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英团
摘要: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培养应用人才的基础推动力,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这就对教学模式的量化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适当引导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才能确保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更加具有发展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更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然而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并且越早培养,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越有利。中小学生由于思维尚未定性,因此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阶段。而新课程改革也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定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现做如下分享。
一、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因如此,新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中。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本身就首先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发展及创新思路,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到教学重点的范畴中,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拥有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敢于提出质疑,从而使学生的课堂思维变得活跃,为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基础教育,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胡乱质疑,而应当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后盾,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强化与再创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加强基础性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学会边学习边思考。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必定会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并会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这便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期的有目的地培养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并不是打破原有的定律、发现未知的事物才叫创新,事实上,每一次独立的思考、行动对于自己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历程,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向学生强调创新思维的含义,使学生知道进行创新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师生之间必须要达到一个契合点,并成为统一整体,课堂气氛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及信任,并做好榜样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形象。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摆脱沉悶课堂气氛的束缚,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而教师应当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由个体探究到小组讨论,使他们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活跃自己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足以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是预习新课时积极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是一个获取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能力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并及时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表扬与鼓励,从而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勇于质疑的积极性。
五、为学生布置创新型作业
课后作业是促使学生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呆板单一的作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也应当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布置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实践,也可以是鼓励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总之形式多样,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尝试。在这种作业模式下,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难忘且充满快乐的回忆。
总之,语文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课程,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严明忠.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5(12):219-220.
[2]吴彤.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7(2):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