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威
《福州晚报》记者挂职社区:当“小巷助理”,做居民的贴心人
□ 文/王 威
本文作者曾到社区挂职一年,任社区主任(书记)助理,并管理后两批《福州晚报》社区挂职记者队伍。作者认为,挂职工作极大地拓展了记者的视野,通过挂职前后的对比,让记者对新闻工作有了全新认识。
福州晚报 挂职 小巷助理 走基层
社区是社会组织的最基层单位,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社区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3年6月,福州日报社派遣首批22名记者进入福州市四城区22个社区进行挂职,任社区主任(书记)助理,为期一年。到目前,福州日报社已派遣了3批社区挂职记者,这是福州日报社以实际行动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走转改”长效机制建设的重大举措。
《福州晚报》的记者是挂职队伍中的成员,在挂职期间,记者们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参加社区活动,全面了解了基层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巷助理”。作为《福州晚报》第一批挂职记者的一员,我赴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新秀社区挂职,一年后圆满完成了挂职工作,被评为福州日报社第一批优秀社区挂职记者,并管理此后两批福州晚报社区挂职记者队伍,这项工作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通过挂职前后的对比,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全新认识。
据统计,自2013年6月挂职工作开始,平均每一年,《福州晚报》挂职记者完成150多篇关于社区的新闻报道,平均每位记者每周完成一篇社区新闻。这些报道鲜活生动,原汁原味地体现了社区里老百姓的生活和社区工作的各种现状。
题材丰富是这些社区新闻的特点之一,在这些新闻中有人物故事、有社区工作动态、反映民生问题的社会新闻、反映社会现象的新闻调查。其中,我采写的《“电子巡更”巡来社区治安零案件》《本报打造福州最强社区微信平台》《六一啥心愿 晚报帮你圆》等均被评为报社好稿。
其他挂职记者的新闻如《中亭街“神探”盯着窃贼蛛丝马迹》《有一道风景叫“老王喊话”》《后县社区居民代表给社区“管家”评分》《“爱心”社区在榕挂牌》《“隔”去矛盾 才能三代同赢》《丧偶老人遇“黄昏恋”尴尬》等均获好评。
内容鲜活是这些报道的又一大特色,如《男社区主任 须眉不让巾帼》记录了少有的男社区主任工作中的苦乐酸甜;《潮妈爱晨练 练就十二般舞艺》则刻画出一位人老心不老的60多岁潮妈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不浮于表面,挖掘新闻背后的规律和问题,是一名优秀记者应该具备的能力。我在挂职期间通过调查和采访,也创作了有深度有思想的调查报道,如《打开房门互相帮 缺油少盐喊一嗓》,这是我在挂职期间走访社区群众时,得知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廉租房的居民互帮互助,事迹感人。通过采访居民与社区,获得了更多的一手材料,采写了此文,获得好评。此稿获得2015年度福建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二等奖。
再如《“隔”去矛盾 才能三代同赢》讲述的是现今社会中越来越多出现的隔代教育问题,从一次讲座中获得线索,继而在社区中展开调查,多方采访当事人和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对许多读者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社区新闻成为好稿的“富矿”,为《福州晚报》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做出了贡献。
挂职要挂心。除了新闻报道外,参与社区事务,参加社区活动,了解基层工作,做好社区主任(书记)的好助理也是挂职记者的任务之一。
我和其他《福州晚报》社区挂职记者基本做到每周至少两个半天(合计一个整天)的时间进入挂职社区体验社区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解社区民情。我们参与了社区卫生整治、社区安全检查、社区普法宣传、社区拆迁居民回访活动、慰问老人,防抗台风、组织节日活动等多种多样的社区事务。
在2016年的六一期间,我在新秀社区策划开展了“六一节儿童愿望树”的活动,帮助社区的孩子们实现六一心愿。我还帮助社区策划了“生日派对”、重阳节居民联欢会、晚报社区行等活动,带动社区的文艺气氛。
福州台风多,每年台风来临前,挂职记者均随社区工作人员巡查社区的安全情况,并参与慰问孤寡老人。在台风登陆当天,挂职记者随社区工作人员活跃在抗击台风的第一线,顶着风雨处理险情。事后,记者们不忘把所做、所见、所闻写成报道。记者与社区人员并肩作战,全程一线报道社区基层防台抗台工作,这在全国新闻界也不多见。
每年的拗九节(福州传统敬老节)里,《福州晚报》社区挂职记者均主动策划,联合福州市委文明办和多家爱心企业举办大型爱心赠粥活动,在福州各社区,《福州晚报》的免费爱心粥让每年上千位老人体会到了节日的温暖。
记者们还主动为社区策划活动。例如2013年七夕节,挂职记者赵铮艳主动为中亭街社区策划了一场社区老年情人节的活动,活动中社区召集了几对金婚宝石婚的老人到居家养老中心,吃蚕豆、分蛋糕,分享幸福婚姻的秘诀,摄影记者还为老人拍照留念。老人们说:往年七夕节,社区都是找来老人煮点蚕豆给大家吃,活动挺单调的,今年的活动却让大家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是他们过得最特别的七夕。
挂职期间,许多记者积极主动参与组织活动,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局限于挂职社区,还把服务和捕捉新闻的触手扩展到了挂职社区所在的镇或街道。
挂职工作,也锻炼了记者队伍。在与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的接触中,我收获良多。
在参与社区工作时,我学到了基层工作的技巧,与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交流看法,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思绪特别清晰,思发展、求实效的精神溢于言表。他们没有就事论事,人云亦云,浅尝辄止,而是结合区情和工作实际,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炼了很多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举措和好路子。将社区工作人员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对照自己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做到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在对照分析时,结合自己的新闻工作实际,从中借鉴经验,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社区工作也加深了记者的群众观念,首批挂职记者林红在她的挂职情况汇报中提到:“群众的事没有小事,只要群众有问题要就要尽全力帮忙。经过近两个月的挂职工作,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挂职工作中,我将继续积累经验,为居民提供服务,为读者奉献精神食粮。”
还有记者从社区工作者身上,找到学习的榜样,精神面貌也随之得到鼓舞。第二批挂职记者魏旸艳在她的挂职情况汇报中提到:“后县社区的书记也是80后,她服务社区5年多,大家都说很少看到她疲惫的时候,有时候累了,依然是提起精神说说笑笑。经过小区,总是有居民不断热情地与她打招呼,并说说家长里短,她总是尽量给出建议。5年,其实很容易职业倦怠。刚开始的工作热情消失,这种倦怠感是一种每天早上醒来,却没有动力起床的恐慌。但从这位书记身上我有所感悟,就像《士兵突击》里钢七连连长评价许三多:“错误之皇,每做对一件小事就被他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他抱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笨一点,执拗一点,不走捷径一点,把每件小事做好,成功也就不远了。
在社区基层采访,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锻炼了我和其他挂职记者的业务水平。与群众和社区工作人员打成一片,积累了人气也扩大了《福州晚报》的影响力。经过锻炼,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加能吃苦,更加有耐心,更加有亲和力,业务水平也有了提升。
记者进入社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体现了福州日报社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决心。3年多的时间,这项工作已经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国内多家网站报道了福州日报社开展的这项工作,一些专业的传媒期刊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新闻记者通过手中的笔参与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挂职期间,《福州晚报》记者的多篇报道为挂职社区解决了许多老大难问题。如我挂职的新秀社区,退休老人比较多,60多岁的居民张宏演唱的歌曲让大家折服,他牵头想新成立了新秀社区老年协会合唱团,但刚开始时合唱团人员太少,报名的人不多。在走访社区时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写了《新秀老人合唱团:红歌越“秀”人越“新”》的报道,刊发之后在社区的各个小区内张贴了征集合唱团团员的告示,报名人员迅速增加,合唱团人数增至20多人。新秀社区还特意提供装有空调的会议室,让老人们每周五都能在会议室内练歌。
再如记者赵铮艳在挂职后的第一个街道例会上听说迎晖社区居民有个烦恼一直未得到解决。原来,有几棵蛀了虫的大树与电线牵扯不清,住在木屋的居民担心台风天会引起安全事故。她迅速进行现场采访,找有关部门询问情况,做出了报道。事后,主管部门迅速做出了回应,排除了安全隐患。这些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新闻报道,得到了许多读者来电来信表扬。
每一年的挂职工作结束之后,社区对《福州晚报》挂职记者的满意度均为100%,社区居民也通过来信、来电以及来访等形式,对挂职记者的工作予以肯定,挂职工作取得实效。我的挂职工作结束之后,社区的群众自发制作了祝福VCR,送来感谢信,社区党总支挽留我,作为兼职委员继续服务社区。有的社区希望能与报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记者长期“留”在社区,服务居民。
(作者是《福州晚报》全媒体采集中心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