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敏
【摘 要】如何发出正确的歌唱声音是每一位声乐爱好者追求的目标,高位置歌唱方法也是科学发声中最基本的要求。本文根据以往声乐演唱经验,对高位置声音发声特点进行总结,并从正确的呼吸和气息支撑点、口腔的打开以及后咽壁的挺立、整体运动协调三方面,论述了声乐演唱中高位置的歌唱方法,希望对声乐演唱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声乐演唱;高位置;运动协调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0-0079-01
在声乐演唱中,准确的发音可以帮助演唱者对歌唱活动进行有效调节,并在发声器官的配合下,发出正确的歌唱声音。正确的发声是声乐演唱的必修课,在声乐学习中,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语:“你的声音位置偏低了。”这些对声音的评价是为了告诉学习者,树立正确的高位置发声观念,是实现声乐演唱科学发声的基本要求。
一、高位置声音的发声标准
所谓高位置声音,就是发声过程中产生共鸣的位置较高,一般来说,高位置的声音冲击点在头顶,而且声音在发出时比较垂直,从腹部发出,经咽壁直接冲向头顶,具有一定的爆发力。高位置声音圆润,又具有较高的音量,其中还夹杂着音色的变化,在气息的有效支撑下,演唱者通常会感觉到高位置声音是在声带之上形成的,这主要是由于发生器官产生共振,从而为演唱者带来错觉。而低位至声音偏紧,音准较低,不具备强大的穿透力。低位置声音的形成主要靠肌肉力量支撑,缺乏声音容量,给人一种开放、扁而尖的感觉。高位置声音绝不是单一发声器官用力就能发出的,它是经过发声器官、歌唱技能等因素的配合,从而发出正确的高位置歌唱声音。
二、声乐演奏中高位置声音的演唱方法
(一)正确的呼吸和有力的气息支撑点
所谓正确的呼吸,就是让声音在少量气息的配合下,得到演唱中需要的音調,并发出指定的、刚够振动的声音。例如,可以通过深吸一口气,将下颚柔和落下,保证下落程度达到最低,并将口盖帘提高,利用此种张嘴方式,可以将咽喉接管有效打开,让演唱者感受到一种“拱顶感”,这种感觉形成之后,利用柔和的起音,从而得到掩圆润的声音。俗话说,想要保证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根基作支撑。在高位置声音演唱时,要保证气息的合理下沉,腰部周围的肌肉要有韧性的扩张,从而形成圆柱感觉。只要保证气息支撑住声音的产生,气息使用得越少,声乐演唱效果就会越好。[1]
(二)保证口咽腔充分打开和后咽壁的挺立
对于口咽腔的充分打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打哈欠”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旦在声乐演唱中出现,就可以发出声带边缘振动机能的声音,也就是本文所说的高位置演唱声音。在该声音发出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软腭的自然提起,在外形上形成自然的穹形,此时还要保证口腔通道的自然打开,实现音波对硬腭的强烈冲击。另外,还要注重声区系统的有效结合,保证声音在发出时没有断裂,做到声音位置和音色的合理统一。
然而,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想要做到上述几点,演唱者就时刻保持精神振奋,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不能出现紧张情绪,否则会造成脸部肌肉的过度绷紧,对高位置演唱产生影响。除了脸部肌肉之外,演唱者还要注意鼻孔的扩张,保持颧骨上牙床向上擎起的感觉,然后再通过心理调节,最终达到高位置正确演唱的目的。
如果在声乐高位置演唱中没有咽喉的扩张和口咽腔的完全打开,在发声时可能会出现“扁”音或者是“杂”音,影响观众的审美。因此,高位置演唱要确保声音的协调统一,特别是在歌唱时咽喉要稳定,与此同时,喉头的位置对高位置演唱也十分重要,演唱者在平时训练中也应该注意这一点。[2]
(三)歌唱过程中保证整体运动的协调
在声乐演唱中,气息支撑和声门状态具有很大关联,而且二者几乎同时出现,如果对二者进行单方面强调,很容易导致声乐演唱出现偏差,而且偏差是多样的,不利于高位置音节的展示和获得。一个好的声音,在任何区域中都有相应的固定位置,想要保证整体的协调性,就要将声音分散于每个共鸣腔内,确保共鸣平面的统一。
另外,要将气息支持、声门状态、声音共鸣放在同一个状态下进行。例如,在《小河淌水》演唱中,需要演唱者发出具有弹性的声音来增强歌曲的整体艺术感,而想要达到歌唱要求,不仅要对气息进行合理把握,还要将音乐的整体质感通过音色表达出来。
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上述过程是高位置演唱训练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高位置演唱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高位置演唱中,不仅需要演唱者具备强大的声音爆发力,还要实现对音色的有效掌握,从而提升声乐演唱整体的艺术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高位置演唱方式的合理运用,人们实现了声乐演唱效果的不断提升。未来,声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还会不断提升,演唱人员必须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将高位置演唱方法进行创新,为声乐发展提供有利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秋凤.浅谈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谢艳丽声乐教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6,(07):80-81.
[2]沈明春.关于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训练与运用的有效思考[J].艺术评鉴,2016,(07):85-86+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