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嵌合体”
——“中国当代艺术系列收藏展·李山”展评

2017-11-21 01:35张宛彤ZhangWanto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李山嵌合体蜻蜓

张宛彤/Zhang Wantong

史蒂芬·威尔逊(Stephen Wilson)认为,21世纪可能是“生物学的世纪”:“根据预测,在对有机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的理解和控制这方面即将实现的突破,会让电子和计算机的革命看起来像小孩子的把戏。”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通过生物技术人类似乎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生命体。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危机,人类和其他物种是否还存在着清晰的界限?从80年代末期开始,部分敏感的西方艺术家在作品中就此给出自己的立场与判断,这些尝试统称为“生物艺术”(Bio Art)。和许多后现代以来的术语相似的是,“生物艺术”一词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总体来讲是指艺术家用活体有机质创作的艺术,这些有机质同样也是科学家所使用的:细菌、细胞株、分子、植物、体液和组织,甚至活体动物。

生命科学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议题,因为它在拷问着“人类”身份——每一个个体隐藏在多样社会身份表皮之下的,由基因决定的最后的身份——存在的合法性。李山的《胭脂》系列早已被写进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政治波普”一章,如果我们抛开那些标签,只关注图像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李山对于生命的关注是持续性的:在《胭脂》系列中,粉红色的植物和人类器官的组合体就已经成为艺术家的标志性符号。难怪当其他“政治波普”的艺术家90年代初还在从这个口碑与市场兼备的艺术宝库中汲取能量之时,李山的兴趣已经转向了生物艺术领域。艺术家回忆,最初的灵感源于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马修·巴尼那半人半兽的形象带来的触动。真正的尝试是在1995年,通过大量专业阅读后,李山认识到生命现象是遗传数字的囤积,我们的表象只是一个密码的载体,这带给了他一种“被击倒了的感觉”。在人之为人的尊严受到了挫败的同时,李山反而看到了另一种“世界大同”的可能性:从基因密码的微观角度出发,也许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众生平等和个体自由。这次个展,不仅是把李山长达二十余年的生物艺术实验做一次集中总结和呈现,也给生物技术这一争议已久的议题带来新的有东方智慧的切入角度,再次对启蒙以来不断回响着的“人是万物的主宰”这一古老命题提出质疑。

熟悉李山艺术的观众在此次展览中会发现,艺术家暧昧性、实验性和强烈的感官刺激性的个人艺术语言特征一以贯之。上海当代美术馆的两层展厅被营造成一个充满悖论感的空间:将理性与感性、科学和艺术、驰骋的想象力和严谨的实验态度融合在了一起。一楼展厅集中展示了艺术家的雕塑和装置艺术,你的视线首先会被空中飞驰的60个“蜻蜓人”吸引,这些2米高的奇幻生物以李山自己的身体为原型,被镶嵌上蜻蜓的头部、腹部和翅膀,而这一构想在基因层面上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它们被命名为《偏离》。另一个体量庞大的“装置”是一片肆意生长着的玉米地——《涂抹-2》,属于基因编辑艺术《涂抹》系列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是以水稻为实验对象的作品《涂抹-1》,位于二楼展厅,以实验基地模型的形态呈现。

二楼其他视觉展示分为影像区、绘画区以及走廊区。影像区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包括大平台球型影像区投影的基因编辑原理动画——《写入》方案以及超宽景动画《遭际-1》方案。绘画区给予观众静态而直观的展示,包括带有艺术家早期的抽象和波普风格的《转译的错误》,运用电脑技术将人体局部与昆虫或青蛙进行数码合成的照片《阅读》系列,以及被敲除控制基因之后,疯狂生长成骇人模样的第一个生物艺术完成品《南瓜计划》的照片。此外,走廊区的墙面上还展示了李山的读书笔记和创作草图,帮助观众深入理解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现代科学观为基础的价值观及其依托的以人为本的自然观受到了西方理论界的批判性审视,生物艺术则可以看作从生命基因这个微观层面瓦解“人类中心主义”的尝试——到底哪一层面能证明人类的至高无上的身份?体表、细胞还是DNA?对此,李山有自己的理解:“生物艺术……应该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建构方式。从界限上说,它应该是基因层面的文化搭建。”②这里所指的文化形态,应该是一个想象中的消解了人类中心地位后的齐物的、大同的世界。就此,李山提出了理解他的生物艺术至关重要的两点认知。

第一点,在一个大分子的长长链条上,对位的基因组只占2%,余下98%是基因间的垃圾和杂物,科学家将这些杂物看作是古老基因的残留物或者病毒残骸,李山却认为这是上帝给未来生命预留的表达空间。如果我们将今天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自己)看作是上帝的制约,而业已出现的转基因生物是人类基于自己的利益对自然进行压迫的结果,那么,生命个体真正的自由表达又在哪里呢?经过两年的实验,李山在《涂抹-1》和《涂抹-2》这件作品中分别敲除了直立1号稻的SDG711家族蛋白和玉米的Tb1和Tu1两组基因,最终,前者长成一堆蓬松的野草,后者回归原始性状,表现为大刍草和雌雄同体,生命个体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存在方式。尽管李山及其团队对最终结果做了种种预测,这些植物的表现还是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基因在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将调控机制解除,使其随机表达,这可能是一个生命获得自由的唯一机会。”③

李山 《胭脂》系列

李山 《阅读》系列 2008年

李山 涂抹-2 2017年

李山 涂抹-1 2017年

李山 偏离 2017年

李山 遭际-1 2011年

李山 南瓜计划 2007年

李山 南瓜计划 数码打印 85×65cm 33幅 2007年

李山 《阅读》系列 布面丙烯 185×552cm 2010年

李山 蜻蜓人 2016年

李山 重组 数码打印 60×80cm 36幅 1996—2003年

第二点,将我们自己从“人类”的概念中解放出来,看作一堆组织有序、永动不息的细胞群,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自我。一种人类共有的、不可侵犯的人类身份的基本信念是本质主义 (essentialism) 的最后阵营之一,但通过基因重组,这一阵营在现实层面上也将被攻陷。“蜻蜓与李山的嵌合体”方案陈述中描述道:“将影响李山头部和上肢的第7号染色体HOXA基因群集敲除,在蜻蜓的第三号染色体靠近3'端的HOX基因群集敲入,就有可能构建李山与蜻蜓的嵌合体。”④作品《偏离》就是此方案的直观具象呈现,而超宽景动画《遭际-1》展示了更具艺术家个人情感倾向的情境:伴随着宗教吟唱一般的音乐,幻想中的蜻蜓人在蓝天中自由飞翔,颇有几分羽化登仙的意趣。由于中国基于老庄哲学和禅宗文化形成的自然观是生命本位的,自然世界和人类是互相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和精神统一体,便无所谓人对自然武力上的征服或精神上的超越。因此,生物艺术在中国语境中被转化的过程似乎显得不那么焦虑和难以接受。

开幕式当天参加本次展览研讨会的有学术支持高名潞、艺术家李山、批评家高岭以及展览部主管项苙苹这些艺术“圈内人”,生物学家陈克勤的出席和发言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其实,整个艺术展就是以科学为依托的、完全可以实现的构想,是二者的“嵌合体”。那么,学科边界的崩塌与重建究竟意味着什么?

现代主义以来,科学一度被认为是“客观的”“中立的”“理性的”,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将科学归入文化生产当中。然而,解构主义使曾经不可置疑的科学丧失了部分公信力,人们意识到披着客观外衣的科学也是被语言建构起来的:首先,科学本身就是被挑选的,能够获得研究经费的项目通常本身是有利可图的或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的,哪怕是宣称造福人类的基因工程结出的硕果,也只有站在金字塔顶的少数精英才能享有。其次,科学面向公众展示的看似严谨的彩色图片中同样充满着虚构、阐释和转化,它们通过合成、调色等艺术修辞手法让自己看上去无懈可击。这样一来,科学与艺术的楚河汉界被攻破了:它们都隶属于文化生产场域,其中充满了权力关系、策略和利益的角逐。

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代科学和艺术领域都面临着被扁平化、精英化的学科危机,此次生物艺术主题展有助于二者重新审视自身的边界,激发更多可能性。展前的讨论会采用对话形式让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和科学家放弃了自说自话的传统模式,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中使生物艺术主题透明化、具象化。一方面,科学的介入使原本个人化的艺术具有了权威性外观。挪用科学外观的艺术形式反而更富有感染力,如《偏离》这件大型装置作品,将自然博物馆中全裸且竖直站立的人体模型与放大的蜻蜓标本进行并置与嫁接,原本“异常”的场景被高度真实化了。另一方面,科学的艺术化呈现无疑激发了更多公众加入到这场有关人类未来图景的讨论之中。“我们将拟南芥为模式植物,来鉴定南瓜的H3K4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并且由它建立南瓜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⑤这段冷静而客观的陈述在观众心中投射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李山和科学家真正培育出的祛除控制基因后的那组南瓜照片,那诡异和夸张的自由造型使生物科学的魔力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情感上的刺激敦促公众进行理性思考。

本次“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李山”首次大规模地将“生物艺术”进行中国本土语境的转换。从绘画、雕塑、装置到试验田,从艺术家主观情感到科研团队的缜密实验,对生物艺术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拓展了这一前沿领域的内涵与外延。对于生命科学,李山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解除生命的枷锁,甚至自愿成为“试验品”,并不意味着他是全然乐观的,那些在一层展厅空中重复排列的60个蜻蜓人既是修辞手法,也是令人不安的隐喻:在自由翱翔的同时,由每个人社会经验塑造的个体身份又该置于何处?

注释:

①[美]罗伯森·迈克尔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412页。

②见《中国当代艺术系列收藏展·李山》开幕式访谈稿。

③见李山:《生物素描基础》,2015年8月。

④见李山:“蜻蜓与李山的嵌合体”方案陈述,1998年。

⑤同③。

(本文图片来自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官网,文字资料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项苙萍女士提供。)

猜你喜欢
李山嵌合体蜻蜓
纷纭旋转之间:新兴技术回应型立法的舆论引导——以胚胎嵌合体为例
驴殇
驴殇
你可能是自己的双胞胎
我不是乞丐
蜻蜓
蜻蜓点水
聪明的“二师兄”会出现吗
猪身体里有了人的细胞算什么
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