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韦冲霄
摘 要: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关系以及加强与之的合作,是“一带一路”顶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中东欧十六国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了解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中国全球战略格局角度来观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与合作的地位、作用,是“16+1”合作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在全面、正確评估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分别有针对性地同中东欧十六国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合作,积小、积少成多,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关系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学术研究应为中国发展中东欧十六国的关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而不是顺势唱高调论证,更不能误导。
关键词:中东欧;“一带一路”;“16+1”;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D82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11-0014-10
被称作中国国家级顶层战略的“一带一路”沿线所及的国家和地区有65个,其中,东亚11个,西亚18个,南亚8个,中亚5个,独联体7个,中东欧16个。显而易见,中东欧国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带一路”正式提出的前一年,中国与这16个国家的合作机制(即“16+1”)开始形成,其标志就是2012年4月在华沙举行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各方面关系急剧升温,同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越是“热点”,越需要“冷思考”。2015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里加第六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平等协商、互相尊重,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携手同行,联动发展、共创共享四项原则。对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顺畅发展、合作卓有成效来说,这些原则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保障。但是,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关系”、“合作”都是双方构建的,一方是中国,另一方却是一个国家群体。所以,中东欧十六国有哪些差异性?它们与中国的差异性在哪儿?互补性有多大?认清这些问题对于有效地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与“合作”,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一
中东欧十六国涵盖三个地理区域,即中欧(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东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马其顿和黑山)、波罗的海(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如今,把它们称为中东欧国家已成定论。但实际上,中东欧国家的内涵却是多重的。第一,它指的是地理位置上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包括欧洲中部的德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欧洲东部的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俄罗斯。这种意义上的中东欧,几乎从来没有人这样使用。第二,它指的是由原来地缘政治上的东欧演变而来的中东欧国家。地缘政治上东欧存在于冷战期间,指欧洲二战分裂后与苏联以及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八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前四个地处中欧东部,后四个地处东南欧。冷战结束之后,民主德国消失,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两个国家,南斯拉夫分裂成六个国家,再加上国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的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一共十三个1,被称为中东欧国家。尽管地理方位的描述并不准确,但是,这种说法是特定的地区研究概念,被中外学术界广泛采用。第三,中国外交部提出的中东欧十六国,即除了这十三个国家之外,再加上波罗的海三国。但是,这个概念仅仅是应用于”16+1”合作机制上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上,而不用在第二种意义上的中东欧研究当中。
地区研究意义上的十三个中东欧国家,是从原地缘政治上的东欧演变而来。”16+1”合作机制意义上的十六个中东欧国家,又加上了从苏联分离而来的波罗的海三国。苏联解体后演变成十五个国家,为什么只将波罗的海三国与地缘政治上东欧演变而来的十三国合在一起呢?中国外交部这样提出来肯定不是从学术角度,所以,无法也没有必要从学术角度去考证。但是,如果从历史角度去考察,这十六个国家确实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曾是欧洲国家,而现在又都程度不同地回归欧洲。
说它们都曾是欧洲国家,指的是社会发展模式上是西欧式的多党制、市场经济并与西欧大国结盟,而非苏联式的一党制、计划经济并与苏联结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中,民主德国是法西斯德国的一部分,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站在法西斯一边,属于轴心国。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亲法国和英国。但是,这些国家都没能逃过被法西斯国家瓜分、占领的命运。其中,波兰还是被德国和苏联瓜分的。无论哪一类国家都没有与苏联结盟。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上有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有的是君主国,德国还是法西斯国家。在经济体制上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但发展程度上差别很大,有的是发达的工业国,有的是工业-农业国,有的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工业国甚至是农业国。无论是哪一类国家,都没有实行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波罗的海三国的情况稍复杂一些,长期受制于西方,但最终被强行并入苏联。早在1918年,波罗的海三国都曾宣布独立并且建立了西方式共和国,后一度被波兰或苏俄占领,但在1920年又都独立并存在了近二十年。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根据与德国的秘密条约占领,苏德战争爆发后又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军进入后被强行并入苏联。此外,还有一点也不应忽视,那就是波罗的海三国的主要宗教信仰与西欧、中欧国家基本相同,而后苏联空间欧洲部分的其他国家基本上是东正教国家。
不难看出,中东欧十六国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原本都是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前十三个国家被硬切割下来而成为苏联势力范围的“东欧”,而后三个不仅被中断欧洲的发展进程而且成为苏联的组成部分。因此,当苏联不复存在之后,原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在社会发展模式上都抛弃了苏联模式或苏联而重新“回归欧洲”。从这个角度说,将这十三个国家当做一个整体作为中国的合作伙伴,建立起”16+1”合作机制似乎也有其内在逻辑。endprint
二
虽然如此,从亲密关系、有效合作的角度说,中国应当关注中东欧十六国的差异性。中东欧十六国不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稳定共同体,多样性、差异性非常大,历史的负担重,受国际社会的影响复杂。所以,这些差别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十六国作为一个地区的内聚性,中国同它们合作的领域、程度、规模甚至结果也都与这些差别有着直接的关联。以下按2015年的数据列出的只是物理意义上比较典型的几方面差别。
第一,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上的差别大(见表1)。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大(见表2)。
第三,宗教文化上的差别大(见表3)。
第四,回归欧洲的程度差别大(见表4)。
除了这些比较大的差别之外,作为一个人为构建出的新区域,中东欧十六国的同质性比较弱,再加上国内和国际、历史与现实、宗教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以,具有多重的复杂性。第一,波罗的海三国与中东欧另外十三个国家在历史上不属于同一区域,相互联结程度比较低。第二,许多国家的内部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对国家的统一建构和社会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马其顿的马其顿族和阿尔巴尼亚族,波黑的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它们在统一国家的认同上,在新国家的体制构建以及内外政策上,自己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分歧和矛盾,而这些分歧和矛盾也会波及到对外关系上。第二,由于历史或政治上的原因,一些相邻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影响着地区的合作与稳定。比如,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在现代历史上和南联邦解体时武装冲突的后续影响,阿尔巴尼亚与塞尔维亚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矛盾,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匈牙利与罗马尼亚在跨界民族问题上的分歧等。第三,这些国家与大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同西欧、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并不等量齐观,亲疏远近各有侧重。此外,它们同中国的关系也有比较大不同。中东欧的这些复杂关系是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国内政治、地区政治、国际政治和国际影响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的时间长,短时期内难以消除。这些“老病”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为“回归欧洲”的大势所遮掩,但对十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内聚性、对外关系的一致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合作要顺利地前行,不仅要认清这些差异性和复杂性,而且必须超越它们。否则,稍有不慎,“16+1合作”就会受阻。
三
然而,认清中东欧十六国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关系”与“合作”涉及的都是双方或多方的,相关双方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能否顺利发展,“16+1合作”能否有效进行,毫无疑问是不能忽视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的。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差别之处不仅多,而且程度大。
第一,社会制度和运行体制不同。中国是亚洲的大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十六国都是欧洲的中小国家,实行多党的议会民主制。一般而论,中国内政外交上的政策都由共产党制定和调整,有很强的延续性,中东欧国家内政外交上的政策则受政党政治的影响而有较强的易变性。不仅如此,十六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运行机制也不一致,这更加大了中国同十六国发展合作关系的难度。
第二,领土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相差巨大。中国的领土面积为963.4万平方千米,是十六国领土面积(1342812.9平方千米)的 7.2倍。中国的人口13.7亿,是十六国人口(1.2亿)的11.4倍。领土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肯定不是决定是否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提,但绝对是影响合作规模和程度的重要因素,比如,它们至少是市场容量和买卖能力的基本指标。在领土面积上,中东欧十六国中超过十万平方千米的只有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分别为312679、238292、111001.9平方千米),超过五万平方千米的有匈牙利、塞尔维亚、捷克、立陶宛、拉脱维亚、克罗地亚、波黑(分别为93030、88300、78866、65300、64589、56594、51200平方千米),超过二万平方千米的有斯洛伐克、爱沙尼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斯洛文尼亚(分别为49037、45339、28700、25713、20273平方千米),二万平方千米之下的是黑山(13800平方千米)。在人口数量上,中东欧十六国中超过千万的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分别为3798.6、1981.5和1054.6万。超过500万的有匈牙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斯洛伐克,分别为984.3、717.8、709.5和542.4万。超过200万的有克罗地亚、波黑、立陶宛、阿尔巴尼亚、马其顿、斯洛文尼亚,分别为420.3、381.0、290.5、288.9、207.8和206.4万。200万之下的有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黑山,分别是197.8、131.5和62、2万。
第三,经济总量相差巨大。中国2015年的GDP总量是11.1万亿美元,是中东欧十六国总和(1.4万亿美元)的7.9倍。如果具体到每一个中东欧国家,这种经济实力相比就更悬殊了。同样,经济实力上的差别也不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提条件,但绝对是影响合作规模和程度的重要因素。在GDP总量方面,中东欧十六国中上千亿美元的有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分别是4770.7、1851.6、1779.5、1217.1亿美元。超过500亿美元的有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分别是872.6、502.0亿美元。超过200亿的有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立陶宛、塞尔维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分别是487.3、427.8、414.0、371.6、270.0、224.6亿美元。超过100亿美元的有波黑、阿爾巴尼亚、马其顿,分别是161.9、114.0、100.9亿美元。100亿美元以下的只有黑山,为39.9亿美元。不过,在人均GDP方面,中国是6497.7美元,只强于塞尔维亚(5663.4美元)、马其顿(5093.8美元)、波黑(4801.9美元)和阿尔巴尼亚(4543.1美元),落后于斯洛文尼亚(23781.3美元)、捷克(21224.6美元)、斯洛伐克(18644.0美元)、爱沙尼亚(17603.5美元)、立陶宛(15346.8美元)、波兰(14655.2美元)、匈牙利(14519.1美元)、拉脱维亚(14327.9)、克罗地亚(13875.7美元)、罗马尼亚(9538.9美元)、保加利亚(7612.0美元)、黑山(7262.7美元)。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经济实力悬殊,中东欧十六国之间经济实力悬殊,这些悬殊是决定中国同这十六个国家经贸合作程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endprint
由于有如此多、如此大的差别,再加上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互补性也比较弱。
第一,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互不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头四位是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而没有一个中东欧国家。在十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除了在阿尔巴尼亚排第三之外,在其他十五国中的排位都在四名之外,而且所占份额也不大。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德国、意大利、法国等(见表5)。
第二,中国和中东欧十六国互不为主要出口对象国。中国商品出口的前十位国家和进口商品的前十位国家中没有一个是中东欧十六国。如果做一个横向比较的话,中国向西欧国家出口商品的数量远远高于向中东欧十六国出口的数量。反过来,中国从西欧国家进口商品的数量也远远高于从中东欧十六国进口的数量(见表6、7、8)。
第三,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在文化教育交流上面的互补性也比较低。以2014年中国学生的留学对象国为例,居前五位的为美国(260914人)、澳大利亚(90245人)、日本(85226人)、英国(86204人)、加拿大(42011人)(2013年的数据为韩国(38109人)、法国(25388人)、德国(21886人))。但是,同期留学中东欧十六国的中国学生总共才1615人。其中,波兰(608人)、匈牙利(490人)、捷克(240人)、罗马尼亚(96人)、爱沙尼亚(65人)、保加利亚(41人)、斯洛伐克(24人)、斯洛文尼亚(16人),去其余国家留学的平均人数不足5人1。这只是总数,还没有进一步考察是读博士(硕士)学位还是仅仅学习语言。反向的数据,笔者没有统计,但可以断定的是中东欧十六国学生留学的对象国主要为西欧和美国,到中国来留学的数量极小。
当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巨大的差异性和由此而产生的较弱的互补性都是“先天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改变。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关系的这种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也是中国同中东欧十六国发展“关系”和进行“合作”的基本前提,也是评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与“合作”重要性的基本依据之一。
四
多样性、复杂性是中东欧地区的突出特征,中国与这些国家在各方面的差异性巨大。“16+1”合作机制就是建立在这种多样、复杂和差异基础之上的,范围所及多种领域和多个层次。良好并且定位很高的政治关系,是落实“16+1”合作机制的基本前提和可靠保证。它可以通过首脑人互访、领导人峰会以及各种会议、论坛来进行整体性的构建、升级,相对来说成本也比较低,构建起来难度也不大。不仅如此,构建这种政治关系时,前述中东欧十六国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中国与它们比较弱的互补性的影响不大甚至可以说不受什么影响,如果有什么障碍也都能够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化解。但是,历史经验证明,政治关系往往又是脆弱的和易变的,受其他多重因素的影响。中东欧十六国都是政党政治,党派和首脑频繁更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内政外交方面具体政策的延续。与此相联系,中东欧十六国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内政治、地区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干扰。政治关系需要坚实而牢固的经贸关系来支撑。如果说“16+1”合作机制为一座桥梁的话,那么,它必须是结实的和耐久的,而不是一座临时的便桥,需要有基石和钢梁。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基石和钢梁就是经贸关系。中国发展同中东欧十六国的友好关系,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必须要考虑到和超越十六国多元的利益诉求和易变的内外政策。
比如,在具体的经贸合作上,中国不太可能将十六国作为一个整体,而是要面对一个个的具体国家。因此,必须了解中东欧十六国的上述差异性和复杂性,以及与中国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根据它们来确定与每个国家具体合作的领域、总量和档次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性”的合作。所谓“精准性”,主要是指中国同中东欧十六国在各方面的合作要找好契合点,真正是互需互补,规模和档次适度。做到这些的基本前提是对中东欧十六国的多样性以及中国与它们的差异性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而不是脱离这些进行政治论证或学术论证。虽然差异性大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互补性弱,但决不意味着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没有合作的空间。事实正相反,近些年來,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但应看到,这些有成效的合作都是非常具体的,是同某一国家在某一方面的合作,数量和规模相对来说也都有限。由于中东欧十六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中国同它们的巨大差异性和较弱的互补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必然是多样性的,多层性的。另外,考虑到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格局和重点,考虑到中东欧各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格局和重点,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的价值和意义也应恰当地评估,既不可小觑但也不能高估。在恰当、全面评估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分别有针对性地同中东欧十六国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合作,积小、积少成多,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关系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中东欧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与它们合作是否扎实和有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但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东欧十六国是一个差异性大、内涵复杂的区域。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是单一的和可持续的,而中东欧十六国是多样的和易变的。中国经贸合作的主要对象是西欧、美国、日韩、俄罗斯等,而中东欧十六国的主要对象是西欧。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友好关系和进行有效的合作,不能无视这些特点,而要认清它们,顺势利用它们。不仅如此,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合作要放在中国整个对外关系的格局当中,地位和作用应该恰当,而不易“大干快上”1,一哄而起,更不能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不计成本。从学者角度说,详细地描述和分析这些特点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中国发展同中东欧十六国的关系,为加强合作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而不是顺势唱高调论证,更不能误导。
Study on the "16+1"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Kong Hanbing Wei Chongxiao
Abstract: Developing a stronger collaboration tie between China and the sixteen Eastern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is the priorit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and complementarities is a fundamental step for effective practice of the "16+1" collaboration when overviewing China's foreign affair strategy and the position of China-ECE countries cooperation.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preliminary evaluations, business entities from various fields and districts of China have launched collaboration programs with multiple entities of ECE countries. Programs of all scales have accumulated solid substance support. Academic studies on the subject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solid intellectual support, instead of simply setting a praising tone or even misadvising.
Keywords: Eastern Central Europ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16+1"; Difference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