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强
深化改革 补齐短板 提升能力牢牢抓住海南“水网”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文|王强
“十三五”期间,海南水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基础设施“五网”建设要求,按照《海南省水网规划》,推进“水网”建设。
“水网”建设不仅仅是纯粹的工程项目建设,还涉及体制改革、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和行业能力建设等方方面面,既包括工程建设,也包括制度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推进“水网”建设,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牢牢抓住深化改革、补齐短板、提升能力三个着力点。
当前水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一、推进水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务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被党中央、国务院列入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领域,作为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重要支撑。推进海南水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升级、补齐水务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具体的思路和原则一是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重大水务工程纳入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领域;二是坚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方向,着力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水务基础设施体系;三是服务热带特色农业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调整,加大农业节水设施建设;四是突出水生态文明建设,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
二、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河长制的意见》,把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治水理念落实到海南水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全面推进河长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战略举措,对解决当前河湖管理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意义重大。按照《海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在全省所有河湖,基本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以节水治污控源和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覆盖省、市、县、乡镇四级的河长体系,为“美丽海南、绿色发展”服务。推进河长制,关键是要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核心任务是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逐河逐湖确定治理任务,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三、推进水务投融资体制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网”建设,需要着力破解“人才”“投入”“体制”三大瓶颈,解决我省水务项目实施能力不足问题。前期工作方面,积极引进一批国内有实力的设计单位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以合作、合股等方式参与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投入不足方面,坚持“两手发力”,在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用好用足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PPP、参股控股、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建设运营,谋求资金效益最大化;体制改革方面,对市县一级水网工程,推行代建制,将项目打捆招标,引进有实力的项目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参与建设。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担任项目法人,集中精力履行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四、推进水务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我省水务工程尤其是中小型水务工程的管理,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其管理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解决。推进“水网”建设,不能抓大放小、顾此失彼。没有中小型水务设施的正常运转,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完整“水网”。推进水务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水库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确保防汛供水安全。二是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改革,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造条件。三是完善城乡供排水设施运营管理,为城镇化建设服务。
补齐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一、补齐水资源综合开发配置短板。推进“4+9”重大水利项目,解决工程性缺水、水资源综合配置、水生态建设问题。在实施红岭灌区、南渡江引水、迈湾和天角潭水利枢纽等4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基础上,谋划建设琼西北供水、三亚旅游圈水资源配置、引大(广坝水库)济石(碌水库)、牛路岭灌区、迈湾灌区、“两江一河”防洪(潮)防涝生态修复综合整治、文昌市防洪(潮)防涝综合整治、琼西北“五河一库”水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及海口、三亚城市内河水生态修复及综合整治等9项重大水利工程,着力构建全岛水资源充分开发、协调均衡、有效配置的“水网”主干体系。
二、补齐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短板。围绕“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并进,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是完善责任制。构建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调联动、军民联防联控的组织体系。二是加快江河湖治理。重点抓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易涝点整治、农村防汛预警体系建设。三是提升决策能力。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兼顾防洪和蓄水,科学决策、合理调度,充分发挥防风减灾综合效益。四是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落实预防为先方针,强化监测预警及预报,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补齐农田水利设施短板。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以服务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为落脚点,把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推进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省级层面,集中力量抓好红岭灌区上三级渠系、松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大中型灌区建设,统筹建设好农田水利“大动脉”;市县、乡镇层面,可通过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畅通“毛细血管”,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补齐城镇供排水设施短板。城镇供水保障方面,以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城镇供水规范化管理,加快设施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十三五”期间,建设供水项目20宗,新增供水规模25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方面,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推进内河湖水污染治理、消除黑臭水体,着力改善水环境。全面启动168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争取用三年时间完成;城镇排水防涝方面,推进雨水管网、雨水泵站、雨水调蓄设施建设和内河水系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快易涝点改造,有效解决城市“逢大雨必涝”“城中看海”问题。推进海口、三亚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和排污口截流并网工程。
五、补齐贫困地区民生水务设施短板。当前,我省贫困地区水务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尚未彻底扭转,因水致贫现象仍然存在。要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饮水、防洪、抗旱、农业生产、水土保持等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开展行业帮扶。既要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工程辐射带动作用,又要建设一批中小微型工程,解决生存需求。要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优先扶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水务全行业能力建设,是落实“十三五”水务发展改革任务、推进“水网”建设的根本保障。
一、提升顶层设计能力。落实“十三五”规划,推进“水网”建设,需要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关于水务改革发展的决策精神,立足独立海岛水系,深入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水生态文明建设、法规政策制定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海南省水务发展改革“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明确提出“十三五”重大水务工程、建设布局、投资需求和重大政策,统筹推进一批重要专项规划的编制、报批与实施工作,为“十三五”水务发展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打下坚实基础。
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目前水务公共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但尚处于被动服务的阶段,在主动性、便捷性、人性化、信息化等方面,存在改进空间。提升水务公共服务能力,要紧扣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培育多元供给主体。理顺水务事业单位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支持其承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和政府委托事项;二是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优先支持PPP项目。发展“互联网+”益民服务,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服务事项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时查询。积极应用大数据理念、技术和资源,及时了解公众服务需求和实际感受,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决策和监管提供支持。
三、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目前,我省高素质水务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基层水务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十三五”大规模水务建设的需要。提升全行业专业技术能力,既要立足水务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又要充分满足今后五年水务改革发展的需求,必须在着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能力、合理补强人才队伍薄弱环节、大力推进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强力夯实人才队伍发展基础四个方面作出努力。当前最主要的,是加快基层水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等环节建设。一是招录、吸引、鼓励水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水务单位工作,优化基层水务队伍人员结构。二是加强在职干部职工,特别是骨干技术人才的系统培训,并为他们创造在重要技术岗位实践、历练的机会。要在全行业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提升落实执行能力。水务行业历来有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这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基本保障。水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清肩负的重要责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着力维护水务系统的良好形象。要重心下移摸实情,深入基层搞调研,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凝心聚力干事业,在解决水务难题上下功夫,在突破薄弱环节上见成效,在惠及民生上出成果。要扑下身子抓落实,真抓实干,敢抓敢管,善抓善管,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要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务行业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发有为的使命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推进水务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
(作者系省水务厅党组书记、厅长)
本文责编/蔡萌 邮箱/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