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

2017-11-20 13:43连锦旗
读与写·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考试制度积极性历史

连锦旗

摘要: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通过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190-01

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兴趣激发技巧

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

2.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又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当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浅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鍋夹生饭。在课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丢三落四。如一老师在教《第二次鸦片战争》"进攻北京和火烧圆明园"这一目时,只简略地讲了一下时间、国家、北京条约。对教材中行动激人的小字既不讲也不读,结果是老师讲得淡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显然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在这里能结合小字内容挖掘一下教材,学生对"血洗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对中华民族国耻的认识,以激励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斗志。

3.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创新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中学历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从教学理念上做以下改变:

3.1 把知识灌输转化为素质培养。受到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虽然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没有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当然,每一位教师都不会否认历史知识识记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如果只知道灌输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学生会对历史学习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出来的学生就会高分低能,这完全违背了教学的动机,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3.2 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为理解接受。每一门学科都有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不能让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要去死记硬背,这样就会耽误时间,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历史学科有很多要求学生熟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这些历史知识,教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划出一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十分担忧。

4.巧设疑问,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说:"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么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试制度积极性历史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浅谈湖北省新高考改革过程中考试制度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制度的错位和实施战略定位的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新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制度浅析及场地改造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