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刚 孙 磊
让伞花“无伤”开放
赵 刚 孙 磊
伞兵是各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机动性和突破性强等特点,在现代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了解跳伞训练伤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训练的不同阶段,军事跳伞训练伤可分为地面动作训练伤和伞降训练伤,而伞降训练伤又可分为开伞伤、坠落伤和着陆伤三大类。有研究报道,地面动作训练伤主要发生在踝、 腰、小腿和膝等部分,而伞降训练伤主要发生在距小腿关节、 臀和手部等部分。
开伞伤 开伞冲击力会在瞬间使躯体下降速度减小,使头、颈、肩等部分承受强大的分离暴力,使臂丛神经被过度牵拉,腋下亦产生强大的挤压力量,易引发臂丛神经损伤。离机时姿势不好,在空中时身体翻滚、歪斜及松散,开伞瞬间冲击力的作用方向与身体纵轴不一致,突然减速,冲击力经背带系统传至脊柱胸腰段,特别是当腰、背部肌肉没有充分收缩时,其负荷瞬间剧增,会引起脊柱的损伤,强烈的冲击力也易致使肱骨骨折,且常合并肩关节脱臼,称为“伞兵骨折”。
坠落伤 伞兵坠落伤较其他伤型少见,常发生于进行高难度、低空跳伞时。其损伤主要见于脊柱和下肢,脊柱伤中以腰椎压缩骨折最为常见。损伤性质与坠落的高度、伞衣失效程度、跳伞者的体重、地面情况、着陆姿势和部位有关,其中坠落高度起决定作用。坠落的高度越高,在空中和着地时速度越快,着地瞬间人体所承受的冲击力就越大,对人体的损害就越严重。由于坠落时多数情况下人体可垂直下落,足部或臀部先着地,因此,脊柱及下肢骨折多见。
着陆伤 从人体生物力学上讲,跳伞着陆时脊柱和下肢所承受的负荷是最大的,极易产生损伤。距小腿关节位于身体最远端,最先接触地面,受力最大,承受负荷时间最长,缓冲最小,最易损伤,故距小腿关节损伤占伞兵训练伤 的30%~60%。正确的着陆方式是并腿着陆。当地面不平或者有异物时,距小腿关节呈旋前或者旋后位,局部受力超越踝部骨与韧带约束力的极限,容易造成距小腿关节骨折。在伞降损伤中,距小腿关节骨折最常见的类型是旋前、旋后外翻。在引起距小腿关节骨折的原因中,外翻暴力占重要地位。着陆时伞衣晃动是引起距小腿关节骨折的另一个原因,比如:在风速较大时跳伞,频繁地左右操伞常导致伞衣、跳伞员身体晃动,这样重力、风力及晃动的力量将形成较大合力,在着陆时作用于人体,导致下肢骨折。着陆时,冲击力向上传导,应力可集中于胸腰段,导致胸腰段的急、慢性损伤,其中以压缩性骨折最多见,其损伤程度与伞员体重、负荷重量、着陆姿势及地面软硬等密切相关。
科学组训,合理安排训练项目,加强训练卫生教育,选择软硬适度的训练场地,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地面着陆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训练,掌握动作要领,训练后彻底放松。对地面训练所致的腰腿痛要及时治疗,避免单一训练科目长时间反复训练,可有效预防地面动作训练伤的发生。
加强地面训练,积极进行意外险情的模拟演练,使官兵熟练掌握伞降操纵技术,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及对意外险情的处理能力。加强对身体素质和跳伞技术较差的人员的管理,不宜跳伞者不应参加跳伞训练。尽量避免在大风速、阴雨天及大机速状态下跳伞,以避免坠落伤的发生。
选择适宜的着陆场地。开阔地、平坦的丘陵地域是比较理想的着陆地域,同时应避开树木、线杆、烟筒等。着陆损伤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着陆动载过大,故减轻跳伞时的总重量,减小接地前瞬间的合成速度,在接地过程中正确缓冲,可以减少着陆动载。当地面风速大于降落伞自身水平运动速度时应顺风着陆;在顶风着陆时应尽量下拉降落伞的后两匹操纵带或拉操纵棒,以减小合成速度。当地面风速小于或等于降落伞自身水平运动速度时应逆风着陆,以充分利用降落伞自身水平运动速度抵消或减小地面风速的影响,达到减小着陆动载的目的。避免着陆前降落伞摆动,否则,会导致合成速度的增大。
国际上跳伞着地时通常采取前滚式、下蹲式和侧滚式三种方法。我国采用下蹲式着陆。正确的着陆姿势可以归纳为“三紧一平”:膝、踝、两脚的内侧均并紧,此为“三紧”;同时双脚掌务必要与地面保持平行,此为“一平”。在平坦、松软的场地着陆可使缓冲距离增大,减小着陆动载,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着陆损伤;运用翻滚方法着陆可显著增加缓冲,但需要跳伞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一定的跳伞经验和较高的技巧。
积极研究影响跳伞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改进不正确和不恰当的训练方式、方法,避免加重心理应激的事件,确保将跳伞官兵在高强度应激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损害程度达到最小。
正确穿着跳伞鞋(靴)、护踝、护膝和头盔等,能对跳伞员在承受着陆动载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伞兵训练伤的发生。伞兵着牛皮伞靴戴弹力护踝可以减少距小腿关节骨折的发生率。此外,可以通过穿戴弹力护踝,以吸收并缓冲距小腿关节的外翻暴力,从而减少踝损伤的发生。新型防护装备的研究使用也是减少伞兵距小腿关节损伤发生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