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一次难忘的科研经历
供稿/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
往日严谨安静的省标院办公室,此时异常热闹,大家七嘴八舌地在议论科研立题,“碳标签”“碳足迹”“水足迹”……一个个陌生、新颖的词汇接连跳了出来,酝酿后“国外碳标签制度预警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框架生成,旨在推进低碳减排工作,保护生态环境,为企业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欣喜的是项目在国家质检总局立项,同时也带来了忧虑,同志们浅涉科研、从未做过国家项目,如何是好。干,只能硬着头皮上。
啃!问!研!从朦胧的一知半解,硬往里钻。
接下来井然有序的工作开始了,同志们各司其职。先是到有关部门了解低碳管理政策文件以及省上低碳试点工作方案,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取经,到国家标准馆、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搜集资料,与深圳、福建、江苏兄弟院所座谈交流等,相关内容有了初步了解,项目研究形成了大致思路。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参加高耗能、高排放的煤业化工、水泥、发电等企业学习、座谈,在会场发放调查表现场调研,了解他们目前节能降耗、低碳产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的现状,重点了解企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对低碳减排、绿色环保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
针对回收调查表了解到的问题、电话采访企业有的疑问,一一尽量回复。面对企业对“碳标签”的许多不了解,认为遥遥无期或与己无关的认识,耐心反复地宣传解释,使其明白“碳标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相继开展碳标签的试点与推广计划。
对于少有所闻的“碳标签”概念,反复解释:“碳标签”是指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命周期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碳标签实际上是一种新型贸易政策工具,更是一个国家低碳技术水平的象征。
办公室内时而讨论声热烈,时而静悄悄各自在梳理资料、研究分析相关标准。夜幕下,撰写着研究报告,至黎明破晓时常有之。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7万字的研究报告完成了。项目创新地分析研究了英国、美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碳标签制度内容和实施情况,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共计20条切实可行、具有指导性的应对策略;项目创新点通过国家一级查新部门的查新验证。我们将研究报告与座谈过的企业分享交流,以期切实能帮助到企业的发展。
最终出色完成的科研项目,通过了验收鉴定,获专家组较高评价,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指出项目成果为构建我国碳标签制度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推动我国企业积极应对碳标签制度、创新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具有积极作用。
办公室里响起了欢快的笑声,像平静海面上涌起的波浪飞扬开来。项目的顺利完成,锻炼了队伍,见证了实力,提升了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力。同时这次的科研经历,也铭刻在每一位同志的心里,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