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查 静 全媒体记者 谭 冰
红城之光
文丨 查 静 全媒体记者 谭 冰
李光在遵义会议会址前给少年儿童讲述长征经历(新华社/图)
在遵义,“李光”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红军”、“老党员”、“道德模范”、“感动遵义人物”都是他身上的标签,他如他的名字一样,用一束光照亮了遵义许多困难学子的上学路,也照耀着每一个遵义人的心。
2017年10月18日一大早,97岁的老红军李光又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勋章,端端正正地佩戴好,守在了电视机面前,因为他知道那是党的十九大开幕的日子。
当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时,这位有着79岁党龄的老党员又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攒了一股劲儿……
这不,10月27日,党的十九大刚刚结束,李光又忙活开了。李光来到红花岗区海龙镇中心小学,佩戴上了红领巾,向师生们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李光在宣讲中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老红军李光希望这所被命名为“李光小学”的学校能不忘初心,以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使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殷切叮嘱学校的师生们:“全社会要关心教育,关爱学生;老师要关心学生,教好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爱戴老师。”
李光还拿出了积攒的5万多元钱,捐助给了红花岗区7所学校的60名家庭困难学生,勉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自强不息,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活动一结束,老人就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
也许,老人已经记不起这是自己多少次向困难学生伸出的援助之手,他只是始终努力地保持这个“姿势”,以一颗共产党员的初心,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祖国的未来。
截至目前,李光共捐资50万元,资助1729名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上学梦。
李光是地地道道的遵义人,14岁参加红军,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回忆起长征岁月,老人说:“长征路上,往前走一步,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1985年,李光离休,但他却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因为在旧社会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当李光看着农村残破的教学楼,看着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这位老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李光把平时省吃俭用的钱,用来捐资助学。
为确保捐资助学顺利实施,从那时起,李光给自己定下了资助计划,每年要向贫困学生捐款1万元;从2007年起,他将捐助标准提高到每年1.5万元;2009年,又将标准提高到每年2万元;2014年,更把标准提高到每年3万元;桂花小学、海龙中学因为得到李光的长期捐助而更名为李光小学和李光中学。
除了捐资助学,李光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为青年人作宣讲报告。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娄山关……李光一遍又一遍地向年轻人讲述着回忆着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讲述着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艰苦创业的英勇事迹,用自己几十年来的深刻感受告诉青少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0年来,李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上千场次,受教育的青少年达数万人次。李光说:“只要我还能讲,就要把这些故事告诉年轻人,让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一代又一代人,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喜讯传来,李光获得2017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
在遵义,李光在弘扬长征精神,捐资助学的道路上,因为有了几十年的积淀,慢慢地出现了一批受李光影响,和李光一样的人,让遵义的文明之光更为灿烂。
陆均是一名普通教师,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李光老红军捐助的一千多名学生之一。
1998年,因家庭贫困而险些辍学的陆均,在李光的资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因为受到李光老红军的影响,深知农村教育的痛点,那时他就立志做一名乡村教师,想去改变更多像他一样学生的命运。
大学毕业后,陆均来到了红花岗区最偏远的一所小学任教,面对学生遇到的重重困难,陆均不会袖手旁观,他常常把自己的工资拿出一部分,开设“困难基金”,指定班上的一个同学负责,要求班上同学在急需用钱时可以借钱,按时归还,不能按时归还的向老师说明情况,这样既让学生的生活有保障,也让他们养成诚信的好习惯,而班上的几名困难学生则可以不用还钱……
去年,学校制定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陆均顺理成章地成了班上五个孩子的帮扶教师,他一一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这些学生中有的离散,有的情感缺失,有的品德缺陷,有的心理狭隘,他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因势利导,说服教育,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淡泊名利,执着耕耘,传承老红军精神,甘做边区教育的默默守护者”是陆均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徐明椿一辈子都记得,自己的命运是因为老红军李光的捐助而改变的。徐明椿出生在遵义一户农村家庭,自小家庭条件差,每年开学家里都要为交学杂费发愁。读到小学五年级时,她便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
又是一个开学日,正在家里干农活的徐明椿接到班主任通知,说是有位叫李光的好心人捐了一笔钱,她可以继续上学了,这让徐明椿又惊又喜……
如今,徐明椿已经是遵义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部负责人。她充满感激地说:“我要学习李光爷爷的高尚情操,竭尽所能地关心、培育下一代。”
遵义的退休老干部丁筑生说:“以前工作中,经常在遵义的各种重要场合遇到老红军李光,对他的事迹早有耳闻,也钦佩有加。他的精神也时刻激励我,继续将捐资助学这份慈善事业做下去!”
受李光事迹影响,2008年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丁筑生开始成为国际国内的一些助学基金与遵义贫困学生之间的牵线搭桥的联系人。9年来,在他的多方奔走与努力下,一些外地机构和本土爱心人士都积极加入到遵义的捐资助学爱心行列中来,累计捐助困难学生400多名,以民间力量筹集助学资金72万余元,已有102名受资助学生考入大学读书学习,也有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为遵义未来发展培育与储备了地方人才。
“我知道李光爷爷打仗的故事,还知道他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帮助我们这些贫困学生读书,是一位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长大后,我要像爷爷一样,将爱心传递下去,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海龙镇中心小学学生洪易说。
“爷爷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崇高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海龙镇中心小学四(1)班学生马雨恬说。
老红军李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一位老红军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社会、人民最质朴的爱。透过海龙镇中心小学师生们的只言片语,我们感受到了老红军李光的关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这里传承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