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扎姆
★教育研究★
影响因素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基于师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太扎姆
自《标准》颁布后,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逐渐增多,其视角各有侧重,但从影响因素角度进行探讨的较少。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从“三因素”角度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影响因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相继出台,使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2014年3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颁布,基本界定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标准,为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指明了方向,使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也更加清晰明确。自《标准》颁布后,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逐渐增多,其视角各有侧重,但从影响因素角度进行探讨的较少。
自《标准》颁布后,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路径的研究迎来更多更广的关注。有从学校、培养机制、辅导员个体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也有从综合性视角进行探讨的。
从学校角度研究的,如张莉提出“科学定义辅导员角色,完善专业化发展制度;加强专业化培养建设,保障辅导员职业发展;完善行业体制,激发行业活力,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1];从政策角度研究的,如李忠军提出“立足职业准入、职业考核、培养和发展及退出等维度”的培养机制[2];从队伍建设角度研究的,如李永山提出“明确培养目标、分层次完善培养方案,改进培养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能力结构”[3];从辅导员个体角度研究的,如李琳提出“在准确定位、提升素质、方法科学三个着力点上不断深化完善”[4]。
也有综合性研究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路径的:郑德前提出“国家培养、个人单位培训、自我提升”的路径[5];焦佳提出“从制度设计、培养培训、专业支撑、学科协同、实践创新等方面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6];王守刚提出五个方面发展路径——“工作评价、能力评价、专业组织、职业角色、职业理想”[7]。
足见,《标准》颁布后,从学校、政策、制度、队伍、个体等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进行探析的逐渐增多,呈现多维度多角度研究的良好态势。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可以从多维度多角度探析,由此可见,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结合胜任力理论、动力驱动理论、环境影响理论,以下归纳出最重要的“三因素”:
(一)主观因素
胜任力理论,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个人素质。胜任力包括五大领域:知识和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和动机。结合高效辅导员工作实际,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因素包括辅导员的性格气质,具备的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可、认识、期望和评价,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对职业知识的学习、积累、更新的意识和能力,对职业心理的自我疏导能力、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期望值等。
(二)客观因素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把人看做是被内部和外部力量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网络所推动的。这一动力驱动理论中,学生、社会、家长、师生关系、职场影响等构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的外部驱动力。包括: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可、需求、肯定和期待,社会、家长对辅导员的认同和支持,学生和辅导员建立的良好互动师生关系场域,辅导员群体影响和朋辈影响等。
(三)制度因素
心理学家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从这一行为环境的影响因素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环境影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应当是制度因素,包括国家、省级、学校、学院为辅导员职业提供的政策和制度支撑,提供的职业能力提升的环境、职业空间上升的通道、职业展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等。
从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三因素”视角出发,开展了一线辅导员和在校学生双方面的师生问卷调查。主观因素侧重辅导员自身内部驱动力和专业能力基础,客观因素侧重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认知和能力评价,制度因素侧重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团队建设。
本次调查于2015年11月-2016年5月进行,共收到全国高校67名一线辅导员、502名在校学生的有效问卷(其中男生218名,占43.43%,女生284名,占56.57%,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占44.42%)。
主观因素内部驱动力培训意愿比较强烈98.51%认为有必要培训主动更新方法,提升技能64.14%经常会,2.99%不会有职业规划意识94.03%认为有必要职业能力提升纳入职业规划77.61%纳入规划期待职业的社会认可度76.64%在意社会认可主动关注职业相关微平台79.1%会关注专业能力基础关注社会热点、焦点100%关注,62.69%非常关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97.09%会关注学生网络动态100%关注,68.66%经常关注能初步干预学生心理问题65.65%能,34.33%有时能有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经验53.73%曾参加有相关工作职业证书52.24%有,11.94%不止一个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83.58%有,49.25%不止一门有科研经历55.22%有论文、课题客观因素(学生)角色认识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很好49.4%,不好6.77%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人生发展的导航者42.43%学生对辅导员帮助的需求重大选择建议35.26%,解决心理或学业等问题28.29%学生社会环境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90.24%认为社会地位高能力认知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80.27%满意对辅导员工作方式、效果的满意度90.24%满意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发展进步的作用43.03%很重要,37.05%较重要辅导员加强思想教育能力的必要性99%有必要对辅导员工作能力的评价能力强70.71%,不行5.18%制度因素培训组织校本培训88.06%有每学期参加培训1-2次58.21%,3-4次23.88%,5-6次7.46%,7-8次10.45%团队建立辅导员论坛、沙龙等58.21%有开通能力提升网络平台28.36%有
(一)辅导员队伍结构特点
1.女性比例高,问卷中女性辅导员占62.69%;
2.学历层次逐渐升高,问卷中硕士及以上58.21%;
3. 工作年限不长,年轻化,问卷中做辅导员工作1-2年的占34.33%,3-5年的占35.82%;
4. 学科专业支撑不匹配,问卷中74.63%的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的。
(二)影响因素视角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方法和路径的问卷调查简析
根据调查,从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三因素”角度来看,主观因素的优势较明显,客观因素的潜在动力较强,制度因素的优势尚有不足。
1.主观因素的优势较为明显
(1)成长提升需求强
通过辅导员问卷统计,82.09%的认为辅导员培训很有必要,92%的在工作中感到需加强职业能力,94%的认为应将辅导员工作发展列入自身职业规划中,其中有52.24%的辅导员该项选择“十分必要”;53.73%的认为工作中态度最重要。由此可见,辅导员自身成长提升的需求强烈,岗位职业能力提升的认知十分明确。
(2)内部驱动力强
问卷中,97%的辅导员在工作中会主动更新方法、提升能力,且选择“经常会”选项的数据达64.18%;77.61%的已将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养纳入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中;79.1%会关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由此可见,辅导员在明确岗位职业能力提升的认知基础上,自身行为实践的内部驱动力较强,达到较好的“知行合一”。
(3)新渠道关注力强
问卷中,所有辅导员都曾关注学生网络思想动态,其中68.66%的该选项选择“经常关注”;97.02%的辅导员会通过网络渠道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分辅导员还开通了相关网络平台。这既与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掌握并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有关,更与辅导员主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主动运用新渠道构建网络思政新平台的意识密不可分。
(4)职业化意识强
问卷中反映出,辅导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能对学生进行初期的心理干预,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其中62.69%会经常关注;53.73%的辅导员参加过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95.52%的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对职业能力提升有帮助;51.97%的具有辅导员职业方面的专业证书,其中11.94%的有两个以上;83.58%的承担过辅导员工作相关专业课程,且49.25%的上过两门及以上课程;55.22%的辅导员参与过相关科研或撰写过相关论文。可见,从职业证书到职业课程,从技能锤炼到技能比赛,从专业实践到专业研究,辅导员主体的职业化意识在不断增强。
2.客观因素的潜在动力较强
(1)学生与辅导员的共识
问卷中反映出学生与辅导员在“辅导员职业的重要性”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两方面达成共识。辅导员对自身岗位的职业自尊性强,71.64%选择“在意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100%的学生认为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有必要,且其中54.38%的认为很有必要;82.27%的学生满意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80%认为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发展和道德进步发挥重要作用,90.24%的学生满意其辅导员当前工作采取的方式,70.71%的认为身边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强或较强;学生身边的社会环境中,近90%的认可辅导员职业,对其社会地位评价高。 可见,学生与辅导员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是有共识的。
(2)学生自身认知的“不对等”
问卷中发现,学生自身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不对等”。一方面,学生对辅导员职业本身的首肯较高、期望值高,但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辅导员信任度不够,了解度不深:学生遇到困难和疑惑,首先找辅导员的仅占18.33%,而同学、室友、家人居前三;仅25.9%的选择“和辅导员接触多”;在“和辅导员的关系”选项中:“关系普通”占43.82%,“关系不错”占37.45%,“关系非常好”占11.95%,“关系疏远”占6.37%;13.55%学生的不了解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这种学生对辅导员职业本身的首肯度较高和对自己身边辅导员的依赖度不高的“不对等”现象,是辅导员和学生双方需要强化调整的重点。
(3)师生相互认知的“不对等”
问卷中发现,辅导员和学生在相互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 “不对等”。学生认为辅导员最重要的角色是对其人生导航,能在抉择面前给以良好建议的人,对辅导员角色“人生导师”的期望值较高,但辅导员群体的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事务性常规管理工作上。学生对“辅导员最重要的角色”选项结果比重最大的是:人生发展的导航者(42.43%);对“最需要辅导员帮助的情况”选项是:重大选择时给出建议(35.26%)、解决心理问题协助解决学业问题(28.29%)。 但另一方面,76.12%的辅导员认为“大部分时间被事务性管理占用”,仅22.39%的辅导员“能将一半及以上时间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有:班会或年级大会、个别谈话、网上交流。在网络交流的态度认知和行为认知上,师生双方的也有“不对等”。辅导员都有关注学生网络思想动态,但36.65%学生认为辅导员不会关注;97%的辅导员会采用网络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28.69%的学生提出辅导员没有采取网络沟通渠道。可见,在辅导员角色定位、职业实践、专业方法等方面,学生和辅导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不对等”。
3.制度因素的优势尚有不足
(1)环境支持不足
通过调查,50.75%的辅导员对“学校在辅导员能力提升方面的投入”不满意;11.94%的学校还没有组织过全校性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 41.79%的学校没有成立辅导员沙龙等团队;71.64%的学校没有开通辅导员职业能力相关的网络平台。投入、培训、团队和平台建设,各地各校都在积极开展,但整体的环境支持尚还不够。
(2)评价模式不齐
教育的评价模式应当是多样的。但辅导员和学生都认为学校辅导员工作评价有“重效果、轻过程”的倾向;辅导员在“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选项中,居首位的是“激励评价不优”(68.66%)。
(3)培训体系不全
当前辅导员队伍年轻化,且学科专业支撑不匹配居多,因此,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尤显重要。但培训机会少,问卷中,每学期培训只有1-2次占58.21%,且多为校内培训。同时,校外的培训机会不多,且培训较为零散,不系统。
就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路径而言,辅导员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关键,学生的潜在因素是动力,国家和学校的制度因素是保障。结合问卷实证分析,提出以下提升路径:
(一)发挥辅导员自身主观因素的积极优势
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强、成长提升需求强、内部驱动力强、新渠道关注力强,可见,辅导员群体的主观因素优势明显,有认知,有实践,有方法,有意识,故需发挥好其优势的积极作用,加强职业愿景培育,科学规划成长路径,进一步实现“愿景”和“路径”的有效对接。
(二)积极挖掘学生客观因素的潜在动力
作为客观重要因素的学生,在部分认识上与辅导员形成较好共识,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自身认知上存在一定范畴的“不对等”,学生和辅导员师生相互认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等”。因此,重点在调整,关键在畅通——调整学生对辅导员职业本身的首肯度较高和对自己身边辅导员的依赖度不高的“不对等”现象,调整师生沟通交流方式方法,实现学生的期望值和辅导员的着力点之间的吻合;畅通师生沟通渠道,优化辅导员工作用力,构建良好的认同关系场域,通过“不对等”到“对等”的调整和畅通,更好地激发、激活客观因素的潜在动力,挖掘、利用客观因素的潜在动力,使之更好地助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三)不断完善制度因素的环境支撑
制度因素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顶层设计,目前,国家层面、政府层面都先后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各高校也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机制、新举措,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面对整个辅导员队伍及各级各类学校特点而言,仍需在优化激励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加大投入力度等方面继续下功夫,不断完善制度因素的环境支撑。
[1]张莉、鲁萍、杜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年第8期,p130
[2]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 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 实践研究,2014年第12期,p97
[3]李永山.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 2015年第9期,p101
[4]李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5年第3期,p124
[5]郑德前.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J].学下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1期,p53
[6]焦佳.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实践研究,2016年第2期,p96
[7]王守刚、王铭.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p63
On the Promoting Path of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ai Zhamu
Since the promulgation of standard, the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its perspective has focused on different aspects, however it hardly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moting path of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factors".
influencing factors;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moting path
G645
A
1674-8824(2017)05-0097-06
太扎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副书记,副教授。(四川成都,邮编:610063)
本文系2015年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JSFZ15-35;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成长的竞赛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fzska01。)
[责任编辑:曾雪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