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
《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学生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平时在课堂上的熏陶感染,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具有“纯”的品格的中国人。
“纯”的品格包括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有能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有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导者,想要顺利实现学生“纯”的品格的培养,就需要做一个有情义的教师,创建充满情意氛围的课堂。
一、做一个有“纯”字品格的语文老师
1.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更要關注自己言行在学校中,教师是言传身教的典范,是许多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若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审美情趣、端庄的行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些情感就会通过平时的上课传达给学生。如果教师每天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学生就会意识到这位老师热爱生活;如果教师对自然的变化烂熟于心,对春萌夏荣秋实冬枯有一种由衷赞赏之心,那么学生就会知道该如何去感受自然;如果教师对于民族英雄都充满敬畏,对国家形象爱护有加,对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事倍感自豪,那么学生也知道什么叫爱国。如果教师是个有良好品格人,他本身就是一个活教材,学生看在眼里,仿在行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品格的塑造。
2.“爱”是教师参与教学的基础教师不仅是有良好品格的人,还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爱”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老师心中有爱,才能把爱的能力、爱的精神、爱的行为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处处把学生放在首位,用“爱”浇灌学生,进而影响学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从“爱”出发,任何障碍都不再是障碍,任何困惑都不再是困惑.。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让教育充满绿色,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多给学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给学生“温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教师还要利用语文课的优势,把课堂变成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心的阵地。以真诚的爱心感化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被关注的感觉,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有人经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足以看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密切程度。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地利用好这层关系,用真情去感化学生、温暖学生的心,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充满快乐、充满人情味。让学生们善学、乐学,真正成为具有“纯”字品格的中国人。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深厚的品格价值
1.教师要关注教材的人文性如何挖掘教材的品格价值,如何在课堂中使学生主动地感悟文本,这些都是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纯”的品格的关键。如果教师能注意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用心挖掘语文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创造一定的氛围,充分利用教材中一些深刻的思想、感人的形象、正确的道理、优美的语言等人文因素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情感的陶冶中接受知识,一定能达到语文教学理想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文本,深入挖掘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字词的教学,就难免失去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情感教育一定要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每篇教材都蕴藏着情感教育内容,或多或少,或好或坏,就看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能力。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进行挖掘,从中找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为他们所需的情感教育内容。特别是要贴进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他们所理解的内容,而并非是一些陈词滥调。教师不仅要在宏观上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例如爱国、爱家乡等等;更要注重一些情感意志力,甚至在人们眼里微乎其微的东西,却一直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成长的东西,如对事物的热忱,做事的坚持性,对身边的人的热心等等一些富有人性化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传授写景的方法,讲解词语的准确性,必须与此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感情。杨振宁的《邓稼先》中那个淳朴的、伟大的、没有私心的、令人崇拜的邓稼先。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孩子去了解他鞠躬尽瘁的一生以及对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他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精神。
诸如此类,教材没有过多的束缚,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没有标准答案诠释者的冷峻,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理解的多元化。通过实践体验,缩短了社会现实与学生语言交际的距离,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入耳、入眼、入心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悟性、灵性与创造性,学生会自觉地做一个懂得爱护人、体贴人、关心人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综上所述,在日常的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让老师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风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还有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带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教化,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