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瑶族林木种植、管护的本土知识与环境维护

2017-11-22 07:46李红香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瑶族树苗林木

李红香

(1.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2.贵州大学 党委统战部,贵州 贵阳 550025)

论贵州瑶族林木种植、管护的本土知识与环境维护

李红香1,2

(1.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2.贵州大学 党委统战部,贵州 贵阳 550025)

瑶族系贵州世居民族之一。历史上,该民族生息区森林茂密,环境优良,为珠江流域、沅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他们在长期经营山林经济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林木种植和管护的本土知识,对自然环境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瑶族;林木种植;环境维护;本土知识

贵州瑶族主要生息在今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南部山区,区域内自然景观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利于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素有“绿色宝库”之美称。历史上,贵州瑶族由于长期生息在密林山地环境里,对山地林业生态系统认识甚为深刻。大致表现为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时代,他们多实施游耕,并没有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相反的是他们对森林甚为厚爱,不仅掌握了森林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而且也形成了一整套林木种植、管护的本土知识,曾有效维护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因此探讨这样的知识对于今天贵州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大有裨益。

查阅学界研究成果,目前涉及此题域者主要有《从江县志》[1]229《从江县高华村瑶族乡土知识调查》[2]274等等。为了深化这一研究,把握其本土知识与环境的关系,本文拟从历史时期贵州瑶族地区森林实录、林木种植、林木管护与环境维护诸方面加以论述。

一、历史时期贵州瑶族地区森林实录

据研究,今贵州瑶族大致可分为六大支系,即红瑶、盘瑶、白裤瑶、青瑶、长衫瑶和油迈瑶等,这些支系瑶族主要分布在今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大山中,具体情况见表1。

历史上,贵州以上诸瑶族支系的居住区,属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生植被是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为主,森林甚为茂密。在黎平、榕江、从江等县的红瑶、盘瑶生息地,为前震旦系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较低,土壤肥厚,水热条件优越,宜林程度高。加之以上诸支系瑶族居住地交通不便,林木采伐有限,历史上,山岭叠翠,巨林繁多,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贵州瑶族支系分布情况

表2 明清时期贵州红瑶、盘瑶生息诸县森林概况

从表2可知,清代黔东南红瑶、盘瑶生息诸县,森林茂密,巨木繁多。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诸县瑶族在族际互动过程中,还逐渐掌握了一整套林木种植和管护的本土知识。从江县高华瑶族藏《乾隆五十七年韦老求、韦老六等卖山场、荒坡竹石字》载,从江高华瑶族自雍正年间从现广西融水县洞头乡迁入该地后,于乾隆末年向宰跨壮族购买了乌俄(即今高华)“山岭坳地”,开始栽杉种地[2]276。《从江县志》亦载,“从江瑶族育杉苗始于康熙年间”,清末民初,大塘山几千亩成片的过熟林,就为当时翠岚地主雇请林农种杉所留下的,这些林农包括了“瑶翁、经济、乌俄、卡列等寨瑶胞,几代人在那里租山种地”等等[1]229。足见,清代时,黔东南瑶族在林木种植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辛苦积累和耕耘,已经掌握了林木种植和管护技术,对此下文有专门讨论,此不赘述。由于有了林木种植和管护的整套技术,到了民国时期,以上诸县森林茂密,生物物种繁多。民国成书的《贵州经济》云,“都柳江流域林区林木繁茂、为今省之冠,在昔原有大面积天然林,现则海拔1 000米以下,杉木之栽培,虽较清水江流域稍逊,但残存之巨木则较大,尤以黎平县属之,自三都县西部,地势渐高,马尾松生长特盛。荔波县亦多杉木及杂木林”[3]H11。

而在今荔波、望谟等县的白裤瑶、青瑶、长衫瑶、油迈瑶,生息区大都为喀斯特山区,此类山区的特点是,岩溶地貌发育明显,土层较薄、地表纵向裂纹甚多,并且与地下暗河相通,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导致水土流失,最终诱发土地石漠化。历史上,这样的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丛林生态系统,森林甚为茂密。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置牂牁郡,受其统辖的谈指县(望谟一带)境内就有茂密的阔叶林存在[4]。而荔波县,明代成书的《月山丛谈》载:“思恩、荔波二县西北界上与贵州烂土、黎平诸夷相接,不通王化,有美杉生山下”[5]。到了清代,随着统治的深入,清廷在此推行固定垦殖,使得山地原生森林植被逐渐被破坏。如荔波白裤瑶生息的瑶山,土质本来贫瘠,又不易保水,森林植被一旦被破坏,生态再度恢复就极为艰难。清代郑珍著《荔波县志》“气候”项载,荔波森林植被茂密,瘴气盛行,“自嘉庆以来,已无瘴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强调以粮为纲,特别是1958年以来,由于政策上的失误,加之开发手段失当,不切实际地征购粮食,违背山区的自然规律和生产特点,森林环境破坏严重,就是有着良好森林管护经验的黔东南瑶族地区也不例外。黎平滚董乡瑶族为了贯彻“以粮为纲”政策,导致森林砍伐殆尽,连本乡建筑用房所需木材都成问题[2]205。这种情况,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纠正。

贵州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他们的先民是开发贵州山地的先驱,是真正的山林骄子,他们的生息区优势在山,宜林地多,有大片的次生草场和草山,为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这样的山区,民国时期,张肖梅著《贵州经济》一书主张限制开垦山地,鼓励林业发展。该书云:“查林地与农地,原有一定界限,山地倾斜超过百分之二十以上者,即应禁止开垦,辟为林地之用,前实业部与内政部早有规定。……惟山坡过于险峻之处,表土一经松锄,或遇暴雨下降、或遇飓风及山洪爆发之时,则表土必逐渐冲失,有驯至山谷暴露,致使造林也无法进行。故此种滥施垦种之办法,虽于目前不无余利,而结果亦促成山地荒废而已。为今之计,……凡遇险峻山林在三十度以上者,应绝对限制人民从事开垦,以保山地安全,籍免荒废”[3]I28。足见,如要使贵州瑶族在此类山区经营精耕细作的固定农业,不但会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会危害当地生态安全。如果不懂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的理解他们,也无法真正的发挥他们的长处,真正地做到为贵州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二、贵州瑶族的林木种植、管护与生态维护

从上文可知,历史上,贵州瑶族生息诸县山地,曾经森林茂密,林深箐广。其后在经济开发过程中,导致了森林植被的变迁,此类变迁涉及原始常绿阔叶林被人工林替代,也涉及森林植被的破坏和诱发各类生态灾变。因此总结历史时期贵州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挖掘其林木种植和管护知识,对今天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踏勘,将其林木种植和管护的具体技术归纳如下:

(一)实生苗及幼苗管护

生息在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的红瑶、盘瑶,在族际互动过程中,至少在乾隆末年就已经掌握了林木种植和管护的技术技能。这样的民族文化曾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据调查,生息在今天都柳江流域的瑶族,其林木种植和管护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二:一是种籽果球多源于成年老树,采回后,须在阳光下暴晒,使之脱粒,不拾取从树上掉落在地表的种子。选种后,每年正月间,选择土壤肥沃的地方作为苗圃(苗圃以较荫蔽为好)。育苗时,苗床要反复焚烧,使之烧透。然后再把土平整弄细,每隔1寸左右均匀地撒上树种,并覆盖上杉枝,浇淋牲畜尿水。待开春后,苗长到10厘米时,进行移栽,相隔间距为1尺左右。因山势普遍陡峭,移栽时不能直栽,要视地形山势顺栽。待翌年正月,再正式移栽到成林中,此法主根长,侧根少,费工少;二是选用好苗圃,经反复火焚后,用杉树皮垫底,树皮上置细土拌肥撒种。待幼苗生根后用牲畜尿水浇淋,这样苗木主根短、侧根多,起苗时,不会伤主根,林木长势良好,此法费工较多,但效果更好[1-2]。

从江高华瑶族实生苗的管护技术对于支持当地的生态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林木管护中,他们多“用牲畜尿水浇淋”苗圃地和幼苗,这一做法体现了瑶族同胞已经熟练掌握了一整套保种和施肥技术,这样的技术对于维护林木成长甚为重要。

此外,都柳江流域山地坡度大,雨水多,定植杉树苗时,一定要看准方向,杉树苗稍稍弯曲的顶端,一定得朝向山谷,否则树苗长不好。此外,树苗的侧根一定要铺平铺直,让其舒展,然后才能压土,否则树苗也长不好。再就是如果树苗定植的位置坡面太陡,不能直栽,要视地形山势顺栽,否则在下暴雨时,苗木就会被雨水冲走冲坏。而生息在望谟县的油迈瑶,他们的实生苗法,是利用猪所食构树复果,由于此类种子不能消化,食后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大雨过后,在适当温度下,就会形成一丛丛构树苗来。油迈瑶族同胞就会将构树苗连同猪的粪便一同移植在有泥土有草的岩缝中,几年后,就会形成一片片构树林,此类做法对于防止该地区土地石漠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扦插法

扦插法即剪取茁壮杉枝扦插繁殖法。此做法一般是从砍伐后的树蔸上,剪取新苗进行扦插,有的是把砍下的杉枝直接插在熟地上,也有的是于每年的十二月间砍取1.5~2.0尺的杉枝,先窖在溪边树木荫郁泥土潮湿的地方,经二三个月后,杉枝就会长出细根,然后移苗种植。此类杉树幼苗,多种在已垦的熟地上,成活率高,成长也好。

(三)发蔸苗的管护

采取苗木发蔸法的瑶民不仅砍树卖木材,而且还有一整套不植树也能育林成材的办法。方法是促进采伐后的杉树墩再生,经人为管护后,使之快速成材。此做法技术要领有三:一是要严格控制砍伐树木的时间,砍伐时,一般选在秋末杉树开始休眠的时期,砍后的树墩出地不得低于40厘米。二是砍树时必须用斧子砍,不能用锯子锯,用锯子锯会将树皮的形成层撕裂,树墩的再生能力就会下降,树墩的顶端要砍成圆锥状,避免树墩的砍口积水。三是砍伐后,要用清米浆浇湿整个树墩,特别是在斧头砍过的痕迹处,一定要用清米浆浇湿浇透。做好以上三件事,经过清米浆处理的树墩,翌年就会在砍口的断面处长出一圈幼芽来,选择其中长得最好的一二枝幼芽,把其它的幼芽掰掉,留下的幼芽就会长成参天大树,这种砍了又长的过程,可以连续实施好几次。

用这种办法造林,或者说实施林地更新,好处很多,既省事省工,林地植被又不会中断,能够高效控制地表的水土流失。这些新长出的杉树苗,由于根系早已完备,生长的速度很快。但开头几年长成的木材,木质较为疏松,树枝长大后,根须已经更新,即使原先疏松的心质,也会变得坚实起来,产出的原木材质仍然很好。这是一种十分快速的育林方式,也是一种极具经济潜力的造林办法。都柳江流域的瑶族乡民对这种造林办法情有独钟。民国时期的蒋君章著《西南经济地理》载,榕江一带,“种杉者多为苗、侗、瑶诸蛮”,“蛮人善斧斤”,“秋冬伐木,春来则新芽怒长”[6]。

(四)林粮兼种

树苗定植成活后,总少不了松土、浇水、施肥、除草等日常护理工作。但贵州都柳江流域瑶族乡民认为这样做还不够,他们认为,刚刚成活的杉树苗生命力弱,极需要给幼苗遮荫。最经济实惠的做法就是在苗间套种粮食或经济作物,他们在种植杉秧时,会栽种麦子、包谷、旱禾、药材等等,这一做法可以在酷暑季节给幼苗遮荫,同时也提高了林地的使用效益。此外,都柳江下游土壤粘性重,加上常年多雨,土壤透气透水性能差。以上套种的诸类作物,根系发达,而且每年都换茬,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林木的生长,10年后基本进入轮伐和间伐期。

(五)乡规民约与林木管护

瑶族地区的林木管护,主要是依靠乡规民约。历史上,他们对于乱砍、偷砍林木者均严厉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因砍伐失度,对当地生态环境损伤很大。为了维护森林,近年来,村内制定村规民约,将部分作为薪柴林,部分实行彻底封育,严禁乡民进山砍伐、烧炭和牲畜践踏。两部分山林若干年后轮换使用。家庭烧炭只能在自己所承包的山林进行。薪柴砍伐一般在春初秋末期间,这有利于树木更新。此外,在砍伐树木时,也有严格规定,对野杨梅树,留母树伐公树;对古木、高大乔木予以保留;对村寨的风水树严加保护,不能损伤毁坏。这些乡规民约,客观上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如瑶麓瑶族规约言:各姓有各姓的山头,不准乱砍滥伐,烧柴只有到十几里外的山坡上去找[2]90。黎平县平茶瑶族,1982年公布的乡规民约云:(1)不经批准,乱砍滥伐一根杉树,不管大小,罚款30元。(2)不经批准,乱砍滥伐一根松树,罚款20元。(3)乱砍滥伐封山林一根,罚款20元。(4)偷盗木材者,发现一起罚款40元。(5)放火烧山一起,10亩以下者,罚款20元;10亩至50亩者,罚款50元;50亩至100亩者,罚款100元,100亩以上者罚款200元。(6)侵占他队土地、山林、木材者,发现一起,罚款20元[2]201。以上诸民约,对于维护林木生产的长周期、大面积经营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今天研究林木管理与地方习惯法的接轨,总结并用好其地方管理经验,对于瑶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论与推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贵州瑶族林木种植与管护的本土知识是瑶族同胞常年的经验积累,而且这样的本土知识与生态环境甚为兼容。历史上,曾经有效维护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因此要维护贵州瑶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就得尊重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发掘其间的本土知识。近年来,在瑶族地区出现了荒山荒坡承包,由有经验的瑶族林农管理改造,这一做法符合了林业封闭式、大区域、长时段经营模式,也使我们看到了贵州瑶族未来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希望。因此,要发展山地经济,我们必须总结出山地经济特质来,以防用固定耕作模式或单纯的工业化模式替代当地经济的发展。

[1]贵州省从江县志编纂委员会.从江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等卷)[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

[3](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M].重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

[4]《贵州森林》编辑委员会.贵州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3.

[5](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M].胡启望,等.校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53.

[6](民国)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M].重庆:商务印书馆印行,1945:134-137.

(责任编辑 娄自昌)

Yao’s Indigenous Knowledge of Trees Planting, Supervis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Guizhou

LI Hongxiang1,2
(1. 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2. Department of United Front Work,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The Yao is one of the native national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In history, the nation’s environment is always good and surrounded by dense forest, which is the crucial ecological shelter fo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Yuan river Basin. During the process of operating forest economy for a long time, they obtain a set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about how to plant trees and how to supervise, those knowledg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stabilizing local environment.

the Yao nationality; tree plan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digenous knowledge

S76

A

1674 - 9200(2017)05 - 0040 - 05

2016 - 09 - 13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人类学视野下的贵州瑶族民俗风情研究”(201347)阶段性成果。

李红香,女,湖南永兴人,贵州大学党委统战部讲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生态学研究。

猜你喜欢
瑶族树苗林木
移栽树苗
瑶族织锦
小牛壮壮栽树苗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巧栽树苗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三棵桃树苗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