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健
马红阳带头脱贫致富
◎文/陈 健
不服输、敢向贫困挑战,不气馁、敢与命运抗争——34岁的马红阳,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与贫困抗争的故事。
2008年脱下军装后,马红阳回到自己的家乡——略阳县西淮坝葫芦头水库岸边的贤村。
他先后去过福建、广东、北京等地打工。到了而立之年,他组建了家庭,回乡从事蔬菜贩卖。但除去人力、运输成本,加上小孩上幼儿园、老人长期治病等开支,日子仍然过的紧紧巴巴。2016年3月,马红阳被村里列为贫困户。
对于一个有血性的汉子来说,贫困不是件光彩的事,马红阳辗转反思,如何拔掉穷根、改变穷貌?
虽说有政府和干部的帮扶,但自己努力脱贫致富才是关键。他根据自身经历,依托村里坡地条件、灌溉方便,阳光好无污染的特点,决定在蔬菜种植销售上干出名堂。
2016年6月,他联合村里5户农户,成立了略阳县聚贤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8名社员,联合发展蔬菜规模化种植。
对于合作社来说,前期投入是一道坎。在金融扶贫的帮助下,马红阳贷款3万元,建成了面积1亩的蔬菜大棚1个,种植8亩地膜洋芋、3亩苞菜,其他社员也通过劳力、土地入股等方式投入。为了方便销售,他还购置了一辆轻型货车,起早贪黑、辛勤劳作。
2016年底,第一批种植的蔬菜收获了,收入8000元。3个月后,地膜洋芋卖出了1.5万元,除去成本净收入1.2万元。
“不到半年时间,合作社就见利不少,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马红阳说。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从复员退伍那天起,马红阳就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因此,除了带着社员们发展外,他还给本村、外村20余户群众免费提供新品种洋芋种子、肥料、地膜等,上门讲解种植管理技术,帮助15户贫困群众户均种植地膜洋芋2亩以上。为了降低风险,他与农户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让群众致富不担风险、脱贫有“定心丸”。
“我们将以合作社为龙头,联合全村农户打造以蔬菜为主导,带动石参、木耳等特色产业发展的经济模式,力争产业全覆盖。”对于今后的发展,马红阳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