民培训机构开发的培训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有的甚至相互脱节,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4.2 培训供给层次不合理
根据当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与素质差距较大的状况,应该开发高、中、低级培训项目,形成多层次、多品类、立体化、互相衔接的农民培训教育服务项目体系。在当前培训供给的层次结构中,高级农民培训项目不足、各层项目间递进关系不明显,往往造成农民重复参加相似低层次项目培训的状况。这不利于高层次、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
4.3 培训方式不适当
农业生产经营是一项实践性社会活动,而目前农民教育培训主要采用面授方式,实践性教学开展不足,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另外,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推广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力度不足,也影响了培训效率的提升。虽然政府开展了农民远程教育项目,但影响范围有限、效果不够显著,互联网教育的便利性、灵活性和延展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4 培训周期不合理
农民培训的目标是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技能与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当前农民培训未能根据这些目标要求设定合理的周期,很多是1~2 d的短期培训,农民学员在这么短的时间很难学到新技术、新知识[10]。缺少针对农民综合素质的长期、持续性项目,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4.5 供给要素、服务形式等结构失衡
培训要素结构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训师资队伍结构、教材种类、供给主体结构等方面。首先,培训中高端讲师不足,且不少培训讲师缺乏实践经验;其次,培训教材建设滞后,教材类型、品种、层次结构不够合理;再次,对农民教育培训理解过于狭隘,简单地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就是培训教学实施过程,未将培训前期调研与后续支持服务纳入培训范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
5 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1]。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我们继续从融资、税收、行政管制等方面放松供给约束,解除对财富源泉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并依靠“大眾创业、万众创新”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13]。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投入的同时,着力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通过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供给结构调整,提高培训的有效供给,提高培训供给对农民培训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培训供给效率、培训质量,提升培训效益。
6 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路径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14]。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也要从培养模式、供给方式上进行转型,从培训资源开发、培训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从实施“互联网+”行动、提供精准服务与创造新供给入手开展创新。
6.1 转型
6.1.1 从培训向培育模式转型 实现农民素质与技能提升培训目标,需要一个较长周期的培养过程。因此,从农民教育培训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转化是必然方向。整合短期培训项目资源,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优势,开发网络课程,开展网络咨询答疑,使农民学员从持续培训与服务中真正受益。将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内容扩展到从农民学员需求与学情调查开始,涵盖教学过程、知识和技能转化、后续服务整个过程。同时,将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后续服务与各界对农业的支持帮扶等纳入培训服务范畴,以进一步丰富农民教育培训内涵,逐步实现从农民培训走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endprint
6.1.2 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办与市场调节并重转型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培训需求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变动性、隐含性特征[15],农民教育培训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需求特点。而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主要由政府提供,缺乏市场调节的重要补充,这势必会影响有效供给的形成。要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培训效果,必须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办与市场调节并重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保证对基础性、区域性、产业差异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供给的同时,充分考量农民学员承受能力,积极引导与鼓励社会办学机构开展市场化农民教育培训。政府则可以采取资金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支持社会办学机构的发展。例如,浙江省推出的农民培训券试点:让农民持政府发放的培训券到指定培训机构去享受免费或优惠培训待遇。这种方式既发挥了财政补贴的效果,又保证了农民对培训项目的选择权,真正做到按需消费,提高了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公益性、盈利性兼顾的方法,可以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多元主体结构的形成。
6.2 改革
6.2.1 改革资源投入与开发方式 目前,农民教育培训主要由政府免费或优惠提供,农民为培训直接支付的费用相对较小。农民为培训付出的机会成本成为他们考量是否参与培训的主要因素。因此,培训主办方要尽可能地开发出更合适他们的培训产品,提高针对性,降低他们参加培训时的机会成本。同时,要通过规范与优化培训过程服务与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整合资源提供后续服务或增值服务,提高培训附加值。
6.2.2 改革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存在重效率、轻效果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主办方往往以培训人数、规模等作为农民教育培训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忽视相对比较困难、周期较长的培训效益评价。通过改革与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加强对培训效益的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有效,满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农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培训项目层次体系,解决培训类型结构不合理问题。
6.3 创新
6.3.1 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互联网+”行动 这一方面能提高农民培训信息传播效率。由于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多样性与培训主体信息传播渠道效率问题,往往存在培训信息的不对称现象,造成供需错位。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效率上的优势,提高培训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使农民的培训需求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培训主办方,而农民培训办班信息又能及时传递给有相应需求的农民。另一方面,农民教育培训“互联网+”行动能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传播效率。开发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课程,将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知识技能,通过互联网进行高效传播,既能极大地弥补面授时间不足带来的问题,又能通过网上咨询答疑等,提供培训后续服务,逐步实现从农民培训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转化。
6.3.2 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精准服务模式 针对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培训内容和需求脱节的问题,要以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驱动培训方式创新,完善农民培训运作模型,加强运行过程监控。通过需求的精准识别,流程的精准设计与实施、效果的精准评价、后续服务的精准对接等,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培训供需的精准度,提高培训有效性。
6.3.3 以创造新供给方式激活新需求 由于文化素质的局限,农民对自身的需求认识与表达往往存在不够准确与深入的问题,这容易造成培训供需错位。根据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理念,培训主办方应该不断创造新供给,激活农民潜在需求。在培训项目设计时,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拓展农民的视域,激发农民的创新活力,使农民认识到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领域,进而形成创新发展需求。例如,引导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产品营销的观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转型,产生诸如休闲农业、虚拟农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发展方向。
7 结语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调查,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当前需求侧管理思想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引发了“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五大结构性问题。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要遵循“转型、创新和改革”的思路,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逐步解决在内容、层次、方式、周期、要素、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的提质、增效,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Z]. 2017-02-06.
[2]刘剑虹,陈传锋,谢 杭.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全国百村万民的实证分析[J]. 教育研究,2015(2):123-129.
[3]王 季,董伟统. 供销社系统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教育状况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112-114.
[4]胡永盛,陸建飞,唐春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视角下的农民培训——基于江苏省泰州市的调查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456-460.
[5]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6]何学军. 农民培训绩效综合评估模型建构研究[J]. 成人教育,2017,37(1):46-50.
[7]滕 泰,范 必. 供给侧改革[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3,251.
[8]申建旗,陈定洋. 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分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6-60.
[9]罗万纯. 中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13(2):21-28.
[10]周会慧. 浙江省农民培训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11]龚 雯,许志峰,王 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N]. 人民日报,2016-01-04.
[12]冯志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经济问题,2016(2):12-17.
[13]王 季,董伟统. 村干部视角的新农村建设需求状况质性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122-124. 漆彦忠. 生产要素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点——内涵、变迁与构成[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9):9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