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孝介
【摘 要】二战后美国科幻题材电影(sci-fi film)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研究梳理二战后美国科幻题材电影(sci-fi film)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美国电影,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科幻电影;美国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105-02
二战结束以后,由美苏领导的世界格局形成。苏东剧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从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七十多年时间里,美国逐渐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具有非凡影响力的领导地位。借着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形成,美国的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领风潮。而美国的科幻题材电影(sci-fi film),更是借助美国强大的国力、发达的科技、强势的文化,成为美国电影中具有鲜明特点的类型电影,也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关注。
研究问题需要追本溯源,要研究二战后美国科幻题材电影的发展脉络。首先,就必须清楚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科幻电影,二战以前的科幻电影是什么样的。文学艺术领域内“科幻”这个概念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1818年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又译作《科学怪人》)的诞生。在十九世纪,科幻的概念与“哥特风格”、“恐怖灵怪”有着极强的亲缘关系。当时科技本身还不甚发达,但人类文明已经进入到现代初兴的阶段。中古传统文化的尾巴与较为初级的现代科技,碰撞交融形成了最早的科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在蒸汽、机械、电的帮助下极速地向前迈进。与之同时,科幻文学也不断发展壮大。科技的昌明,促使了电影的诞生。而在电影诞生以后,以科幻文学为基础的科幻电影也应运而生。可以认为早期的科幻电影是十八世纪以来科幻文学的衍生品。
单就科幻电影本身这个概念来看,科幻电影是基于真实科学的发展水平、思辩方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上,合理推想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并将其通过影视的手段展现出来的产物。早期的科幻电影充满着德国表现主义特点,多为十分钟左右的默片,如《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法国,14分钟,默片)、《不可思议的旅程》(Voyage a travers I`impossible,1904,法国,20分钟,默片)、《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10,美国,16分钟,默片)等。
在二战以前世界范围内,除美国外,能够独立制作科幻电影的还有法国、德国、丹麦、意大利、苏联、英国等。在一定程度上,制作独立的科幻电影也可以被认为是强大综合国力的体现。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科幻电影作品有:《海底两万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916,美国,105分钟,默片)、《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Caligari,1920,德国,74分钟,默片)、《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美国,106分钟①) 《大都会》(Metropolis,1927,德国,153分钟、118分钟、148分钟②,默片)、《科学怪人1931版》(Frankenstein,1931,美国,77分钟)、Dr.Jekyll and Mr.Hyde(1931,美国,98分钟)、《金刚》(King Kong,1933,美国,100分钟)、《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1937,美国,137分钟)等。从主题和内容上看,这些电影充满了“科学怪人”“秘境探险”“摩登都市”“工业机械”等时代元素。
在1942年曼哈顿工程后,人类开始步入原子能时代。二战结束以后,人类迎来新一轮和平发展时代,科幻电影也纳入了新的元素。美国由于在此時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取得了世界领导者地位,而又接纳世界上相当一部分优秀的科学家,导致了其科技、文化远超世界其他各国。加之,二战前美国电影工业实力的积淀,使得美国的科幻文化、科幻电影真正在世界文化、世界电影中占据一席重要的位置。二战后的美国科幻电影继承和发扬了二战前世界科幻电影的优点,并结合美国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战后美国科幻电影。
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主要科幻电影有:Destination Moon(1950)、Rocketship X-M(1950)、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1951)、The Thing From Another World(1951)、When World Collide(1951)、The War of the World(1953)、This Island Earth(1955)、Forbidden Planet(1956)、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es(1956)、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1959)、On the Beach(1959)等。
20世纪60年代出产科幻电影数量较少,但在这一阶段涌现了一批为后人称道的经典作品。Fahrenheit 451(1966)、《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50年代和60年代,绝大多数科幻电影的题材都是外星人入侵、探索太空等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二战前科学逻辑思维和认识水平。除此之外,有一些电影作品,是对经典作品的翻拍。当然还有一些作品也存在新鲜主题,如On the Beach,讲述了假定核战争爆发后的混乱场景。当然作品本身也反映了冷战对峙的世界格局下人们对核战争的恐惧。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科幻电影的主题与前作并没产生太多不同,但日趋精良的制作还是慢慢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科幻电影的主要作品有:THX 1138(1971)、The Andromeda Strain(1971)、Silent Run(下接第107页)ning(1972)、Soylent Green(1973)、Westworld(1973)、Futureworld(1976)、Logan Run(1976)、《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异形》(Alien,1979)、《星际迷航:无限太空》(Star Trek:The Motion PIcture,1979)等。在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的首部电影作品,都诞生在这个时代。endprint
20世纪80年代,系列科幻电影逐渐成为一种模式。以《星球大战》系列为例,在80年代这一类型的作品有The Empire Strikes Back(1980)、Return of the Jedi(1983)。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科幻电影代表作还有Blade Runner(1982)、Tron(1982)、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The Terminator(1984)、《回到未来》系列(Back to the Future,1985)、Aliens(1986)等。商业化、系列化、精品化是贯穿80年代美国科幻电影的突出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数字技術的迅猛发展,给科幻电影注入了新的主题。制作技术的提升,也使得科幻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除去既有各大系列电影续篇外,在这一阶段新问世的科幻电影和科幻电影系列有Total Recall(1990)、The Lawnmower Man(1992)、Jurassic Park(1993)、Independence Day(1996)、Gattaca(1997)、Armageddon(1998)、Deep Impact(1998)、《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The Iron Giant(1999)等。对互联网和数字世界的描绘,是这一时期美国科幻电影的新特征。
2000年以后,科幻电影的变种——超级英雄电影在美国电影市场异军突起。与主流科幻电影不同,超级英雄电影有着独立审美判断,本文在此不多加赘述。在去除掉超级英雄电影后,众多成熟科幻电影的续篇成为美国科幻电影的主体。但这个时代也不乏标新立异之作,《阿凡达》(Avatar,2009)属于有新意的代表作。2010年以后,科幻电影的制作更加精良,其反映的科幻内容也随着现实科学的进步而发展更新。在去除掉经典科幻电影的续篇、超级英雄电影后,有较大影响力科幻电影有Hugo(2011)、Gravity(2013)、Interstellar(2014)、The Martian(2015)、Arrival(2016)等。
在进行了对二战后美国科幻电影进行了一番梳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从内容上看,太空生活、星际争霸、灾难、怪物、机器人、时空旅行都成为了科幻电影中最常被使用的元素。与之同时,二战后美国科幻电影的主题思想也经历了从科技探险到反思科技的转变,完成了从“征服他者”到“和谐共生”的蜕变。而不同题材的科幻灾难片、科幻喜剧片、科幻怪物片、科幻家庭儿童片、科幻动作片,则为科幻电影大家庭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总而言之,二战后美国科幻电影(sci-fi film)的发展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和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在技术和内容题材上,为科幻电影提供着新鲜的原材料。科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相融相通的。保持对高科技与未来世界的敏锐感知与合理想象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幻电影本身也将有美好的未来。
注释:
①原版。
②1927年原版为153分钟,已散佚。2002年修复版为118分钟,2010年修复版为148分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