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人工授精新技术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017-11-18 08:32:04冉显兵
兽医导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猪种产仔数受胎率

冉显兵

(重庆市石柱县下路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409100)

生猪人工授精新技术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冉显兵

(重庆市石柱县下路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409100)

一直以来,生猪养殖都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猪业在全国各地均有所分布,自20世纪80年代起,生猪养殖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了充分的推广并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生猪品质,养殖者纷纷选择引入国外猪种进行交叉繁育,但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猪种均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因此便需要使用人工授精技术来增加其生育率。本文试对生猪的人工授精新技术进行简单分析。

生猪养殖;人工授精;新技术;种猪;繁殖性能;影响

所谓人工授精,是指借助器械将公猪的精液收集起来,通过品质检查、精液稀释以及保存等若干处理步骤,最终向处于发情期的母猪生殖道中输入精液,以实现受胎配种的目的。这种传统人工授精技术与自然交配相比具有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等优点,但是并不适用于非我国原产的猪种,很有可能出现母猪返情率与淘汰率上升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生猪繁殖性能,应该更新、升级人工授精技术,采用新的理念与材料,推广和运用新的生猪人工授精技术。

1 材料

1.1 实验地点及猪种

实验地点为重庆市郊外某三所规模化养猪场,分别命名为养猪场A、养猪场B以及养猪场C。母猪猪种分别为约长种(如LY或YL)或是二元长白种,其中共有2230窝初产母猪与2620窝经产母猪;公猪猪种则为约克外种或杜洛克种。

1.2 种猪饲料

按照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1994年制定的试验日粮标准,为公猪与母猪准备自配的饲料,配方与营养组织见下表:

2 方法

2.1 分组以及实验设计

将所有种猪分为两组,分别为人工受精组与自然交配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这两组还需对母猪进行分组,即经产母猪一小组,出产母猪另一小组。

2.2 实验方法

2.2.1 对照组/自然交配组

饲养员选择适宜的时间将处于发情期的母猪赶入配种栏中,安排相应的公猪与其反复配种,即早、晚各配种1次。若有必要,可采取一些有助于完成自然交配的辅助措施来确保公猪能够完成配种工作。

2.2.2 试验组/(新技术)人工授精组

传统人工授精技术的工艺流程为:采集精液→处理精液→显微镜目测精液品质→稀释精液→检查精液→分装精液→包装并保存精液→输精。而新人工授精技术将上述流程进行了优化和改善。目前,新技术主要采用如下工艺流程进行授精:能繁公猪→假母台→采集公猪精液→稀释并分装→进行镜检→分装并运输→为母猪输精→进行孕检→母猪妊娠、分娩。这样的新流程使得操作过程更加规范,且新技术本身具备了更加现代化的采精输精设备,对所有精液标本有了具体的规定,所使用的器械如一次性装瓶或装袋不会再次使用,避免了杂质对检查结果带来的干扰。

需注意,精液至少需要满足如下几种质量标准中的任意一条:①优:精液量≥250ml,活力≥0.8,密度≥300000000/ml,畸形率<5%,并且感观无异常;②良:150ml≤精液量<250ml,0.7≤活力<0.8,200000000/ml≤密度<300000000/ml,5%<畸形率<10%,并且感观无异常;③合格:100ml≤精液量<150ml,0.6≤活力<0.7,80000000/ml≤密度<200000000/ml,10%<畸形率<18%,并且感观无异常。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情期的受胎率

初配母猪的发情期受胎率分别为:人工授精84%、自然交配78%,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母猪的发情期受胎率分别为:人工授精87%、自然交配78%,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无论是初配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采用新技术进行人工授精的试验组母猪其受胎率均要高于进行自然交配的对照组母猪。

3.2 平均产仔数与活仔数

人工授精组每胎的产仔数约为(12.05±0.73)头,而自然交配组每胎的产仔数约为(9.24±0.67)头,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授精组的活仔数约为(10.05±0.71)头,而自然交配组的活仔数约为(5.88±0.26)头,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无论是产仔数还是活仔数,采用新技术进行人工授精的试验组其产仔数与活仔数均要多于进行自然交配的对照组。

表1 日粮的基础配方及其营养物质组成

4 结语

本文对生猪人工授精新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旨在探明其给猪场母猪繁殖性能带来的影响。而从试验结果可以发现,采用新技术进行人工授精可以提高母猪发情期的受胎率,增加产仔数,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各养殖场应将这种技术作为常规配种手段来使用和推广。

[1] 孟庆利,葛富涛,侯佳星,等.低剂量子宫深部输精和常规人工授精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养猪,2016,(3):41-42.

[2] 崔炳灿,王香祖,吴新忠.人工授精技术对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4):83-84.

[3] 杨出英,张世洪.生猪人工授精新技术对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兽医导刊,2012,(S1):133-134.

猜你喜欢
猪种产仔数受胎率
贵州地方特色猪种培育
提高妊娠母猪产仔数的技术措施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猪业科学(2022年10期)2022-11-03 09:46:04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1年6期)2021-08-12 06:42:56
影响母猪产仔数的因素和解决措施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 02:06:24
提高肉牛冻精冷配受胎率的措施
胎次与公猪对巴马香猪产仔数影响及产仔数统计对样本量要求的研究
提高奶牛21天情期受胎率的方法措施
中国乳业(2016年4期)2016-11-07 09:50:13
通过第1胎母猪的活产仔数预测母猪的生产性能
猪业科学(2015年7期)2015-01-25 09: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