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怡光 苏焕平 孟志宏
提高校长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景怡光 苏焕平 孟志宏
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意见》《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标志着我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的任务就是把课程改革落实到学校,转化为具体的改革行动,而其关键就在于如何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提高校长课程改革的执行力。
校长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就是在建立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的前提下,校长依据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根据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本领,从而实现国家课程学校化、地方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是新时期校长必备的专业素养和基本能力,是校长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核心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教育机会公平发展为教育质量公平的内在要求。
在建立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主体,校长承担主体责任。这是校长工作职责与职能决定的。“与其说领导,不如讲责任。”但为什么又强调“在建立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的前提下”?这是因为人、财、物等保障不全都是校长的责任,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校长又不能消极等待不作为,而应彻底改变“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的思维定势,解决课程改革的“肠梗阻”现象,承担起自己的主体责任,积极争取、创造条件、敢于作为、勇于担当。
全国及我省有许多这样的案例:过去办学较差的学校抓住课程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弯道超车”,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成为先进学校;而有些先进学校在困难与挑战面前,裹足不前,没有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变成落后学校。这些经验教训我们必须认真汲取。事物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办法同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能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增强“抓改革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紧迫意识,”依靠深化改革破解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把深化改革作为突破困难的动力,就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课程意识,认识存在误区,是影响校长课程执行力的关键问题之一。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没有好课程就没有高质量,没有特色课程就没有特色学校,没有课程发展就没有学校发展。因此,校长要强化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意识,强化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根本途径的意识,强化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根本依据的意识。要改变用“学科思维”代替“课程思维”、用“教师思维”代替“校长思维”的倾向,走出“课程即教材”的认识误区,树立新的课程观,明确与正确处理课程总体设置与学科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明确与正确处理各个学科设置之间的关系,明确与正确处理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用书的关系,才能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大局。要系统集成、统筹兼顾、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整体推进、科学实施,把课程改革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师、落实到教育教学上来,确保课程改革在学校有序推进,落地生根。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下放了权力,扩大了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加大课程选择和安排的灵活性,为学校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这对校长课程改革的执行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必须坚守“底线思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全开好地方课程,开发上好校本课程;坚持“两不”,即在不增加周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德育、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平均周课时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学生发展、课程实施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研究与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研究与探索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等多种多样方式,实施各类课程和各个学科课程。特别是省在地方课程安排时,为学校实施课程过程中留有生成、开发、拓展、延伸的足够空间,以满足学生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因此,校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破解体制机制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勇于创新、稳步推进,把更好的课程奉献给学生。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要靠制度落实,管理要靠机制运行。为此,我省首次把坚持制度创新、建立课程与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作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因此,校长要树立“靠制度去管理,靠机制去运行”的新的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改变课程与教学工作管理随意、无序、失效、零敲碎打的状况,建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课程与教学工作管理运行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动力,产生机制效应,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国家及省提出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及学科目标,遵循课程与教学管理的规律和原则,科学整合、统筹协调、系统优化构成课程与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建章立制、有章可循、按章管理、规范行为,放大制度效能,形成机制动力,保证课程与教学管理科学、有序、协调、高效进行。
要抓住问题促改革,潜下心来,不浮不躁,不跟风,不随波逐流,不当“收发室”和“传声筒”,认认真真地查找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全面科学准确地分析问题的原因,列出问题清单,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扭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关键要素、关键环节,源头治理,细化措施,细分责任,挂账整改。“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攻克,一步一步地推进,一层一层地深化。要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树立“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程”“成长即成果”的教研理念,着力组织教师自我反思、集体协同研究、学生有效参与、专家指导引领,大力开展教师行动研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课程改革一起发展。同时,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一切资源,为学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面对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艰巨繁重任务,要唤起校长的职业自觉,增强专业意识,克服“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倾向,学习改革的新本领,善用改革的新举措,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首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认真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构建校长必备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校长必备的专业素养,真正承担起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导责任,成为学习型的校长。
其次,要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践中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本领,促进自身发展。
再次,要善于认真总结学校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哲学思考和理性概括,将其上升为新的理念,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同时,要及时把课程改革的成果“物化”为规章制度,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课程改革的成果。
“请君莫度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校长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我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上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努力使自己成为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勇于领导改革的行家里手,为我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大连市中山区党校,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省学校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李阳)
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课时安排
年级课时课程门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课时合计省情通识 8 8 8 6 6 6 4 2省情教育区域特色 1 5 9 2 4人与自然 1 4 1 4 1 6 1 6 1 6 1 6专题教育人与社会 1 4 1 4 1 6 1 6 1 6 1 6 2 1 2 1 2 1 3 3 9人与自我 1 4 1 4 1 6 1 6 1 6 1 6学年课时总计 4 2 4 2 4 8 6 1 6 1 6 1 3 0 3 0 3 0 4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