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洋洋
【摘 要】电影《王子复仇新记》是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其中之一的《哈姆雷特》,剧情紧张,压抑,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后现代的特征。社会大环境之下利益驱逐的恶性循环,让这个社会已经异化,在黑色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对于自我的正确判断,而是变相的人性扭曲,在关系的一层层剥离中,呈现出世界的冷漠特征,最终成为了死亡和背叛的代名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异化;精神分析
中圖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13-01
黑白色是这部电影的主要基调,在一个斜侧拍摄的镜头下,人物的面庞显得更加阴郁,给观看者以压迫感,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这部电影的黑色特征,讲述着一个为父之死而进行复仇的故事。虽然影片是在讲述“子”的复仇原型故事,但是它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观定位,形成的最终揭秘结果则是“子”的姿态,对于父辈的否认与反叛,甚至是撕裂性的灭亡。
一、压抑的社会程式展现
从影片的呈现上来看,通片展现的是一种压抑的后现代社会特征,影片的开始是一个隐喻性的黑白色的狗入画,配以一声声的狗叫声,苍白而无力。线性规则的流水线作业,似乎看起来一切都是有秩序的,但只是一个模式化的制作过程。这样便会孕育出不稳定,这个不稳定感就是对于现在状态的一个讽刺,在这样的形态面前,循规蹈矩已经不能表现问题存在的根源,需要进一步从故事流向上看到问题的可能,这样的可能呈现就是一个“对五六十年代以后的时期即所谓‘后现代时期”[1]的萌芽,在传统中打破规则,寻求各种各样的可能,这样的可能代价性都是走向了灭亡。
这个社会的压抑呈现,不仅在故事影片的本身寻找到了立足点,尽管这是一部黑白片,却无意中起到了对于文本的帮助性作用。创作者通过简单的声音镜头设计一步步地将观众引向这样一个压抑性特征明显的影片中。推掉了花哨的外壳,通过简单的调度,以声音和镜头对于影片的呈现起到了极大的效果。这样压抑性的氛围也呈现出了极大的效果,通过人物的个体,以视听化的载体,让社会的压抑性在以后现代性结尾的影片中得到很好的展现。
二、背叛人性的多变
从影片的读解中看人性背叛的多变,背叛是与相互信任的人才会出现的状况,没有这样的关系,背叛无从谈起。哈姆雷特的母亲首先背叛了他的父亲爱上了别的男人,碰巧自己也是杀害哈姆雷特父亲的帮凶。背叛在影片一开始便展现了出来,以背叛的形式开头,指向的是资本利益驱使下的人性病态展现。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利益点。一个需求上的目标带动,使得一切似乎都有轻浮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在寻求一个掩盖样态或者说在找寻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平衡点,然而这些都是自欺欺人,就连哈姆雷特的恋人在一个能知的视角上,帮助父亲夺取他们的利益,然而最终的结果则是走向了灭亡。
从一个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反讽性质或者是结构性的词语上来看,这个社会的恶向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人们的背叛因子,以利益作为支撑,以内在的私欲做定位,是对于这个病态社会的一个解读。追逐的方向很明确,同时,这个社会所组成的社会人群以自我的追逐方向作为目标点,可以说目标明确,但是追逐方向单一,这样让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则是一个极端性的社会,人们为了私欲各自背叛,从社会的单向面上来看,这样的人性背叛让这个社会更具冷漠感。
三、禁忌的欲望呈现
对于《哈姆雷特》的经典呈现似乎在内核上已经大大的不同,然而却像是走上了“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是对于内在哈姆雷特本人一个本我的挖掘性分析。每个行动的指向点都是在一步步地引向对于父亲的死进行复仇的故事,就是死者本人也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始终不会有发现是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这是一个真实性展现的事件,然而又是一个深究的欲望达成。
这里欲望的占有是一个起源性的展现,那就是对于性的渴望。展现家庭或者社会话语权的过程,背后的支撑力是对于恋母性的一个愿望达成,撕裂现实的伪装面。对于哈姆雷特女友来说,“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2]”一开始他是在追求“性”到后来做到对于女友的爱,这都是性的欲望在推动,母亲的支撑点消失,女友的异化感消失掉,都让哈姆雷特走到了尽头,压力无以复加,最终几乎让他崩溃,内心的心理支撑力消失,同时他的附着点也崩塌掉,最终是没有存在的立足点,慢慢走向了灭亡。
四、总结
禁忌的人性组接,是对于这个异化人性的讽刺,同时也是对于这个社会的一个讽刺性解构。社会的程式化已经不能适应多样人性的发展空间,禁锢性的牢笼需要打破,就像是对于人内在本我的一个展现,都是在表明着这个世界的极端性,单面的呈现,让异化的社会失去了找寻方向的定位,最终是一个迷茫寻求的脆弱漂泊。
参考文献:
[1]聂振斌,滕守尧,张建刚.艺术化生存[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5.
[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