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药洲遗址与余荫山房保护开发新思考

2017-11-21 23:47陈以乐戴惠琼叶满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旅游开发

陈以乐 戴惠琼 叶满波

摘要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非物质遗产、文化遗址等更是遭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本次项目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基于新时期下的广州2座古典园林——药洲遗址和余荫山房的发展现状、旅游开发情况和文化保护措施等,旨在引起大众对古典园林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希望能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为这些古典园林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关注岭南文化,关注历史景观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 广州古典园林;南汉药洲遗址;余荫山房;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158-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the arrival of the industrial era,so much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a great impact,intangible heritage,cultural sites and so has suffered a severe test. The proje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comparis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lassical gardens in Guangzhou under the new period——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Yaozhou Site and Yuyin Garden,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measures were aimed at attracting public concern about classical garden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as a college student,hoping to stand in the po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se classical gardens to contribute their own strength,and called on people to act,concerned about the Lingnan culture,concerned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heritage.

Key words Guangzhou classical garden;South Han Yaozhou Site;Yuyin Garden;tourism development;heritage protection

廣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拥有着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它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1-4]。例如,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均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具一格的岭南特色。而其中最为璀璨的古典园林艺术发展至今,留下的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以及值得借鉴的造园艺术手法,还有在当今新时期下因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而带来的启示。

此处所指的“新时期”,是指21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高度发展,科教水平逐步提高,人才辈出,大环境下的区域规划与发展也随之扩大,尔后便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从而成为一个渐渐渗透到旅游开发与历史景观遗产保护的时代。这是一个传承历史的新时代,也是在保护景观遗产中启航的旧时代。

在深入调查研究了目前广东省广州市仅有的2座古典园林——药洲遗址和余荫山房之后,发现可持续性对古典园林进行旅游开发、修缮原有文物以及传承弘扬其遗存的文化内涵,才是新时期中对其“生命”的延续。园林的生命不仅在于其本身的建筑体系,更在于其未曾因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而丢失的文化内涵。药洲遗址为南汉皇家园林,余荫山房则是清代私家园林[5-6],二者虽在园林艺术发展上颇有不同,但在新时期的相同发展条件下,经过对比分析研究,却能引发保护古典园林这一相似相通的景观历史遗产的新思考。

1 药洲遗址、余荫山房的变迁

1.1 药洲遗址的变迁

公元907—971年,刘龑于广州称帝,号南汉,广州为兴王府,除重修城垣外,并将禺山凿平加以扩大,把城垣向南扩展至现延安路,命名新南城。刘龑热衷兴建宫苑,“故时刘氏有南宫、大明、昌华、甘泉、玩华、秀华、玉清、太微诸宫。凡数百,不可悉记。”

南汉的宫苑建筑极为奢侈,据《五国故事》记载:“公元934年在官内建昭阳殿,昭阳殿以金为天花板,以银为地面,殿内设水渠,渠内放珍珠。殿内东西两柱上,以水晶、琥珀琢刻为日、月装饰于柱上。”药洲曾为南汉皇家宫苑园林所在地,亦是这数不尽的宫苑之中最为著名的园林。

刘龑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长湖(史称西湖或仙湖)五百丈(约合今1 600 m),湖中建洲,并在此栽植花药,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表1)。

南汉的存在,仅此一刹那,南汉园林药洲却是千年铭刻于历史的光辉一笔,它是广州乃至全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地面遗迹,具有独特的考古研究和文化探索的价值[7-8]。

1.2 余荫山房的变迁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历时5年,于同治八年(1869年)竣工。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为清朝举人,曾捐粟在京任职4年,签分刑部堂主事,为七品员外郎。他的2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邬彬通过自己努力,任职4年后,官职升至通奉大夫,为从二品官。后来,邬彬以照顾家中年迈父母为由,告老归田,隐居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9-10]。当年族人认为他光宗耀祖,因而建立了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为邬家的祖祠。旁边有一剩余的土地,则留给了邬彬,他在京师任职时,聘请人画了一幅草图,回来后因地制宜建立了这个园,据悉,“余”是“剩余”的意思,“荫”是为了纪念祖宗福泽保佑,“山房”则是这里的地势之中,房子的位置显得较为偏僻,如同山中的房屋,崛地而起,故称为“余荫山房”。endprint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内乱、批斗无处不在,身为番禺当地头号大地主的园主人未能幸免于难,后余荫山房被没收,成为政府办公的地方,为人民公社,但依然抵挡不了30多位红卫兵高喊“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推翻余荫山房的呼声。当时此处的党委书记戴齐天认为破坏掉余荫山房很是可惜,因而命令在此处办公的10多位工作人员尽力保留余荫山房的一切。他们搬走了园内的家具,均用了“×”进行了标记,放置于同一处地方展览,并声称这是四旧的文物,不能随便破坏处理;而搬不走的如屏风、挂落等,则用以前阅读过的报纸包起来,刷上灰,写上毛泽东语录、大字报等内容,效果如同墙壁。余荫山房也因此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1982年7月13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讨论了包括余荫山房在内的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由番禺县政府出资对余荫山房进行首次大规模的维修,并在山房围墙之外新辟了一座后花园,在善言邬公祠广场前新挖了一口龟灵池,终于在1989年2月28日对外开放。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虽然经过1985年全面重修,但毕竟这座文物建筑保存于露天,遭受长期的风吹雨打、虫蚁侵蚀,以致再度伤痕累累,部分结构和构件已严重损坏,木料腐烂,铁料锈蚀,油漆剥落,砖瓦风化。政府2004年拨专款,聘请能工巧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这座精美的古典园林。

2 药洲遗址、余荫山房的发展现状

谈及发展现状,首先想到的便是二者在新时期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同样是现存的2座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园林,但却在发展上不尽相同,可谓是“各有天命”(表2)。

3 大学生保护古典园林力所能及的措施

古典园林,是指中国以江南古典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体现,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岭南园林作为中国园林在南方五岭之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江南古典园林的文人温婉诗情画意,亦没有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宏大气,却有着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融合中西方文化的艺术,山清水秀、色彩艳丽、四季繁花不断[11-12]。

园林包含着建筑和软景的山水、植物,在当今这一时代,科技发达,修缮文物虽不用人们亲自动手,但却可以了解该方面的知识。建筑的外壳再精美,没有文化的承载却也不过是空有其表。因此,文化的宣扬是最重要的环节。

在调研期间,从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共回收492份网络调查问卷,问卷针对广州地区的高校、本地居民而开展。其中,63%为女性,37%为男性,61.2%为大学本科,78.5%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但只听说过药洲遗址的为3.0%,只听说过余荫山房的为23.8%,两者都没听过的为63.2%。可见,在新时期对于古典园林了解程度不深的人占大部分。

在21世纪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文化冲击下,对古典园林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宣传的看法不一。问卷数据显示,41.4%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图书报刊等的书籍出版,77.9%的人认为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文章发布,44.3%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博物馆或文化馆的专题讲座开展,65.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电视以及电影纪录片等节目的制作、播出,41.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旅游宣传小册子的大众科普,40.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实时新闻顺带播报。

而对于旅游开发对古典园林造成的影响这个问题,72.3%的人认为这样做提高广州的旅游知名度,让更多外来游客了解岭南园林文化内涵;51.0%的人认为这样做增加广东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45.1%的人认为带动了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广东省的旅游财政收入;42.4%认为增强了本土旅游文化的输出;28.5%的人认为走马观花的旅游团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捕捉性不大,并不能把它们的文化内涵宣传开来;50.6%的人认为游客人数的增加可能对历史建筑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36.7%的人认为旅游开发为牟取暴利而不注重其文化内涵,导致文化内涵的丢失更加严重[13-14]。

再者,目前古典园林会遇到的危机在财政支持的资金不足,未能及时对其进行保护,导致古建筑维持破损原样。加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新时期充斥着商业化,极大冲击着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保护。商业化下过度的旅游开发,直接导致其文化内涵的丢失,未及时用保护口述历史,原生态记录,制作全程影像的方式导致其资料难以保存。

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对传统的、枯燥的古典园林文化兴趣不大,了解不深,导致对其带来一定的冲击,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相应的呼吁口号不明显,没有强有力的手段进行保护,无论是学术机构、文化机构还是一般的文化服务平台,对本土岭南园林文化宣传不够,导致年轻一代对其了解不深,甚至历史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15]。

身为大学生,出于对文化知识的保护,更应对自己国家珍贵的历史景观文化遗产珍视,同时要积极參与对古典园林的保护,身体力行,向大众宣传科普古典园林的文化知识。从自身能力出发,寻求多方渠道去宣传这种文化,并保护起来。例如,可以通过高校与其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讲座、专题展览、摄影比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独具艺术的一面;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结合风景园林、园林或者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教学,加深对其的学习研究。

最后,也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古典园林文化的保护,提高对文化中的一些建筑、遗址等修缮投资,广泛宣传文化内涵并带动群众参与到保护之中。希望每个游客可以在享受这种文化内涵对自身的熏陶时能从小事做起,力所能及保护、传承这种文化。

4 参考文献

[1] 乔娇.南汉国宫殿十六狮柱础石[J].大众考古,2015(5):70-73.

[2] 谢少亮.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3] 罗韵姗.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现状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6(12):113.

[4] 傅尚享.广东省广州市园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2015(14):121.

[5] 罗汉强,梁莲英.余荫山房[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6] 郭谦,李晓雪.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与更新研究[J].风景园林,2016(10):105-112.

[7] 林若夫.岭南药洲遗址书法石刻艺术[J].岭南文史,2013(3):57-64.

[8] 黄佛颐撰,钟文点校.广州城坊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9] 《广州市文物志》编委会编著.广州市文物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

[10] 谢纯,杜黎宏.广州古城古园林系统[J].南方建筑,1999(3):54-55.

[11] 陆琦,郑洁.广州古园林札记[J].南方建筑,2001(4):23-26.

[12] 周琳.广州古迹园林现状调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3] 赵俊磊,林媚珍,蒙金华,等.旅游区客源市场结构分析与营销策略:以余荫山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12104-12108.

[14] 陶伟,杜小芳.旅游解说对园林遗产地游客的影响研究:以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为例[J].热带地理,2009(4):384-388.

[15] 彭顺生.广州园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46.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初探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