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月 闫茹玉 刘青敏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益气泻肺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6年6月~2016年8月选取40例在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患者参与临床研究,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泻肺汤,均接受一个月治疗,观察分析患者中医症候积分、60 min步行试验指标。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SD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60 min步行距离在治疗后显著增加,且实验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益气泻肺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可显著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SDS评分,延长患者60min步行距离,增强运动耐受力,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益气泻肺汤;慢性心力衰竭;郁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血管常见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在终末期所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液体潴留及乏力等[1]。在中医辩证理论中,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为气虚、水停、血瘀,因此益气、活血、利水是主要治疗手段。本文为研究分析益气泻肺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的临床疗效,于2016年6月~2016年8月选取40例在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取得满意结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6月~2016年8月选取40例在外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郁病患者参与临床研究,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66~86岁,平均年龄为72.19岁,其中冠心病17例,风心病1例,高心病1例,其他1例,心功能分级:IV级13例,Ⅲ级7例,II级0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为73.2岁,其中冠心病16例,风心病1例,高心病1例,其他2例,心功能分级:IV级12例,Ⅲ级8例,Ⅱ级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超II级;合并症均可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无严重认知障碍;可与研究人员正常交流沟通;可坚持服药。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具体内容为:口服倍他乐克,每日2次,单次口服剂量为12.5 mg;口服卡托普利,每日3次,单次口服剂量为12.5 mg[2];口服利尿剂呋塞米,每日1次,单次口服剂量为20 mg。实验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接受益气泻肺汤治疗,组方为:党参15 g、黃芪30 g、葶苈子15 g(包煎)、桑白皮12 g、泽兰15 g、紫苏子10 g、杏仁10 g、茯苓30 g、桂枝10 g、车前子15 g(包煎)、红花10 g、丹参20 g、干姜6 g。用水煎煮,取药液300 mL,分早晚服用。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一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SD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60min步行距离在治疗后显著增加,且实验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在中医辩证理论中,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根本为心气亏虚,病理因素为淤血、水饮,病位主要在心,与肺密切相关。益气泻肺汤中以党参、黄芪为君药,黄芪甘温,可补中气、益元气,健脾利水;生姜安神;党参黄芪合用可补益心肺之气。红花可活血化瘀;丹参化瘀利水,祛痰生新;红花和丹参合为臣药。葶苈子可泻肺气通调水道,具有涤痰之力;紫苏子行气润肺;杏仁可止咳平喘;泽兰善治瘀血阻滞导致的水肿。佐以茯苓、车前子、猪苓以利水消肿,车前子主入肺、肾、小肠经,可利尿通淋、清肺化痰,配合补气药可利水而不伤正;桂枝温肺化饮,干姜温阳通脉,共为佐药。诸药合奏益气固表、利水消肿之效。
本次研究中,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泻肺汤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不良心理,促进患者恢复,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增加运动耐受力,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计曼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2(2):71-72,73.
[2] 尚菊菊,刘红旭,郭玉红,等.黄丽娟教授益气温阳、泻肺利水治疗心力衰竭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5,18(4):17-19.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