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青 杜基
摘要 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未退耕地生产力、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强合理实施生态补偿、落实政府后期服务意识等建议,以期为同行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15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转为现代化工业生产大国。从我国产业结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因为农业生产而大面积毁坏林木的事件,间接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退耕还林工作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在退耕还林工作方面制定了强制性法律依据和地方性政策,强化落实各级职能部门的行政监管职责。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势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低下等不足,针对当前情况,笔者对工作管辖范围内木里县水洛乡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可行性意见,以期为同行提供帮助。
1 当前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农户退耕还林之后缺乏经济来源
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形地貌与土壤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上存在差异化执行困难。以农户切身利益的经济性收入为例,受传统农耕思维的影响,广大农户本质上是不愿意失去土地的,而在一些山地、丘陵或者土地贫瘠的地区,退耕还林对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更大。虽然国家有相关补助性政策,但是各地政府执行力度不统一,宣讲解释不足,没有形成良性开导和协调,在就业方面对农户产业转型工作开展不利,导致农户经济补助不足或者失去土地后无相关产业进行接替,最终变相失业产生区域性社会问题,诱发退耕还林工作的恶性循环。
1.2 退耕还林工作普遍存在重造轻管问题
退耕还林工作为政策性号召,是在传统体制下公有制政府集权下产生的。本身就具有粗放性与片面性。退耕还林适应于哪些地区?什么环境造什么林木?谁养护?谁监管?后续维护资金预算应该为多少?太多细节问题在政策制订时没有去深入调查和研究,最终导致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重造轻管问题。举例来说,东北具有先天性林业资源,自然林由于生物错落性与各种树种交叉繁殖具备一定的抗病虫害优势,可以基于此先天资源进行人工林的大规模种植,短时间内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后期维护也较方便。只需增强生物多样性,靠自然生态圈进行平衡性管理,以人工干预为辅,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源投入较少;但若在甘肃、陕西等地由于土壤成分与气候差异,就不能轻视后期管理问题。往往这些地区经济又欠发达,很可能造成退耕还林越执行而问题越多的怪圈。
2 建议
2.1 提高未退耕地生产力
政府部门应充分考察未退耕地土壤土质,聘请农业专家进行现场勘查。在科学性产量预测上选择合适作物,优选种苗,并适当进行土壤改良[1-2]。在生态环境人工介入最少的情况下进行未退耕地生产力评估,以全面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与种类,提高农民收入。
2.2 促进农民非农就业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不断推广与经济性就业倾斜,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面积迁徙。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农村主要人口构成为老人和孩子,农村退耕还林后的主要矛盾是老人养老与适龄儿童入学教育的问题。基于此,我国各级政府可以在退耕还林处建立林场,聘请当地农户进行看护,并集中建立福利性养老机构为外出打工的农户解决后顾之忧。并且加强当地基础教育工作[3-4],加强退耕还林宣传疏导工作,全方位解决农户穿衣吃饭问题。在个别经济发展地区还可以集体迁徙农户,进行附近厂矿政策性安置,保障农户非农就业。对于不具备经济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导性安置介绍农户外出打工,全方位保障农民利益。
2.3 加强合理实施生态补偿
首先,继续延长退耕还林补贴的时间。补贴结束的时间应该根据退耕农户的收益改善水平来确定。其次,合理增加退耕还林补偿标准,以对保护提供者的成本充分补偿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主要有保护的机会成本以及环境服务提供成本。最后,积极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实现生态补偿的法治化。这主要包含了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管理、补偿方式以及补偿标准的法律化与制度化,从而稳定和保障利益相關者的预期。
2.4 落实政府后期服务意识
在后期跟踪回访和政府服务工作上,个别政府部门往往只管“卖出”不管“售后”。以林下人参导向性养殖来说,部分政府部门只管制定初期方案,说服农户进行退耕还林,而不去做专业性指导和产销一体化帮助,使农户因不了解市场和种植技术而蒙受损失。因此,退耕农户的生存需求应得到充分保障,政府应提供全方位后期服务。当前木里县在茶叶与菌类种植上已形成以示范性产业基地与地方龙头性加工企业一条龙模式的保障,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合理运用补偿款统一购买种苗,聘请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管理,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化[5]。
3 结语
我国虽然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参照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以破坏环境而换取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经济发展需要稳态和可持续性,环境保护更是如此。退耕还林工作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只有在环境可持续基础上合理发展经济才能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4 参考文献
[1] 杨永艳,谢涛,宋林,等.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18):133-135.
[2] 吴三会,黄海.达川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与探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5):57-59.
[3] 刘新建.以新一轮退耕还林为依托,发展新型农业产业[J].中国林业产业,2017(3):382.
[4] 何兆仙.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实施的对策建议[J].绿色科技,2015(3):138-139.
[5] 薛玲仙,郜志芹.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的成就、问题与完善政策建议[J].新西部月刊,2010(3):39-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