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佃波
(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山东 莱芜 271100)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赵佃波
(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山东 莱芜 271100)
目的对不同的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为后期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24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末梢血,而干预组患者则采取静脉血,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平均血红细胞蛋白量比较无差异学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取患者的静脉血比末梢血更加稳定且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更大。
末梢血;静脉血;血常规检验;临床价值
血液属于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医学界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的血液含量约占其1/13的体质量,血液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与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有着极强的沟通,有效的平衡人体内的水和电解质、酸碱度以及体温的保持等方面[1]。对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可以帮助对患有血液病的患者进行诊断的同时一旦患者的器官组织出现病变也会起着警示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对不同的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以期为后期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工作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期间在我院体检的24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20例,干预组患者的年龄在22岁-70岁之间,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53例,体质量33.2 kg-81.3 kg,平均(42.2±3.5)kg。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3岁-69岁之间,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8例,体质量31.5 kg-79.8 kg,平均(43.2±2.4)kg。两组患者在年龄、教育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患者均属于自愿入组,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实验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采血前,要处于清晨空腹状态,同一位护士对两组患者进行采取,血常规的检验也由同一位医生进行。
对于1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多数采血点集中于患者的手指进行,对采血手指进行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将患者的手指刺破,将流出血液进行采集,将其置于抗凝管中,注意器具的消毒[2]。
对于120例干预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多数采血点集中于患者的手肘静脉处进行,消毒前,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真空的方法将针头刺入患者的静脉处,另一端连接真空试管,一般采血量为5 mL左右,将静脉采集的血液样本导入抗凝管中,并将稀释液加入其中,为避免溶血现象的出现,要对样本进行摇匀[3]。
使用血液分析仪对样本进行分析检验,均在2 h内完成检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血常规指标进行记录并对比。
患者的纳入标准:患者近期未接受大型的手术;患者无传染性血液疾病;患者没有妊娠反应或是处于哺乳期;患者有独立意识;患者无精神疾病病史。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指标情况比较(Mean±SD)
表1数据显示,干预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平均血红细胞蛋白量比较无差异学差异(P>0.05)。
血常规检查属于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化验项目,检查的项目内容主要为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的检验,而根据血液检验中细胞的数量以及形态变化,可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断。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的最终检验结果会造成不同的影响,甚至会对医生判断患者病情的准确性起到误导作用。目前血常规检验中常使用的采血方法有两种,为采集末梢血和采集静脉血[4]。
一般进行末梢血采集,其采集的血液多来源人体的毛细血管,传统临床上的采集部位多集中在手指或是耳垂等部位,一旦外部环境或是患者自身的温度较低,即容易出现溶血现象,最终会导致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影响临床上的患者的诊断。且由于人体解剖学上的一些特征,进行采血时,静脉的血量会较少,且出血较为缓慢,不容易进行血液采集,本次研究的数据中,对照组的检测结果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异,其根本原因还是环境对于末梢血的影响较强导致的[5]。
在本研究中,进行了静脉采血的干预组,与进行了末梢采血的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干预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以及平均血红细胞蛋白量比较无差异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采取不同的采血方法,对于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有着极大的影响,而采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于末梢血相比,稳定性更强,检查出的结果也更为准确,有助于医师在临床上对于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了解,并根据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应逐渐将静脉血作为进行血常规检验的首选采血方法,在临床上逐渐的推广应用。
[1]山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0(1): 201.
[2]邵勇.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2(23): 3068-3069.
[3]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 170-171.
[4]张俸绮.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出版物,2015,15(9): 15.
[5]闫丽娟.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3(24):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