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文
摘 要:新时期下,我国不断进行课程教育改革,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基本学科能力教育,小学时期是学生知识启蒙的重要阶段,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需要不断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主要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对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自主探究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性课程类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又要能够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提高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能力特点,展开教学调研,应用新方法、新技巧在课堂上实现引导式教学,集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在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中能够控制学习节奏,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不同解题方法的研究,实现语文知识储备与学习技巧能力的同步增长。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般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点的讲解,学生的学习仍旧是处于被动记忆和理解的状态,学习模式固化,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大致呈现三个步骤,即“阅读”“记忆”和“背诵”,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被严重压制。在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从根本上融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学生需要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不仅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要促进自己的学习思维转变,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是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或其他语文学习要点,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成因,以客观、全方位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赏析能力和语文探究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中心思想的把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不同文章内容完成字词句段的学习,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语文学习不能过于停留在表面内容的学习,而是要通过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度领略和发掘,提高自己的阅读赏析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不同类型文章内容的学习,对于叙事部分,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高情感感悟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站在写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视角看待问题的发展,了解其写作情感和写作目的。而对于一些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学习,针对文中提到的故事场景或事件画面,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选用、播放类似图片或视频,强调学生对环境氛围的体验,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多元化体验。
(二)综合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语文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能够综合、全面应用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古诗词教学内容,老师带领学生完成部分诗词、字的理解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词内容进行扩写,让学生在原文理解和文笔锻炼中认识到古诗词学习与现代文学习、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视眼开阔。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培养,需要让学生在不同学习形式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在开阔眼界和提升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简单文言文的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插图内容想象和猜测文中表达的故事内容和写作思想,并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结合不同的学习资料完成语文线索的查找,实现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展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为了通过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字应用技巧,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积极调整教学方案,采用高效、新颖的教学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提高语文学习的应变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语文学习思维的开阔、开放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路文生,纪桂英,张玉洁,高素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12):14-17.
[2]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OL].學周刊,2013(32).
[3]罗文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思考[J/OL].学周刊,2016(8).
[4]王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6(2):1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