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陈仕品 刘礼想
(1.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2.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系,四川广元 628017)
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研究*
刘 艳1陈仕品1刘礼想2
(1.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2.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系,四川广元 628017)
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学习已成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如何对混合学习的绩效进行有效评价,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为此,在阐述混合学习和绩效评价概念的基础上,综述混合学习评价的研究现状,根据混合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建立了混合学习绩效评价理论框架的一级指标,并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等途径,建立二级指标,架构了一种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框架,并利用层级分析法中的方根法,计算出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的权重。该评价框架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等特点,为开展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混合学习;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混合学习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迅速扩展和延伸。当前,混合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并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广泛应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的变革。[1]混合学习是人们将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的优势,进行有机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理论起点位于“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的集合处。[2]
目前,关于混合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混合学习模式两方面。混合学习理论基础研究,主要探讨了混合学习的定义、原理等问题。对于混合学习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但总体上大同小异,均主张混合学习是把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3]混合学习理论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进行了有机融合。
关于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科课程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和基于MOOC、SPOC、微信等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有研究表明,基于高校网络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解决部分公共课程传统大班教学的弊端,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师生提供更多教与学的自由,提升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4]
相对于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混合学习模式而言,混合学习的学习评价研究偏少。有研究表明,混合学习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而对于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并不完全适用。[5]在混合学习模式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的效果并不相同,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显著。
要想提高学生混合学习的效果,一方面,需要提高线上资源的质量,适当增加针对低分区学生和高分区学生的视频材料;另一方面,需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6]混合学习的评价研究是混合学习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混合学习评价,我们从混合学习和绩效评价的概念入手,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采用层级分析法,确定了混合学习绩效评价的指标维度,并计算出指标体系中各维度所占的权重系数,初步构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柯蒂斯·J·邦克教授在2006年出版的《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一书中,将混合学习界定为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7]美国宾州大学的校长认为,混合学习是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的融合,被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单一的面对面课堂讲授或网上个别化在线学习,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8]
何克抗教授在《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一文中指出,国际教育技术界从混合学习基本内涵的角度出发,给混合学习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含义,提出混合学习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国际教育技术界一致认为,只有使二者的优势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9]黄荣怀等在《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国际上比较典型的混合学习的定义翻译为:混合学习的核心是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合适的”学习风格而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就。[10]
以上对混合学习进行的定义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理解的,且在不断完善。从面对面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再到有机融合,研究者们对于混合学习的理解更加深入。
迈克尔·霍恩 (Michael B.Horn)和希瑟·斯特克(Heather Staker)访谈了150多位互动式学习课程背后的教育者,将混合学习的定义概述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在线学习;其二是在有教师督导的地点进行;其三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其中,第一部分的定义是指在任何一种正式的教育课程里,学生的学习过程至少有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在线形式来完成的,一定程度上由学生自己自主控制时间、地点、学习路径或进度;第二部分指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在教师督导下,非家庭所在的实体课堂里进行的;第三部分是指在一门课或者科目中,每个学生学习路径的各种模式互相关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体验。[11]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理解混合学习的定义,使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有机融合,不仅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且也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绩效(Performance)是指与组织总体目标及价值追求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和业绩成就,包括组织、团体及个人三个层次的绩效。[12]科伊勒(G.Coyle)认为,绩效评估使用了一整套特殊的标准,来评价学习者的真实性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吴岚等人在《绩效评估:一种有效的远程教育学习评价方式》中指出,绩效评估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学习者的任务、相应的学习行为过程和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13]
总之,绩效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制度等,采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的评价内容进行全面系统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价的关键,在于如何规定评价内容及评价内容的科学化、标准化、度量化。
我们通过对外文期刊的查阅可知,Ellis等人在2007年通过对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平台的七所大学进行比较,得出一套混合学习环境下质量保证的最小化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他们指出,学习管理系统平台的质量保证与参与大学所拥有的领导力、政策制定、发展和评价等因素有关,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评估。[14]Viet Anh Nguyen在2016年通过同侪评估的方式,构建出一种混合学习学习者的评估模型。其中指出了混合学习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面对面课堂的教和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平台的学来构成。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学习者,他还进行了多阶段评估:首先,学生自评;接着再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评价;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评价并给出成绩。该研究旨在加强学习者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并有利于教师更加准确地评估每个学习者。[15]
Katerina Kabassi等人在Evaluating a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for blended learning in Greek higher education一文中,重点介绍了学习管理系统平台在希腊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指出,爱奥尼亚岛屿技术教育机构从学生、教师、课程、技术、系统设计和环境六个维度,对学习管理系统平台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学习管理系统平台在爱奥尼亚岛屿技术教育机构中已被成功地用于混合学习。课程在采用混合学习方式时,学习管理系统平台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观看错过的课程,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16]
我们通过查阅国外文献可知,关于混合学习评价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且混合学习评价的开展均是在学习管理系统平台中进行,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来进行实证研究。
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混合学习”和“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可知,混合学习评价是依据学习目标要求,综合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对学习效果进行的评价。混合学习评价需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在线学习评价和面对面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同时重视作品评价。[17]目前,关于混合学习评价研究的文献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评价模型的建构等。
其中,高瑞利在《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中,从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个方面,设计出评价混合学习中学习者的评价体系。柯清超在《混合学习的评价方法——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为例》一文中,从混合学习的评价原则、评价要素、过程、方法和工具等角度建立了评价设计的基本框架。[18]唐文秀等人在《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中,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实践下实施混合学习,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等全新的视角,构建了混合学习的五维评价模型;并从参与度、交互性、适应性、满意度和效果度五个维度来评价学生,改进混合学习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存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因素,致使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互不强、情感体验缺失,使得学生课后参与网络课程的主动性较弱。[19]张睿等人在《SPOC模式大学物理混合型教学的学习效果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时,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将致使线上学习效率较低。[20]
为了更好地开展混合学习的评价,我们建立了一种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框架。通过专家访谈并发放调查问卷等途径,结合混合学习的概念,从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出发,重视学生在线学习的自我管理和情感体验,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确定了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指标维度,并计算其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系数,提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教育评价理论中,绩效评价是指“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21]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既关注在线学习课程和在线学习活动,也关注面对面课堂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能够利用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学习的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构建一套相对科学、合理、可行的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过程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测试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首先,依据混合学习的概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反映混合学习方式是以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其次,通过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确定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突出混合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的优势能够有机融合,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应具体、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使评价者和教师均能接受,以增强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保证和提高绩效评价效果。[22]例如,对于学习者来说,混合学习绩效评价不仅包括外部评价,还应包括自我评价,因此,需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学习者对照开展评价,避免在评价时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
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尽量完备和全面。在评价内容方面,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不仅要注重在线学习的评价,而且也要重视面对面课堂教学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实现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在评价方式方面,不能过于单一,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需要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此外,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不仅要体现学生在混合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的萨迪(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层级分析法(AHP),它是一种将系统化、层次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又按支配关系将各个组成因素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并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通过综合决策者的判断,来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23]
该算法是将人类对事物的主观想法转变成数字化数据,且把定性的判断进行量化处理,[24]主要应用于复杂的对象,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够处理许多用通常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解决的实际问题,且分析时所需要的定量数据不多,但对问题的本质、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分析得比较透彻、清楚。[25]
混合学习评价目前一般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评价方式单一;国内外对于混合学习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定性方面的研究。而本研究对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采用层级分析法,对混合学习评价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可获得一种相对科学、可操作和可行的混合学习评价方案。
我们对在混合学习领域发表多篇权威性学术文章、有丰富研究经验的四位专家(分别用A、B、C、D来表示),进行了访谈并发放调查问卷。其中,专家A和专家B均是在高校课程中应用社会性软件来进行混合学习的研究,专家A期望通过研究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专家B期望通过研究,来解决传统课堂上存在的教学课时少、师生课外互动少以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欠缺等问题;专家C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在线学习的交互评估,期望能够通过对在线交互式学习效果进行监控,提高在线学习的质量;专家D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混合学习协作能力的发展研究,促进学生自身知识掌握和小组协作知识建构,提升学生协作能力发展。专家们一致认为,通过混合学习进行课程学习时,面对面课堂教学所占的比重应该大于在线学习。
根据混合学习中学习者学习方式的不同来制定一级指标,包括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其中,在线学习二级指标的构建,借鉴了香港公开大学张伟远、王立勋等人提出的网上教学环境评定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网上教学设计、网上课程内容、课程的网站设计、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网上教学支持、运用网络技术的支持以及网上教学的评估八个维度,在每个评价维度下又有8-12个指标不等。[26]同时,在线学习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借鉴了詹泽慧在《混合学习活动系统设计、策略与应用效果》一书中所提出的混合学习中在线学习活动分类,其包括在线讨论、资源分享、协作作业、提问答疑、评价反思和社会网络六类核心范畴。[27]
面对面课堂教学二级指标的构建,借鉴了赵呈领等人在 《混合学习模式教学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文献中提出的教学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肖婉等人在《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量化研究》中提到的,“混合学习中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研究,应从学习者的参与度、知识建构程度、社会化发展、自我管理以及情感体验等具体维度来开展实证研究”。[28]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层级分析法来计算各指标项的权重值,我们最终建立了一种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框架,见表1。
表1 混合学习绩效评价各级指标
权重是衡量某一指标在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数值,又称权数。指标构建完毕后,就要考虑其在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指标的权重大,则它的评价值的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也较大,反之则影响较小。[29]
首先,专家依据层级分析法的评价尺度来填写判断表,再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出统计结果,构建出基于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其次,采用层级分析法来计算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具体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混合学习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对其进行层次化处理,根据混合学习的概念,将其分解成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再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聚集分析,从而形成混合学习绩效评价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混合学习绩效评价的层次结构
2.构建判断矩阵
为了更加精确、方便地判断矩阵中每个指标的取值,通常需选定两两对比的赋值表,最常用的赋值表有五级比例标尺、七级比例标尺以及九级比例标尺。Saaty等学者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在各种不同标度下人们判断结果的正确性,结果显示,采用九级比例标尺最为合适。[30]因此,本研究采用九级比例标尺,数值尺度为 1、3、5、7、9,介于其中的折中值为 2、4、6、8,如表 2 所示。
表2 AHP评价尺度[31]
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专家按规定的判断尺度填写的判断表,我们通过两两比较得出的判断矩阵A、判断矩阵B1和判断矩阵B2,分别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表3 混合学习绩效评价判断矩阵A
构造出如下所示的判断矩阵A:
表4 在线学习判断矩阵B1
构造出如下所示的判断矩阵B1:
表5 面对面课堂教学判断矩阵B2
构造出如下所示的判断矩阵B2:
3.层次单排序
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表中,层次单排序是指用来确定本层次中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32]层级分析法中权重的计算方法一般有和积法、方根法、幂法和最小二乘法等。根据研究需要,我们采用方根法来计算混合学习绩效评价的权重值,以混合学习绩效评价判断矩阵A为例,其计算过程如下:
Step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即
Step 2,计算 mi的 n次方根,即
通过此方法便可计算出判断矩阵A的各层次单排序结果,如表6所示。判断矩阵B1、B2指标项的权重值,如表9所示。
表6 混合学习绩效评价判断矩阵A的各层次单排序结果
4.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是对上一层次计算而言,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即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33]元素 A1,A2,…,Am得到的权重值分别为 a1,a2,…,am,同时与 Aj对应的本层次元素B1,B2,…,Bn的层次单排序结果为(当 Bi与Bj无联系时,=0),那么B层级的总排序结果,如
通过此计算过程便可以计算出C9,C10…C16的层级总排序的值,如表9所示。
5.一致性检验
层级分析法作为一种测度的研究方法,用来解决社会经济系统中某些现象,其标度系统本身的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条件应该有一个度,若超出了这个度,那么这个判断矩阵就不能被接受。同时,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的检测也可以用来判断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否具有可信性和可用性。[35]一致性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本研究以判断矩阵A为例,计算最大特征根,即:
其中(AW)i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除与标度本身有关外,不同标度的随机一致性指标是不同的,因此,Saaty引入了一致性比例(C.R.)这个一致性评价指标。
其中,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如表7所示的具体数值:C.R.大于0.1,表明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C.R.等于0,表明判断矩阵是完全一致性矩阵;C.R.小于0.1,表明判断矩阵是满意一致性矩阵。[36]
表7 随机一致性指标[37]
表8的结果显示,判断矩阵B1和B2一致性检验合格,判断结果有效。
表8 判断矩阵B1和B2一致性检验结果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如公式6和公式7所示:
通过此计算过程计算出判断矩阵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在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的二级指标的层次单排序以及层次总排序中,C.R.小于0.1,因此一致性检验合格。
通过层次分析方根法来计算并经一致性检验合格的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表,如表9所示。
表9 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表
混合学习有机整合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把传统学习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学习越来越成为常态,因此,混合学习评价也逐渐被研究者关注。[38]
我们通过对混合学习评价的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存在评价指标不全面、情感体验评价缺乏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混合学习,我们通过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框架,并通过层级分析法中的方根法,计算出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的权重,为开展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根据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表(表9)可以看出,该表强调在混合学习绩效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在线学习进行评价,而且注重对面对面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且在整个混合学习评价中,面对面课堂教学比在线学习所占的比重更大。因此,就适用范围而言,我们所提出的混合学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面对面课堂教学所占混合学习比重较大的情况。面对面课堂教学所占混合学习的比重较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时存在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情感体验缺乏等问题,突出教师在混合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发挥学生在混合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使得在线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本研究尝试构建了一种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对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后续的研究将把混合学习的绩效评价框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检验和完善。由于混合学习的具体实施情况不尽相同,开展混合学习绩效评价难度很大。后续将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使评价过程更科学、完善。
[1]曾苗苗.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57-59.
[2][7]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3]曾宪月.大学生混合学习需求分析及支持策略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64-70.
[5]陈纯槿,王红.混合学习与网上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47个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4):69-78.
[6][20]张睿,王祖源,徐小凤.SPOC模式大学物理混合型教学的学习效果研究[J].大学物理,2016(8):52-65.
[8][10]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6,12.
[9]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11]Michael B Horn,Heather Staker.混合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6(9):31-33.
[12]祝智庭,尚春光,郭炯.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系统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吴岚,钟志贤.绩效评估:一种有效的远程教育学习评价方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4):18-22.
[14]Ellis R A,Calvo R A.Minimum Indicators to Assure Quality of LMS-supported Blended Learning[J].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 2007,10 (2):60-70.
[15]Viet Anh Nguyen.A Peer Assessment Approach to Project based Blended Learning Course in a Vietnamese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al&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6:1-17.
[16]Katerina Kabassi, Ioannis Dragonas, Alexandra Ntouzevits, Tzanetos Pomonis, Giorgos Papastathopoulos, Yiannis Vozaitis.Evaluating a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for Blended Learning in Greek Higher Education[J].Springerplus, 2016,5(1):101.
[17][18][38]柯清超.混合学习的评价方法——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8(8):16-19.
[19]唐文秀,石晋阳,陈刚.混合学习五维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8):89-95.
[21]殷雅竹,李艺.论教育绩效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2(9):20-24.
[22][33]杨志波,阳晓,龙艳军.数字化中医皮肤性病学习港网络课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医药导报,2015(10):112-114.
[23]孙建林,康永林,张新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轧制油(Ⅰ)——层次分析法简介[J].润滑与密封,2000(11):59-60.
[24]马海群,周超.基于层级分析法的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2):1-5.
[25][30][32][34][35][36][37]张炳江.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14,23,31,31,52,53,53.
[26]张伟远,王立勋.网上教学环境评定指标体系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3(9):34-39.
[27]詹泽慧.混合学习活动系统设计:策略与应用效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8]肖婉,张舒予.混合学习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量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7):27-57.
[29]熊才平,吴瑞华.网络课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1(4):13-17.
[31]T L Saaty,E H Forman.The Hierarchon:A Dictionary of Hierarchies[M].RWS Publications,1996.
Research on Framework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Blended Learning
Liu Yan1,Chen Shipin1&Liu Lixiang2
(1.School of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2.Depart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North Sichuan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Guangyuan Sichuan 628017)
In the era of “Internet+”, blended learning has become a board learning method adopt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wever,the way how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in blended learning effectively has not formed a mature theory yet.In order to develop it, this paper has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blended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lended learning assessment.Furthermore,this paper has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first-level index abou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amework in blended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learners’ different ways of learning, but also established the secondary index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then established the framework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blended learning.The weight of dimensions about evaluation performance in blended learning was obtained thr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blended learning has the features of scientificity,maneuverability and feasibility and so on,which provides a possible way to carry ou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blended learning.
Blended learning;Performance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G420
A
1672-0008(2017)06—0041—08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新技术支持下的远程教学生态重构研究”(课题编号:DCA100200)的研究成果。
刘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陈仕品,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信息化、现代远程教育等,系本文通讯作者;刘礼想,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助教,研究方向:高等职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等。
2017年7月13日
责任编辑:吕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