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东湖小学 濮小松
让自主探究在“动态生成”中挺进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东湖小学 濮小松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更好地突破“接受性学习”的弊端,促使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从而创造性地学习,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学更有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 动态生成 教师自觉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的“真相”。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更好地突破“接受性学习”的弊端,促使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从而创造性地学习,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学更有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而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在教学情境中创设不同宽度和指向的问题,除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更能引发自主生成,从而产生积极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达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认识乘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图上有树、有草、有小溪,还有鸡和兔。
师:你看到这些鸡和兔怎么样啊?
生1:一堆一堆、一群一群的。
生2:而且每一堆、每一群的只数都是一样的。
师:是啊!那到底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兔呢?(给予一定的时间观察、思考。
师:可以怎样列算式解答?(待学生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2+2+2=6、3+3+3+3=12。)
师板书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个算式加数都是2。
生2:每道题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师:那么第一题是几个几相加得几?第二题呢?
生:第一题是3个2相加得6,第二题是4个3相加得12。
教师指导学生多说几遍,接着按要求摆小棒:先两根两根地摆,摆5堆;再列出算式:2+2+2+2+2=10;最后填一填:(5)个(2)相加得(10)。
从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时,先引导学生全面地进行观察,然后提炼出需要的数学信息——图上有鸡和兔,并指导观察得出鸡和兔都是一堆一堆、一群一群的,而且每堆、每群的只数都相同。列出算式后,抛出了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再提出一个有指向性的问题,让学生说出具体是“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全面观察,多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引发课堂动态生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并为后面学习乘法意义作准备。
当前的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课堂学习讨论则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只有让全体学生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优质,更高效。但课堂学习讨论不能是盲目的,只有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或大组的合作、交流学习,才能真正有效地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同时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达到学习的目标。
例如,《认识多边形》一课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后,教师出示思考题:将一张四边形的纸剪一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还有四边形。
生3:可能会有六边形吧。……
师:到底是什么图形呢?请自己先剪一剪或画一画,再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好吗?
探究操作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涨,在随后的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展示中,学生较好地理解并得出了可以剪出三、四、五边形等各种不同图形。
从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确切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个人尝试、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笔、动脑去探究,去发现。教师抓住这样的时机让学生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让部分已经会的或者说是基本上会的学生有一个完善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让那部分还不会的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把握了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这就充分说明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体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促进课堂动态生成,从而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变得更有效。
例如,《观察物体》一课教学中,在利用实物观察教学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片连线,将小朋友与拍摄到小猴的相应照片连起来。
师:说一说每个小朋友是在小猴的哪面拍摄的。
生:小红在小猴的前面拍摄的,小芳在小猴的后面拍摄的……
师:那你会连一连吗?
生:会!(学生独立连一连)
师:出示学生的作业,指导核对,并提出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连小红,因为小红在小猴的前面,所以小红拍到的是小猴的前面(正面)。
从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展示学生作业进行核对后,并没有单纯地对对答案,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及想法。因为在观察物体中,由实物的观察转换到实物图片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多关注他们自主探究过程的想法、做法及疑惑,及时地给予恰当的帮助与指导,能使课堂的动态生成真正为教学服务,真正有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就犹如交给了他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学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过程,教与学相依相伴,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自主发展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适当地梳理、总结,使课堂动态生成得以升华,使学生完善知识建构的同时,能科学地掌握和形成自主探究的方法。
例如,《认识线段》一课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线段,并能判别线段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画之前请学生思考:线段有什么特点?在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动手画一画。接着教师展示学生的作业,并指导判别,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的。当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后,再让他们归纳画线段的基本方法。最后教师针对多种不同的表述予以总结:可以先点上两个点作为线段的端点,然后把两点用直尺连起来;也可以先沿着直尺的边画一条直直的线,然后在两头点上两个端点。
从课堂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会在先前已初步认识线段的基础上探究学习,会根据线段的特点来想一想,尝试画一画。画好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判别,说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加以梳理、总结,使之系统化。在教师的帮助下,课堂的动态生成得以升华,更加深刻。学生逐步形成了自主探究的方法,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的能力与效率。
总之,现实的教学中,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稍纵即逝的生成性目标与事先的预设性目标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宝贵。因此,我们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为“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努力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