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顺
【摘要】目的 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探析。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止喘灵口服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儿中,检测出病原体126株,其中有74株病毒,合胞病毒最多,占20.63%,检测出32株细菌,占41.27%,肺炎克雷伯菌有16株,占12.70%,大肠埃希菌10株,占7.94%,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各3株各占4.76%,鲍氏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各4株各占3.17%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咳嗽、呼吸困难、哮鸣音等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表现及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服用止喘灵口服液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呼吸道感染;诊断与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4..0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常伴有咳嗽、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1]。由于幼儿的抵抗力差,且婴幼儿的支气管哮喘疾病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年长些的患儿又是在夜间发作,不便于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因此,支气管哮喘患儿较难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2]。本文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了研究和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最小年龄为5个月,最大年龄为12岁,平均年龄(5.21±4.12)岁,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10年,平均為(4.1±3.5)年;实验组男36例,女24例,最小年龄为6个月,最大年龄为11岁,平均年龄为(5.32±4.07)岁,病程最短为4个月,最长为10年,平均为(4.2±3.2)年。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患儿均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儿,且均没有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其他疾病,身体状况允许进行本次研究,且患儿家属表示愿意配合研究。将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儿均进行病原菌检测。首先将患儿的口咽部位和鼻咽部位进行清理,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吸取深部痰液进行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毒进行检测,采用常规的细菌检测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离和鉴定,从而检测细菌。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抗感染、解痉平喘等基础治疗,实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止喘灵口服液(江苏苏中药业),每天服用1~2支,分三次口服,坚持服药1~2周。记录两组患儿的咳嗽、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消失时间,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的变化,检查年长患儿的肺功能的情况等。
1.3 疗效标准
若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之前有明显改善,且听诊时两肺的喘鸣消失,则视为显效;若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听诊时偶尔有喘鸣音,则视为有效;若患儿的哮喘症状和肺部体征没有改善或加重,则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咳嗽、呼吸困难、哮鸣音等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表现及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初期有干咳的症状,后期表现为喘息,有些患儿咳嗽剧烈,并伴有发热的症状。本次研究发现常规的治疗方法配合止喘灵口服液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佩言,洪娟玲,王 红,等.西安地区小儿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5):122-123.
[2] 罗丹冬,丘振文.小青龙汤对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气道炎症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4):655-6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