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校园的学习“套路”,你熟练掌握了吗?

2017-11-18 14:20左微
新东方英语 2017年11期
关键词:美国大学套路成员

左微

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七年,深知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国颇有不同,许多中国学生到美国之后并不能马上适应。曾经有个美国教授跟我提到,她班里的许多中国学生每次都来教室上课,都认真听讲和抄笔记,但就是在课堂上不怎么发言。她问我:那些学生真的都明白她在讲什么吗?怎么会没有什么问题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更加积极加入课堂发言呢?听到她的困惑,熟悉中美学校教学方式的我自然明白这是为什么,因此在此也想谈谈美国大学在教学方面的特点,希望前往美国留学的中国学子能够正视这些差异,努力去适应新的学习“套路”。

平时作业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

我所在的华盛顿大学采用的是学季制(Quarter),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学季,每个学季持续十周左右的时间。因此每一学季刚开学不久,学生便要进行开题内容的选择、第一次单元考试。而在使用学期制(semester)的学校,学生适应美国课堂的时间则充裕得多,进行各项考试、开题报告都要晚一些。

不过,无论学校采取哪种学期制度,美国大学的学生平时作业、课堂参与度(participation)都在最终的课程成绩中占有一定甚至不小的比例。虽然有些课程会比较看重期中、期末考试,但是教师在课堂设置中仍然会给平时作业、平时小测验以及课堂参与度相当比例的份额。可以说,学生如果平时学得好,考试时能够正常发挥,那就不用担忧课程的最终得分了。

之所以这样设置课程的分数占比,一个考量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业除了通过考试来衡量之外,平时认真努力的学习也应该得到认可。所谓的“功夫在平时”,平时作业、课堂小测验和课程参与度在最终成绩中占一定的分数比重,是激发学生平时努力学习的一个良好途径。在这种分数设置下,如果学生平时不学习,不上课,只想靠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几天获得好成绩,那么这种如意算盘注定是要落空的。

小组合作项目不容忽视

在美国大学里,有不少课程的考核项目中设置有小组作业和报告演示(presentation)。小组作业经常让学生自己组队,3~6人不等,然后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讨论,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汇报。这个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民主讨论,彼此分工,除了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之外,也十分考验学生的领导、执行和沟通能力。

我曾经有一个中国学弟,因为选课选得太多,课外活动也安排得很满,因此有一门专业课程的小组作业他没抽出时间和小组成员见面讨论,错过头两次小组见面之后,他想联系上自己的小组成员,却发现自己似乎被遗忘了,发出的邮件没有得到回应。再加上他上那门课的前后还有其他课要上,因此上这门课时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法利用课间面对面和小组成员把问题说清楚,交流彻底,于是小组作业这一块就不是很顺利了。其他几个组员一起到助教(TA, Teacher Assistant)的办公室里说起,他作为小组成员没有尽到自己的一分力量,没有为小组作相应的贡献。虽然他最后参与了整个小组的汇报展示,但是负责的内容很少,对于整个研究话题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最后导致自己的小组作业分数不高,并且心情也相当不愉快。在总结这段不愉快的小组经历时,他认为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并表示如果以后有小组作业的话,一定会尽快和大家认识,参加小组的会议,从一开始就建立和小组成员的良好关系对于整个学期的小组合作项目都有好处。

很多时候,小组作业最终是通过报告演示的形式呈现的。整个小组成员有十几到几十分钟不等的展示时间,小组成员做好分工之后,通过PPT、实物演示等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有时候还有即时回答老师和同学的问题的环节。虽然每个成员个人负责的部分不会特别长,但是却对成员的公共英语展示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的建议是留学生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上场之前多排练,既可以和小组成员一起排练、听取他们的意见、看看小组汇报的整体效果,也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排练,通过手机录下自己演示时的音频视频,事后回放,看看需要做出怎样的改进。

我认为,小组合作和报告演示其实是很好的课程作业设置,这项作业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实施起来可能比一个人单独完成作业有更高的难度,但是学生能从中学到课堂知识以外的内容,包括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團队合作、公共演讲和领导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将会伴随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加优秀和全面发展的人。

课堂提问促进思考

因为儒家尊师重教的文化影响,在传统的中国大学里,大学生对老师都非常尊敬,将老师视为权威。如果学生在课堂的板书或者老师的讲解里发现了一些错误,一般不会当场提出,而可能在课后毕恭毕敬地提问确认。但在美国大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为平等:比如说,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与老师观点不合的时候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不会因为自己是学生、对方是老师而做出妥协。

在我上教育系的研究生课程时,我发现班上一位男同学很喜欢提问,当讲台上的男教授讲到一些内容的时候,这位学生有时会举手提问:“您刚刚说的XX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个例子,您个人的看法是什么呢?”“不同的教育机构有不同的规章制度,有时候这也是超出教授个人决定范围的,不是么?”……两个小时的课堂,这位男同学能够举手打断老师3~5次。我最开始的时候觉得很不适应,心里也感到不舒服:一个40多人的课堂,这位同学怎么能够经常因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来打断老师,占用别的同学听课的时间呢?他总是这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要是老师因此完不成当天预定的教学任务,让我们没有学到应该学习的东西怎么办呢?这个人是不是有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呢?

后来我观察到其他同学并没有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教授被打断的时候也是很耐心地聆听和回答这位学生的问题,而班上其他同学也会不时地举手提问,虽然频率不那么多……我慢慢地明白: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课堂不应该只是一对多的宣讲和灌输,而应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答互动。当其他同学在提问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很可能也是你自身非常困惑的问题,又或者是你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熟悉了美国课堂之后,我也尝试着在课堂上多贡献自己的想法,有比较重要且疑惑的问题我也会举手向老师提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和老师在课堂上互动大有裨益,能够促进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提问的方式、态度和频率:如果那位男同学打断的次数更多,相信教授也会为了控制课堂节奏,态度友好地请他课后提问或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时间一起探讨。endprint

老师的辦公室时间也是重要课堂

美国大学都会要求老师设置Office Hour,翻译成中文就是“办公室时间”,这是美国大学的老师们每周为学生预留的在办公室交流的时间。在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会告诉学生们自己每周的答疑时间和具体地点。学生如果选择在老师的办公室时间与其交流,则不需要提前预约和发email确认,而是直接在那个时间去办公室找老师即可。如果当天去答疑的学生比较多,则是本着先来后到的原则进入办公室和老师对话。

我觉得抓住办公室时间的机会与老师交流,对自己的学习能有很大的帮助。至少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第一,如果你在学习老师的课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去请老师答疑。遇到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与其一个人苦苦探索,不如向专家求教——而且有时候也不需要自己一个人单独去和老师见面,可以和班上同学、小组作业的伙伴们一起去提问。第二,如果你想向老师了解一些自己专业的情况,比如课程设置、研究机会、就业前景、研究生就读等问题,也可以很好地利用办公室时间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交流,得到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能给老师留下一定的印象,以后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也许可以获得更多具体的指导。第三,如果你在自己的学习中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想要向老师倾诉,征求老师的建议等,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进行沟通,获得一定的帮助。

我在学习研究生经济学课程的时候感觉到课业压力特别大,上课的内容有些听不懂,做作业也会遇到自己做不出来的地方,那个时候我就会把不明白的地方用不同颜色标出来,等到助教的办公室时间时去找他提问。有时候,去找助教的同学很多,我就会在旁边听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疑惑,但却没有想到要提出来讨论。而有时候去找助教的同学不多,我就可以有20~30分钟与助教交流的时间,可以将自己标注的问题一一提出来。这些宝贵的提问机会对我恶补经济学知识、保证考试成绩合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之后写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继续保持了与老师沟通的良好习惯,每一个月会和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约一个小时的见面时间,用来总结前段时间论文的写作情况,明确下一阶段的论文写作方向,有任何问题都及时沟通,尽量高效地完成论文写作任务。如果没有这些办公室见面时间,没有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讨论,我可能要花数十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而且肯定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在留学期间凡是涉及论文、项目演示等考核情况,可以利用办公室时间与老师保持沟通,确保自己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进行学习研究,高效地获得进步。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国大学套路成员
两只挂钟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我家的新成员
不设套路,只为初心
眼下有套路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