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
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有学生给我的反馈是:
老师,上了你的课以后让我不再迷茫”。
静下来仔细想了想,我一个小小的外语老师,
平时上课无外乎通过自己的经历讲述学习和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
怎么可能有让学生对人生不迷茫的效果呢?
迷茫是因为不喜欢?
大学毕业后,我的同学几乎都去了外企,有的同学去了大商社后经常和外国人出差跑业务,住五星级大宾馆、出入高级商厦,用外语洽谈贸易……而在厂家驻北京办事处的我每天就是沏茶倒水,取报纸剪报纸,去银行取钱,去机场接公司出差来的外国人……看到同学的风光无限,我怎么可能不迷茫,心情怎么可能不低落呢?!但是,我每天都在告诉自己:“找到喜欢的就好了,因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才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毕业一年后,无意中遇到了一位同学,她说她已经换了两家公司,现在的这第三家公司让她觉得工作内容是她喜欢的,公司的人文环境也是她喜欢的,她说可以踏实下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了。她说:“因为我们还年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以及更换不同的工作内容来找到自己的喜好。”她的一席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终日对单调工作的消沉情绪突然振奋了起来,我决定也要开始着手换公司!
没过两天,我又被公司派去机场接一位从外国来的出差人员。这一次的经历改变了我要换公司的想法。那天,我照旧举着要迎接的人名的牌子站在机场国际出口等候,那位绅士出来后对我微笑示意,他就是我要接的人。我们上了出租车,我坐在了副驾驶座,客人坐在后座。一路上我跟司机闲聊,把客人安排到了入住的饭店后我就回了公司,就算安全交了差。第二天上班时,发现我的办公桌上有一包东西,说是昨天那位出差来的客人因为不会中文又第一次来中国,感觉心里没有底儿,特地从日本给接他的人带来了礼物,晚上跟我们公司的部长一起吃饭时让他转交给我的,还特地嘱咐要感谢我。听了以后,我心里异常惭愧和沉重。我去接客人之前,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些,每一次都是例行公事,因为自己的外语不好怕出丑,所以尽量避免和出差来的外国人说话,更别提给他们介绍一下途中的风景了。最重要的是我从来没有用心做过这些事,却反而得到了别人用心的感谢。想想自己,连最起码的专业外语都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对每一件小事也从没有做过充分的准备,就这个样子,即便换了一家公司还不是和现在一样?
回到家里,我翻出来压在箱子底儿的旅游课本,就从介绍北京的旅游书开始学起。其实,上大学时,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门旅游课,一直对故宫啊颐和园等的外语介绍深感枯燥乏味,也曾经在大学毕业时发誓绝对不做的就是两个职业:一是教师,二是导游。大学时曾带着外国旅游团参观去过无数次的北京旅游景点,觉得十分乏味。可是,顺利地进入了外企的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却在从机场到饭店的途中根本无法用外语介绍途经地方,以至于一直跟出租司机聊天,让客人干坐在后座。又回想到我们公司的一位外国职员带着客人去北京的名胜古迹,居然把一块貌似普通的石头的历史都能够解释得详尽,而我作为一个北京人却介绍不出来自己的家乡。那时我就想先别谈喜欢了,赶紧先从用外语介绍北京入手吧,万一换了一家公司又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不能还是这样敷衍工作还得到对方的感谢,总要做些能够让人感谢的事才不会惭愧吧。
半年后,我们公司里来了一位担任合资公司总经理的外国人,他在北京逗留的一天里白天工作,公司安排我陪他的夫人在北京的景点转转。那天我们去的是长城和十三陵。我把长城和十三陵的介绍认真地背了下来,带着记满了笔记的本儿去饭店等候那位夫人。整整一天,从爬长城开始到十三陵,我一直努力地做到用心地陪伴和导游。最后,我们到了十三陵高尔夫场里用餐。那位夫人告诉我,她的丈夫一直遵循着两个谚语,一个是“早起三分得”,也就是说一个人每天勤奋,时间长了就会有收获。另一个是“石头上也要呆三年”,也就是做一件事不能在短时间里放弃,即便是放弃也要在做了三年以后。第二天,我到公司受到了表扬,那位夫人说她是第一次来北京,我的努力让她对北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那天,我忽然发现我有些喜欢上了导游这个工作。
不喜欢是因为从未用心
几年后,我辞去了工作到外国留学深造。因为学业的繁重,不能做体力活儿来养活自己,凭借着父辈的人脉,我进入了一家公司教初级汉语。第一个班级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个小时。班里的十个学生都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学汉语,而且他们中间有两三位已经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本来就不喜欢当老师的我无奈当起了老师,从来没有过授课经验,只是凭借着自己是中国人会汉语就被推上了讲台。记得课上曾经被问到:汉语的元音“a和e;i和ü” 的区别、“zhi,chi,shi,ri”怎么发音、“跟他、对他、冲他、向他、朝他” 的区别等等时,我要么回答不上来,要么回答说是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到了三个月后的课程中期,学生们给我写了评语。收上来评语后要交到公司。因为心里没底儿,我偷偷地打开一个一个地看了。其中一位同学的评语写到:“这位老师什么都解释不出来,每次遇到问题都是敷衍了事,感觉她根本不适合当老师。”这个评语给我的打击很大,“我本来就不喜欢当老师,再说了谁那么仔细地想过自己的母语怎么用?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我根本不适合当老师吧?”当时的心里是既不平也不服。也许是天生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让我没有立即放弃,也许是经济所迫和可观的收入没有给我放弃的机会。之后,我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天生熟悉却又如此陌生的母语的发音,反复查找字典和例句,提前对有可能被问及的问题做好准备。又是三个月过去了,结课时我依然偷偷地看了学生们给我的评语。那位说我不适合当老师的学生这样做了期末评价:“虽然解释得还是不太到位,但是我看到了她的努力,我相信她以后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以后,每当遇到难解释的问题时,这番话成了鼓勵我的动力和安慰。
结束了多年的留学回到北京,我当起了外语教师,因为有着近十年的教授中文和外文的经验,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够完全胜任一个中级班。没想到还没教几天,班里就有几位年纪四十岁左右的学生把我投诉了。投诉内容是“解释不清楚,思维过于跳跃,只顾自己讲,完全不顾学生的反应”。其实,上课的时候我已经感到了那几位学生不满的眼光和课下的窃窃私语。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有一个念头掠过我的脑海:“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当老师?”这个念头又让大学毕业时说的“我不喜欢当老师”的那番话变得格外清晰。在国外有着那么多年的汉语和外语的教授经验和良好的评价,怎么回国了却被投诉?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向班里其他的同学请教,而那几个学生却说我讲得非常好。我这一次彻底被搞晕了。因为赞否参半而且评价处于两个极端,实在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我该怎么继续讲呢?……就这样,一期的课程已经过了一半儿。有一天,一位说我讲得非常好的学生课下向我咨询出国留学的事情,他说他从初中就开始在学校里学外语,大学本科的专业还是外语,今后一定要出国深造的。他的话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我的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我只顾教课,却没有想到学生的水平、年龄和背景。从那以后,我遇到任何中级的新单词和新语法都从初级入手,从根儿上讲起,即让初级薄弱的学生打好基础,也让水平高的学生得到了重新的复习,温故知新。那期课程圆满结束,我自己也如释重负。那几位投诉我的学生给我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的门。
如今,大学毕业当了颇有成就感的老师,有时还带外国朋友在北京转转当个小导游。这些经历,我不是在辗转于不同的职业上找到了自己的喜好,也不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喜好而不再迷茫。我再也不会说自己是否喜欢,不会从个人的喜好和秉性出发,而是以高于个人层面的工作为主,努力为本,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认真面对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是“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坚持”让我得到了外界的赞扬和肯定,这些外因反馈给了我,让我逐渐树立起来了“喜欢”,让我更加清晰了喜好的本质所在——那就是:“不断努力进取的快乐”。
责任编辑:方丹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