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佛经残卷的缀合与定名

2017-11-17 22:38张炎
敦煌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缀合

张炎

内容摘要:《妙法莲华经》在敦煌文献中存有多种卷本,且不易跟《添品妙法莲华经》与《观世音经》区别开来,这使得我们难以对该经的残卷作出准确定名。本文通过全面普查目前已公布的敦煌文献,将其中39号缀合为10组,以示缀合对于敦煌佛经残卷定名之作用。

关键词:敦煌文献;《妙法莲华经》;缀合;定名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5-0064-13

A Study on the Naming and Sorting of

Dunhuang Sutra Fragments

—Taking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as an Example

ZHANG Y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Among Dunhuang documents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editions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that can hardly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revised edition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or the Avalokitesvara-sutra,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correctly name and organize fragmented sutra manuscripts. This paper collects 39 previously published Dunhuang manuscripts and sorts them into ten groups in an attempt to demonstrate the indispensable role of sorting in the denomination of sutras fragments.

Keywords: Dunhuang manuscripts;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sorting; naming

敦煌藏經洞文献以佛经文献为主,而这些佛经又多残损,有些因文字信息有限,整理者常难以辨识所属经种。有些即使能辨识文字源出,但因敦煌本佛经往往存在多种译本、卷本,我们仅凭有限的文字也难以断定这些残卷或残片属于哪种译本、卷本,更不用说对敦煌文献拟定适当的名称。“如何为写卷定名是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先行工作之一”[1],要解决这个难题,往往某些残卷一旦缀合,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现即以《妙法莲华经》为例来说明残卷缀合对于敦煌佛经文献定名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现已出版的敦煌文献图录中所存在的部分佛经残卷的定名问题,求教于方家。

《妙法莲华经》又称《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本经在我国流行甚广,被视为“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2]。据《开元释教录》[3]记载,本经先后六译:1. 《法华三昧经》,六卷,吴外国三藏支畺良接译;2.《萨芸芬陀利经》,六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3. 《正法华经》,十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4. 《方等法华经》,五卷,东晋沙门支道根译;5. 《妙法莲华经》,八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6. 《妙法莲华经》,七卷,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校订,通常称为《添品妙法莲华经》。现存仅3种译本,即《正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与《添品妙法莲华经》,而3种经本中又以《妙法莲华经》最为流行。方广锠先生曾在《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4]中披露,该经在敦煌遗书中主要有7卷本、8卷本和10卷本3种?譹?訛,并转引兜木正亨《斯坦因、伯希和搜集敦煌〈法华经〉目录》中“卷品开合对照表”列示了具体各卷本分卷的差异。经调查,敦煌文献中《妙法莲华经》残卷和残片存有8000号左右,通过对这些残卷或残片的联缀类聚,我们能够对写卷作出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进行文献定名。为解决敦煌文献中《妙法莲华经》残卷和残片的定名问题,现从残字契合、内容相承、行款相同、书风书迹近似、卷面印记拼合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将其中的39号缀合为10组,以下按照各组缀合后文本的先后顺序依次加以讨论。

一 S.3628-2+Дх.2783+Дх.4322?譺?訛

(一)S.3628-2,见《宝藏》30/165B—166B?譻?訛。S.3628由两个残卷组成,《宝藏》并置一处,但细察此号2残卷并不相连,今析出后1卷。首尾均残。存40行,行约17字。尾部如图1右部所示,首2行及尾4行均上残。楷书,有乌丝栏。

(二)Дх.2783,见《俄藏》10/43A。残片。如图1中部所示,首尾均残。存7行,行约1—7字。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题作“添品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5]将该号定为7—8世纪写本。

(三)Дх.4322,见《俄藏》11/196B。残片。如图1左部所示,首尾均残。存8行,行约17字。首尾行均仅存少数残画。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二 BD10932+BD11143+BD3376

(二)BD11143(L1272),见《国图》109/38A。如图2上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1纸,存5行,每行存上部2—4字。尾行仅存1字残画。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5-6世纪南北朝写本,楷书。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四”。

(三)BD3376(雨76,北5429),见《国图》46/endprint

按:上揭3号内容先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2所示,BD10932与BD3376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闻”字得成完字。BD11143与BD3376上下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从右而左复合为“典”“众”“比”“我”诸字,皆成完字。又3号衔接处卷面印记皆可对接拼合,呈桃核形,可资比勘。且3号行款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字体细窄扁平,撇画较细,捺画用墨较多,字间距小),字迹似同(比较三号皆有的“常”字),可资参证。

BD3376首残尾全,内有品题“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三”及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六”。《国图》已据此分卷情形将其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十卷本)卷六”,且该号与《大正藏》本对照,分品亦不同,《大正藏》本该品次题作“安乐行品第十四”,《国图》叙录已指出该号存在这种情形,但定名时未加标明。方广锠先生于《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一文中指出,曾有人将南齐法献与达摩摩提译《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收入鸠摩罗什译本,使得《妙法莲华经》从原来27品成为28品,同时又把北周阇那崛多译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重颂收入鸠摩罗什译本,从而在原鸠摩罗什本基础上形成一个修订本。从《国图》叙录对该经古本的考订可以看出,《妙法莲华经》写卷如若可通过内容及分卷情形确定为鸠摩罗什译本,而品题次第又与常见不同,当未曾被后人增补改定过,可确定为鸠摩罗什古本,BD3376即为此例。BD10932、BD11143原卷无题,《国图》均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四”。今三号缀合为一,该2号可据之改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古本、十卷本)卷六”, BD3376亦然。

又《国图》叙录判定BD10932字体为隶书,BD3376、BD11143为楷书。今既此三号可缀合为一,则似有不妥;从缀合后写本来看,当属隶楷。

三 台图68-3+BD1184

(一)台图68-3,见《台图》2/596A—597B。尾部如图3右部所示,首残尾缺。存50行,行约17字(偈颂行20字)。楷书,有乌丝栏。后接抄《大方广佛华严经》,《台图》连同后者一并题作“妙法莲华经”。潘重规《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题记》称其所用纸为黄纸。

(二)BD1184(宿84,北5492),见《国图》17/

279B-287A。首部如图3左部所示,首缺尾全。12纸,存307行,行约17字(偈颂行20字)。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五”。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所用纸为经黄纸。

按:上揭2号内容先后相承,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3所示,台图68末行底端的“一心念佛”与BD1184首行顶端的“是则名为”前后衔接,文意贯连。又2号行款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行約17字、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字体方正、用墨粗重、匀厚),字迹似同(比较2号皆有的“愿”“虚”“义”“逆”“恶”“夷”字,见表2),可资参证。

潘重规《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题记》曾指出台图68-3后所接抄经文字体与前所抄较为相近,但并未明确为何种经,据内容可拟题作“大方广佛华严经(唐译八十卷本)卷第三”,另编号为台图68-4。BD1184内有品题“妙法莲华经从地踊出品第十五”,卷末有尾题“妙法莲华经卷五”,《国图》据此分卷情形将其定为八卷本,拟题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五”。台图68-3既可与之缀合为一,亦可如此定名。

四 S.9010+BD11896+S.4082

(一)S.9010,见IDP彩版。残片。如图4右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存8行,行约2—13字。首3行上下残,尾行仅存1字残画。隶楷,有乌丝栏。原卷无题。

(二)BD11896(L2025),见《国图》110/138B。如图4中部所示,首尾均残。2纸,存18行,每行存1—20字。隶楷,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此号为6世纪南北朝写本。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五”。

(三)S.4082,见《宝藏》33/546A—554A。首残尾全。存364行,行约17字(偈颂行20字)。首部如图4左部所示,首行仅存3字左侧残画。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七”。隶楷,有乌丝栏。

按:上揭3号内容先后相承,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4所示,S.9010与BD11896左右相接,衔接处原本分属2号的残画复合成“两”“神通”“所”“见”等字。BD11896与S.4082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为“千万那”“百”“说法”“皆从”“土”“此”诸字,其中“千”“说”“皆”“土”四字得成完字。且3号行款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均为隶楷、有乌丝栏),书风相似(字体细窄、字间距较为疏阔),字迹似同(比较3号皆有的“是”“佛”“所”“从”“缘”字),可资参证。3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住)(世)尊前”, 讫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40B19—46B13。

S.4082卷内有品题“妙法莲华经如来寿命品第十五”“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六”及尾题“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宝藏》及《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6]均据尾题将其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第七”?譹?訛。据此号分卷情形可定其为鸠摩罗什所译十卷本。同时比勘《大正藏》本经文,可知品题次第与其并不一致,《大正藏》本作“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分别功德品第十七”,该卷当未曾被后人增补修订过,应为鸠摩罗什古本。BD11896原卷无题,《国图》拟题为“妙法莲华经卷五”。今3号缀合为一,则BD11896可据之改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古本、十卷本)卷第七”,S.9010、S.4082亦可如此定名。

五 Дх.2058+BD14210

(一)Дх.2058,见《俄藏》9/20A。残片。如图5右部所示,首全尾残。存6行,行约1—17字。尾行仅存“受”字右侧残画,倒数第2—3行上残。首题“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楷书,有乌丝栏。《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5]138将该号定为7—8世纪写本。endprint

(二)BD14210(新410),见《国图》123/429A—434A。首残尾缺。8纸,存220行,行约17字(偈颂行20字)。首部如图5左部所示,首3行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世纪唐写本。

按:上揭2号内容先后相承,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5所示,Дх.2058与BD14210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大”“众”“勒”“受”诸字拼合无间,得成完字。且2号行款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笔划较细、字体舒展),字迹似同(比较2号皆有的“菩薩”“众”“等”“当”“解”字),可资参证。2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首题“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讫“则为起立僧坊”。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42A29—45C6。

BD14210内有品题“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国图》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五”。Дх.2058内有首题“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首题下有小字“六”,《俄藏》拟题为“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据敦煌写经通行格式,小字“六”字当为卷数标识,《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指出该号卷号(六)与《大正藏》本不相符,为另一种分卷法,但并未明确指出为何种分卷。今据此分卷情形,可判定该残片应属八卷本。BD14210可据之改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六”,Дх.2058亦可更为明确地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六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六 BD10727+BD11457+BD729+BD804

(一)BD10727(L856),见《国图》108/115A。如图6-(1)右部所示,通卷下残。1纸,存8行,行约1—10字。首2行及尾行上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五”。

(二)BD11457(L1586),见《国图》109/214A。小残片。如图6-(1)中部所示,首尾均残。1纸,存9行,行约8—17字。首尾行均仅存若干字残笔,第2—4行上残,倒数第2行上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并称《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五亦有相同经文。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五”。

(三)BD729(月29,北5596),见《国图》10/

261A—270B。首尾均残。16纸,存417行,行约17字(偈颂行20字)。首部如图6-(1)左部所示,首行仅存少数残画,尾部如图6-(2)右部所示,尾行上残。楷书,有乌丝栏。

(四)BD804(盈4,北5776),见《国图》11/

255A—256A。首尾均残。3纸,存54行,行约17字(偈颂行20字)。首部如图6-(2)左部所示,首行下残,尾2行上残2字。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世纪唐写本。

按:上揭4号内容先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6-(1)所示,BD10727与BD11457上下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为“明”“种欲”“故欲令”“诸”“根”等字,其中“故”字仍有残缺。BD11457与BD729左右衔接,衔接处原本分属2号的“上数然”“便教化众”“当取”诸字得成完字。如图6-(2)所示,BD729与BD804左右衔接,后者首行“佛”字横折钩画末梢撕裂在前者末行,前者末行“常乐”“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诸字左侧笔划撕裂在后者首行,二者拼合,若合符节,其中“是人所”3字仍略有残缺。又该2号衔接处上下两端卷面印记对接拼合无间,可资比勘。且4号行款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字体楷正、笔墨匀厚),字迹似同(比较4号皆有的“说”“以”“种”“如”字),可资参证。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42C10-50B22。

BD10727原卷无题,《国图》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五”。BD11457原卷无题,《国图》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五”,叙录并备注称《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五亦有相同经文。该号今与BD729、BD804缀合,可确证为《妙法莲华经》残片。BD729卷内有品题“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比勘《大正藏》七卷本经文,该号“分别功德品”后无分卷,当为该经八卷本,《国图》已据此分卷情形将该号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六”。BD804有尾题“□□(妙法)莲华经卷六”,截止于“法师功德品”,《国图》亦据此分卷情形将该号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六”。今4号缀合为一,则BD10727、BD11457均可据之改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六”。

《国图》叙录称BD10727、BD11457、BD729为归义军时期写本,BD804为唐写本,今既4号可缀合为一,则此判断显然不妥,宜再斟酌。

七 BD7498+BD11011+BD8695+

BD3487+BD10279+Дх.10547+10548-2+BD8023+BD8723+Дх.10547+10548-1+BD7865…BD8704+BD10207+BD3267+羽364+BD10268

(一)BD7498(官98,北6174),见《国图》97/

187A—B。首尾均残。通卷下残。2纸,存33行,行约7—19字。首行上残。尾部如图7-(1)右部所示,尾2行上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五”。

(二)BD11011(L1140),见《国图》108/284A。残片。如图7-(1)右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1纸,存9行,行约6—19字。尾行仅存少数残画,倒数第2行上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endprint

(三)BD8695(让16),见《国图》104/11B。残片。如图7-(1)左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2纸,存12行,行约4—19字。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

(四)BD3487(露87,北6162),见《国图》48/

233B-234A。首尾均残。通卷下残。1纸,存26行,行约17字。首部如图7-(1)左部所示,尾部如图7-(2)右部所示,首尾行均仅存少数残画,倒数第2—5行上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通卷下边有火烧残损。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六”。

(五)BD10279(L408),见《国图》107/220A。如图7-(2)右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1纸,存7行,行约1—12字。尾行存1字残泐。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世纪唐写本。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六”。

(六)Дх.10547+10548-2,见《俄藏》14/322A。《俄藏》整理者将不能直接缀合的Дх.10547、

Дх.10548置放一处,由于无法准确辨识残片编号,今以Дх.10547+10548(1—2)形式标示从右而左的2号残片。此处指的是第2号残片。如图7-(2)中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存13行,行约7-16字。首行仅存3字左侧残画。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七)BD8023(字23,北6180),见《国图》100/

145A—B。首部如圖7-(2)左部所示,尾部如图7-(3)右部所示,首尾均残。2纸,存30行,行约1—19字。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通卷下边有火烧残缺。

(八)BD8723(让44),见《国图》104/32A。如图7-(3)中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2纸,存12行,行约5—19字。首尾行均仅存少数残画。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六”。

(九)Дх.10547+10548-1,见《俄藏》14/321A-322B。尾部如图7-(4)右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存27行,行约3—19字。首部如图7-(3)左部所示,首行仅存若干字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原卷无题,《俄藏》未定名。

(十)BD7865(制65,北6176),见《国图》99/

150B—151A。首尾均残。通卷下残。2纸,存30行,行约6—18字。首部如图7-(4)左部所示,首行仅存1字残泐。尾部如图7-(5)右部所示,尾行存4字右侧残画,倒数2—3行上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通卷下边有火烧残缺。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六”。

(十一)BD8704(让25),见《国图》104/18A。如图7-(5)中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2纸,存12行,行约5—19字。尾行仅存少数残画,倒数2—3行上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六”。

(十二)BD10207(L336),见《国图》107/182B。小残片。如图7-(5)左下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上下残。1纸,存6行,行约4—8字。尾行仅存4字残笔。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六”。

(十三)BD3267(致67,北6159),见《国图》44/

335B。首尾均残。通卷下残。1纸,存22行,行约2—19字。首部如图7-(5)左部所示,首行仅存1字残笔。尾部如图7-(6)右部所示,尾2行上下残。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通卷下边有火灼残缺。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六”。

(十四)羽364,见《秘笈》5/104。尾部如图7-(7)右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下残。2纸,存29行,行约4—19字。首部如图7-(6)左部所示,首行仅存少数残画。楷书,有乌丝栏。《秘笈》叙录称卷面下边有火烧残缺。原卷无题,《秘笈》题作“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

(十五)BD10268(L397),见《国图》107/214B。小残片。如图7-(7)左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上下残。1纸,存4行,行约4—7字。尾行仅存1字残画。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下边有火烧残缺。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六”。

按:上揭15号内容先后相承,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7-(1)所示,BD7498与BD11011左右衔接,原本分属2号的残画可复合成“远离”“问”3字。BD11011与BD8695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画复合成“经随”“诃萨白佛言世”等字。BD8695与BD3487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自上而下复合为“如”“展转至第五十阿”诸字。

如图7-(2)所示,BD3487与BD10279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为“分”“能知”“无量”“其”“福”诸字。BD10279与Дх.10547+10548-2左右衔接,后者第2行“德”字略有笔画撕裂在前者末行,2号缀合,拼合完整,2号上端接合凹凸处密合无间。Дх.10547+10548-2与BD8023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画得以拼合成完整的“不■■”“不曲戾”“面”诸字。

如图7-(3)所示,BD8023与BD8723左右衔接,前者末行“人”“当”“眼功德千”六字皆有笔画撕裂在后者首行,2号拼合,6字得成完字,接合凹凸处密合无间。BD8723与Дх.10547+10548-1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从自上而下、从右而左复合为“千”“外弥楼”“须弥”“并诸余”诸字,其中“须”“诸余”3字仍有残缺。endprint

如图7-(4)所示,Дх.10547+10548-1与BD7865左右衔接,原本分属2号的“于”字得以复合为一。

如图7-(5)所示,BD7865与BD8704不可直接缀合,比勘完整的经本,前者末行末字“■(闻)”与后者首行首字“诸”之间缺186字,与长行行17字、偈颂行行20字行款相合,中间正好缺10行。又2号字迹似同(比较2号皆有的“闻”“戏”“所”“能”“悉”“就”“诸”字,见表3),可资比勘。BD8704与BD3267左右相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为“以”“众”“缨络”“能”5字,其中“缨”字仍有残损。BD8704与BD10207左右衔接,前者“树”“闻香悉能”5字左侧笔画撕裂在后者首行,后者首行“多”字右侧略有残泐存留前者末行,2号拼合,诸字复合为一,其中“香”字略有残损。BD10207与BD3267上下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为“殊”“别”“在”“往”“时”“香悉能”诸字,其中前4字仍有残缺。

如图7-(6)所示,BD3267与羽364左右相接,前者倒数第2行顶端“大众中”3字左侧残泐存留在后者首行,后者次行底端“天子”2字右侧笔画撕裂在前者末行。2号拼合,诸字得以完整,接合凹凸处密合无间。

如图7-(7)所示,羽364倒数第2行与BD10268首行左右相接,衔接处的“山大铁围”4字得成完璧。

又据《国图》叙录所云,BD3487、BD8023、BD7865、BD3267、BD10268卷面下边皆有火灼残损,《秘笈》叙录亦称羽364卷面下边有火烧残缺,细观该缀合组其余写卷图录皆有类似火烧印记,可资比勘。且15号行款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字体方正、横细竖粗),可资参证。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45C13-49C27。

BD7498、 BD11011、 BD8695、 BD3487、 BD8023、

BD7865、BD3267、BD10268,《国图》叙录皆定为7—8世纪唐写本,叙录又判定BD10279为8世纪唐写本,BD8723、BD8704为8—9世纪吐蕃统治时期写本,BD10207为9—10世纪归义军时期写本。今15号缀合为一,则此判定显然不妥,宜再斟酌。

BD7498原卷无题,《国图》拟题为“妙法莲华经卷五”。BD11011与BD8695拼合成完整的品题“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比勘现行《大正藏》7卷本经文,与之分卷不同,《国图》已据此分卷情形,将BD11011定为8卷本,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六”。BD7498与BD11011中间并无分卷,则BD7498拟题显然不妥,当据之改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六”。今15号缀合为一,其余《国图》众号亦均可更准确地如此定名,Дх.10547+10548-1、Дх.10547+10548-2、羽364亦然。

八 BD10091+BD8447

(一)BD10091(L220),见《国图》107/121B。残片。如图8右部所示,首尾均残。2纸,存13行,行约2-17字。首尾行均仅存1字残画。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七”。

(二)BD8447(裳47;北6251),见《国图》102/

382B-384A。首残尾全。3纸,存72行,行约17字(偈颂行20字)。首部如图8左部所示,首6行上残。尾题“观世音经”。楷书,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7—8世纪唐写本,有行间校加字,有刮改及校改,所用纸为经黄打纸,背面有古代裱补。

按:上揭2号内容先后相承,断痕吻合,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8所示,BD10091与BD8447上下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为“以”“法”“身而”“现”“帝”“者”诸字,其中“以”字尚有缺损。又2号上端波浪形卷面印记对接,可拼合成形,可资比勘。且2号行款相同(天头地脚等高、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行约17字、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横、撇画较细,字体清秀,字间距疏阔),字迹似同(比较2号皆有的“界”“众”“观”“萨”“无”字),可资参证。

BD10091原卷无题,《国图》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七”。BD8447卷末有尾题“观世音经”,故而BD10091当据之改定名为“观世音经”。

《国图》叙录称BD8447所用纸为经黄打纸,如若其判定无误,今2号缀合为一,则BD10091亦可作如是观,可作补充说明。

九 BD15948+BD7551+S.8990

(一)BD15948(简71483),见《国图》145/53A。残片。如图9-(1)右部所示,首尾均残。1纸,存18行,每行存上部5—14字。首尾行均仅存少数残画。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6世纪南北朝写本,隶书。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七”。

(二)BD7551(人51;北5959),见《国图》97/

309A—310A。首尾均残。4纸,存63行,行约17字。首部如图9-(1)左部所示,首行上下残,尾部如图9-(2)左部所示,尾13行下残,尾行仅存2字残画。有乌丝栏。《国图》叙录称该号为5-6世纪南北朝写本,楷书。

(三)S.8990,见IDP彩版。残片。如图9-(2)左下部所示,首尾均残。通卷上残。尾行上下残。存6行,行约1—6字。原卷无题。

按:上揭3号内容先后相承,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9-(1)所示,BD15948与BD7551左右衔接,前者末行“以”字左侧笔画撕裂在后者首行,后者首行上端“宰官身”3字右侧笔画撕裂在前者末行,2号拼合,则4字可成完璧。又2卷上端卷面印记形态近似,均呈羊角形,衔接处卷面印记紧相連属。如图9-(2)所示,BD7551与S.8990上下左右衔接,衔接处分属2号的残字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成“冶”(2次)“多”“三”“河”“王”“故”“尊”,其中2号拼合而成的第1个“冶”字仍略有残损。且3号行款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皆有乌丝栏),书风相似(字形较小、字间距疏朗),字迹似同(比较3号皆有的“菩萨”“说”“为”“佛”字),可资参证。3号缀合后,所存可辨识的内容起“□□(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讫“佛前(而)□□□(说咒曰)”。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57A21—58C13。endprint

BD7551卷内“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没有偈颂,“陀罗尼品”品次题作“第廿五”,而《大正藏》本作“第二十六”,《国图》据此判定其为鸠摩罗什古本,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古本)卷七”。BD15948原卷无题,《国图》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七”,今既3号缀合为一,则该号可据之更为准确地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古本)卷七”?譹?訛,S.8990亦然。

《国图》叙录称BD15948抄写字体为隶书,BD7551为楷书,今3号缀合为一,则当统一判定,从缀合后写本来看,可定为隶楷。

十 BD9192+中村20

(一)BD9192(唐13),见《国图》105/140B。残片。如图10右部所示,首尾均残。1纸,存12行,行约2—17字。首行仅存“说”字残笔,第2—4行及尾3行下残。楷书。《国图》叙录称该号为5—6世纪南北朝写本,卷面有污迹。原卷无题,《国图》题作“妙法莲华经卷七”。

(二)中村20,见《中村》上/114—115。首残尾全。存28行,行约17字。首部如图10左部所示,首行仅存“法应”2字左侧残泐,第2—3行上残。楷书。据尾部题记所云“辄兴微愿,写《观世音经》四十卷,施诸寺读诵”,可知该号当为“观世音经”单行本。

按:上揭2号内容前后相承,断痕吻合无间,当可缀合。缀合后如图10所示,BD9192与中村20左右衔接,衔接处原本分属2号的残画从右而左、自上而下复合为“法应”“阿修罗”5字。BD9192末行卷面略有卷曲,如若平整,2号接合凹凸处当密合无间。且2号行款相同(行间距相等、字间距及字体大小相近、行约17字),书风相似(字体扁平、字形偏右上倾斜、字间距较为疏阔),字迹似同(比较2号皆有的“得”“为说法应”字),可资参证。2号缀合后,所存内容起“□□□□□□□□□(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讫“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相应文字参见《大正藏》T9/57B3—58B7。

BD9192原卷无题,《国图》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七”。中村20为“观世音经”单行本残卷,今2号缀合为一,则BD9192可据之改定名为“观世音经”。

上文我们通过将其中39号《妙法莲华经》残卷或残片缀合为10组,不难看出当这些残片缀接为一时,借助于缀合卷提供的相对完整的信息,可对其内容作出更为准确的判定,譬如定名方面。

敦煌文献中残卷众多,前贤已然对众多写本拟定适当名称,但也往往因所见文字的局部信息而误拟。经对敦煌文献中《妙法莲华经》残卷进行全面普查缀合时发现,前贤所拟定的《妙法莲华经》经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于以下三点:

1. 《妙法莲华经》在敦煌文献中主要有3种卷次分类,即7卷本、8卷本和10卷本。每种卷本卷次所含品目并不完全一致,整理者因残卷文字信息有限,往往只能以现行《大正藏》所收7卷本为准,导致无法准确识别残卷所属卷本卷次。通过缀合,我们可以订正现已出版的敦煌文献图录中的一些错误定名。比如Дх.2058+BD14210缀合组,《国图》比照现行《大正藏》7卷本经文,将BD14210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五”,而据Дх.2058首题可知其为8卷本卷6,故而可据该号分卷情形将BD14210正名为“妙法莲华经(八卷本)卷六”。再如S.9010+BD11896+S.4082缀合组,

BD11896原卷无题,《国图》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卷五”,S.4082可据其分卷情形及品题次第定名为“妙法莲华经(古本、十卷本)卷七”,3号一经缀合,BD11896即可作出同样的定名,S.9010亦然。既修正了原有的错误拟题,同时也明确了佛经残卷或残片所属年代、版本。

2. 《妙法莲华经》与《添品妙法莲华经》属于同本异译,后者在前者基础上进行校定,结构上有所变动,文字内容差异不大,在整理敦煌文献时往往难以甄别,误拟情形时或有之。通过缀合,可以准确辨别所整理的残卷或残片的所属经文,从而解决因二者差别细微而难以辨识的难题。比如

S.3628-2+Дх.2783+Дх.4322缀合组,Дх.2783,《俄藏》判定为“添品妙法莲华经”,S.3628-2因有品题,可据其品题次第确认无误为“妙法莲华经”,3号一经缀合,Дх.2783亦可判定属“妙法莲华经”。再如BD10727 + BD11457 + BD729 +BD804缀合组,整理者出于审慎的态度,在叙录中备注称BD11457的经文内容同见于《添品妙法莲华经》,今4号缀合为一,则该号为《妙法莲华经》残片当确凿无疑。

3. 《观世音经》为《妙法莲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别出之单行本,整理者往往因文字相同而误“观世音经”为“妙法莲华经”。比如BD9192+中村20缀合组,中村20为“观世音经”残卷,2号缀合为一,则BD9192无疑同属“观世音经”。

正如张涌泉先生所指出“很多古书的分卷在写本时代往往还不固定,如果按照后世刻本生搬硬套,难免犯以今律古的错误”[1]57,我们在考察写经时,不但需要特别注意写卷内容的信息,诸如首尾题、品题、内容是否分卷等,还应留意所考察的残卷是否可与其他经卷缀合,作出的定名或可更为接近事实。这种通过残卷缀接来解决文献定名问题的例子,敦煌文献的其他佛经残卷或残片中也有出现。可见这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迈出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涌泉.敦煌写本文献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568.

[2]释僧佑.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306.

[3]智升.开元释教录[G]//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5册.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

[4]方广锠.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C]//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二).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504-526.

[5]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77.

[6]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4.

[7]潘重规.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题记[J].敦煌学.1975(2):1-55.endprint

猜你喜欢
缀合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蒙书叙录与缀合
21世纪以来的甲骨缀合
大工程观与缀合视野下《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黄组卜旬甲骨新缀六则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概述
敦煌本《大方等大集经》残卷缀合研究
敦煌佛经残卷缀合释例
敦煌疑伪经三种残卷缀合研究
读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