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有字之书品人生

2017-11-19 20:52浙江一考生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残渣无字三本

浙江一考生

人生必读书目中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而我却言人生只需“有字之书”。

歌德曾有言:“有读书经验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东西,一只眼睛看到紙背后的东西。”对待读书问题,先贤早有预见。“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早已刻在“有字之书”的背后,只待有经验有智慧之人前去寻觅。

在我的理解之中,读三本大书的观点似乎显得刻意与褊狭。其余两本书早已融入“有字之书”的骨血,又为何要生生将其剥离以显示专业与高深?

“因为我读过书,油墨早已融入我的风骨。”“一身才气是一个人最好的修饰。”这些隽永之句早已阐释了“有字之书”对人的风骨的涵养与熏陶,又何须那看似高深实则无用的“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究其原因,作家似乎过分强调“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而忽略了“有字之书”背后的深刻意蕴。进一步讨论,则更是民族性格与社会环境“作祟”。中国人骨子里的精明让我们忽略了“大智若愚”,更“强迫症”般地一定要将概念完全厘清。掩藏在各种“定义”“概念”之下的其实是一种谬误,其以反理性、反逻辑、反秩序为特点,在美学中被称为“虚无主义”。而社会环境更是其有力帮凶,各类“心灵鸡汤”“成功的十大秘诀”“一百个生活智慧”等层出不穷。盲目地屈从人们的喜爱而不加以辩证的社会环境会将我们的国家带领到何处?

韩少功在《另一片天空》中写道:“我们的观光旅游不过是将电视媒体和他人口中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印证与残渣式的咀嚼。”书莫不如此,人生的智慧早就镌刻于“有字”的经典之中,何以要舍弃有价值的“有字之书”而去追求无形的荒谬的“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当然我并非否认“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重要性,只是它们早已融化在“有字之书”中。那么为何要舍弃我们易于亲近的文化母体,反而盲目追求他人的咀嚼残渣?

范雨素的命运的确将她装订得极为拙劣,可是若非她幼时的读“有字之书”的经历,她也许早已沦为平庸中的一员,一生平庸。反观周有光先生,他对学问的孜孜以求也使得他一生有光。

简评

这是一篇有着独特思想的文章,作者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反其道而道之,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某作家所说的人生要读三本书的认识与理解,提出“我却言人生只需‘有字之书”,观点简洁鲜明。接下去的阐述,作者的观点始终建立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层面上,作者强调了读“有字之书”对人生形成的重要性,既有正面的分析,也有反面的印证;既有引用的论证,也有概述的佐证。更为重要的在于,作者能从深层次去挖掘“作家似乎过分强调‘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而忽略了‘有字之书背后的深刻意蕴”的原因,将其提升到“民族性格”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剖析,显示出了作者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一篇优秀的作文要有作者独特而理性的思考,这一点,此文值得写作借鉴。

得分:58分endprint

猜你喜欢
残渣无字三本
环保口香糖盒
不可思议的旅程
废弃物并非都是废物
读一部“无字”的“名著”
龙井茶
会思考的食物
从创伤记忆看张洁的《无字》
《无字》与《青狐》
鸟人
祝您健康处方(4)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