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式三稿本《诗音谱略》述略

2017-11-17 02:11:30胡世文孙张平
关键词:韵部稿本黄氏

胡世文 孙张平

(1.浙江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2;2.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黄式三稿本《诗音谱略》述略

胡世文1孙张平2

(1.浙江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2;2.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宁波天一阁收藏的《诗音谱略》是晚清著名经史大家黄式三的遗稿,历史上杭州丰华堂和萧山朱鼎煦都曾有过收藏。该稿本辑录的内容有些混乱,其前半部分并不是《诗音谱略》的,而是属于黄氏另一稿本《音韵部略》。稿本后半部分把《诗经》韵脚字进行排比归类,研究了《诗经》时代的古韵分部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黄式三;稿本;《诗音谱略》;上古音

一、天一阁与《诗音谱略》

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①之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该藏书楼珍藏了一些颇具价值的近代稿本,如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万斯同稿本《明史稿》等[1],《诗音谱略》②(以下简称《诗音》)亦是其一。据我们考证,天一阁收藏的《诗音》以及《音韵部略》历史上最早被杭州丰华堂收藏,后由喜好收藏稿抄本的朱鼎煦买藏。朱氏藏书抗日时期饱受战争之乱,又遇水灾、劫掠,损毁甚多。文革期间,朱氏所有幸存古籍又被抄没。改革开放初期,朱氏后人遵照朱鼎煦先生的遗愿,将被抄没的文物、古籍悉数捐给天一阁。《诗音》亦在捐献之列,这才得以保存完好[2]。

稿本《诗音》系开本29.1/18.8公分,共一卷。卷面用毛笔黑墨自上而下分两竖行题有“詩音譜畧 定海黃式三箸”字样(见右边“图一”),其中“畧”是“略”的异体字,“箸”是“著”的古字。古代作“撰写”解之“著”常被写作“箸”,如《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后汉书·王充传》:“箸《论衡》八十五篇。”显而易见,这两例中的“箸”都不能解作“筷子”,而是“著”的古字。《汉语大字典》引释:“箸,撰写;写作。后作‘著’。”《诗音》中这种喜用异体字、古字的行文风格与我们整理的黄式三其他著述的文字特征颇为相似,可见此稿本和《音韵部略》一样,都是黄氏“原稿草”[3]。

(图一)

二、《诗音》与《音韵部略》

启开封页,细查其内容却非《诗音》。下“图二”即此稿本的第一页(右)和第二页(左):

(图二)

根据我们的考察,这是黄氏另一稿本《音韵部略》的内容③。黄氏《音韵部略》也系稿本,在其首卷扉页书名下按有杭州丰华堂的题记:“按 《儆居遗书》总目遗书之七《音韵部略》四卷未刊 此即其原稿草也——丰华记。”上面钤有丰华堂专用藏书方印“丰华堂/藏阅书”。其正文首页(见“图三”右页)则不仅有杭州丰华堂的藏书印章,还有另一收藏家萧山朱鼎煦的专用藏书印章。该印为朱文长方印“萧山朱鼎煦/收藏书籍”,钤于页中正文空白处。《音韵部略》第二卷和第三卷的首页也都于相似位置钤有朱氏藏书印,而署名“诗音谱略”的这一卷的首页也于正文空白处钤有一印(见“图二”右页),此印形状、大小与《音韵部略》前三卷完全一致,为朱氏朱文长方藏书印。如果撇开署名“诗音谱略”的这一卷,就再不见《音韵部略》的“第四卷”了,而其首卷扉页上明明题有“四卷未刊”字样。可见,署名“诗音谱略”的这一卷,同时也应是《音韵部略》的第四卷。

再从内容来看,署名《诗音谱略》的这一卷实际上分成了两个部分:从首页至第40页(包括空白页)为一个部分,此部分应是《音韵部略》第四卷。首先,这部分内容有些页面左上角标有带圆圈符号的显目大字,它们就是黄氏所分的上古韵部;右上角则标有不带圆圈略小的显目字,那是该韵部所包含的《广韵》韵目字。如“图二”右页所示,页面左上角带有圆圈符号的显目大字“东”即黄氏所分的“东部”,右上角略小而无圈的“东”以及“图二”左页上端无圈的“董”、“送”,则都是韵目字,它们代表黄氏“东部”所包含的《广韵》“东”、“董”、“送”三个韵。韵目字下从右至左横向行文的是韵表,其表格线大都省略。“董”韵和“送”韵本应是两个韵表,因其字少而被排在同一页,其表格线亦被简省到相连了。这种行文体例与《音韵部略》第一、二、三卷完全一致,此即一证。

其次,这40页包括四个“韵部”,依次是:

东部 :东、董、送,鍾、肿、用,江、讲、绛 ;

覃部:覃、感、勘;

侵部 :侵、寑、沁,冬、宋,狎(卅二)、业(卅三),凡、范、梵,乏(卅四)。

谈部 :谈、敢、阚,盐、琰、艳,咸、豏、陷,添、忝、□,衔、槛、鑑,严、俨、酽,缉(廿六)、合(廿七)、叶(廿九)、怗(卅)、盍(廿八)、洽(卅一)。

黄氏在《音韵部略》第一卷开篇也集中列出了他的古韵分部情况,共列出了“二十部”。黄氏《音韵部略》的行文体例是先总列古韵分部,然后再对这些韵部一一予以详细分析。如果以上四个“韵部”内容跟黄氏《音韵部略》开篇总论的内容对得上,就可以说明它们虽然被辑录在《诗音》这一卷,但实际上是属于《音韵部略》的内容。我们不妨来比对一下,下面“图三”所示就是黄氏《音韵部略》开篇总论的“二十部”:

为了便于比对,我们把其最后四部(见“图三”左页)整理如下:

(图三)

○东部 :东、董、送,锺、肿、用,江、讲、绛 ;

○覃部 :覃、感、勘 ;

侵部 :侵、寑、沁,冬、宋,凡、范、梵,乏 ;

○谈部 :谈、阚,盐、琰、艳,咸、豏、陷,添、忝、掭,衔、槛、鑑,严、俨、酽,缉、合、叶、怗、盍、洽、狎、业。[4]

不难看出,这四个韵部及其小韵的名称和顺序,与署名“诗音谱略”的那一卷所载的基本一致,二者是对得上的。只是这里的韵部前面多出了一个“○”符号④;“谈部”漏掉了“敢”;入声韵“狎、业、乏、缉、合、叶、怗、盍、洽”等字的后面少标了个序号,其中“狎”、“业”的归部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是“稿本”常见的小问题,也说明黄氏在古韵分部上有过反复思考。总的来看,《诗音》前40页为《音韵部略》的第四卷,这是无疑的。

从第41页至末页为另一部分,共33页(含空白页),这才是真正的《诗音》。下面“图四”右页即为第40页,左页为第41页。

左页上赫然写着“詩音略”几个大字,这正是为了显示后面内容与前面40页的不同,也是我们分此稿本为两个部分,定后一部分为《诗音》的依据之一。当然,这一页也可以算作是《诗音》的扉页了。其用字与封面用字略异,其中“”为“譜”的异体字。“”即“諩”,杜预《春秋序》:“及地名谱第历数。”陆德明《释文》:“谱,本又作‘諩’。”

(图四)

三、《诗音》的内容

稿本《诗音》和《音韵部略》一样,也是用毛笔书写文字,其字体端正清秀,以行楷为主,间或行草。一般来说,音韵表中行文用字较慎重,多用行楷,大小相宜,排列整齐;而笺识之文则较为随意,以行草为主。《音韵部略》的笺语多密布于音韵表的天头及表内空白之处,而《诗音》的笺语则主要集中在最后的三页。此三页只有笺语而无音韵表,这些笺语所指亦不如《音韵部略》的明确。[3]

《诗音》和《音韵部略》一样,也是研究上古韵部的,但主要围绕系联《诗经》韵脚字来展开研究。《诗经》是有韵的[5],是可以唱出来的“天籁”[6]。上古无韵书,研究上古韵部必须利用《诗经》、《楚辞》等韵文的用韵体例。研究古韵分部的学者多从《诗经》韵脚字中寻求证据,不少学者还撰有专门研究《诗经》用韵的专著。如江有诰的《诗经韵读》就详细地分析了《诗经》各篇的韵脚字,“审查其韵部”[7],使读者不仅能更清楚地看见古人的韵例,更确切地知道江氏二十一部的分立是证据确凿的[8]。黄式三也是研究古韵分部的音韵学家,他的古音研究不仅离析《广韵》,也通过研究《诗经》用韵来审查韵部。为此,他专门撰写了专著《诗音》,惜未刊。

稿本《诗音》和《音韵部略》一样,也是以表格方式行文。但是,《诗音》的表格有两种行文方式,而且两种不同行文方式的表格的内容、体例都很不一样。所以,我们在点校的时候把它们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冠以“诗音谱略一”(以下简称“诗音一”)和“诗音谱略二”(以下简称“诗音二”),以示其别。

(一)“诗音一”

“诗音一”的韵表行文略同其它古书,遵循从右至左排行、从上至下排字的行文方式。不过这部分仅有“东部”和“中部”⑤两个韵部,每个韵部各列一个表。各表内容一页排不下,就顺延至下页,这样“东部”韵表就有3页,“中部”韵表有5页。下面“图五”即为“东部”韵表的第一页(右)、第二页(左)。

(图五)

这里的稿本特征十分明显,其韵表格式简略,没有完整的外框线条,仅由几根手划墨色竖线分隔成几个大格。这是根据声纽来划分的,每一格为一类音,理论上讲从右到左依次应该是:牙音:见、溪、群、疑;舌头音:端、透、定、泥;舌腹音:知、徹、澄、娘;重唇音:帮、滂、竝、明;轻唇音:非、敷、奉、微;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喉音:晓、匣、影、喻;半舌半齿:来、日。而实际上,这里的“东部”仅标明了“牙音”和“舌音”(笔者按,即“舌头音”),其他七个声类以及所有声纽名称则全部被省略掉了;“中部”也只标明了“舌腹音”、“唇”(笔者按,即“重唇音”)、“轻唇”(笔者按,即“轻唇音”)、“齿音”、“邪齿”(笔者按,“邪”字误,应为“正”,即“正齿音”)、“喉音”,其他三个声类以及所有声纽名称也全都被省略掉了。声类下即《诗音》韵表的正文,先列反切,再列出读该音的《诗经》韵脚字。这些韵脚字以正楷大字行文,字下以双行小字列出该韵脚字所在的篇章以及与之押韵的其他韵脚字。我们把“图四”中“东部-牙音-见纽”下的内容整理如下:

古红:公 《思齐》二 —— 恫、邦;《闷宫》三 —— 东、庸。

工 《臣工》 —— 公。

功 《(文王)有声》二 —— 崇、丰;《易·彖传·渐》 —— 邦、螽、穷;《象传·师》—— 邦。

攻 《车攻》一 —— 同。

九容:恭 《皇矣》五 —— 邦、共。

共 《巧言》三 —— 邛;《长发》五 —— 厖、龙、勇、动、竦、緫。

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见纽”下列有“古红”和“九容”两个反切。下面就以其中的韵脚字“公”为例来解读稿本原意。“公”和“工”、“功”、“攻”等大字为韵脚字,列“古红”下,是谓其同读古红切之音。“公”后的小字“思齐”为《诗经》篇名,意指其押韵出处。《诗经·大雅·思齐》云: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雝雝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人之无斁,誉髦斯士。

可以看出,韵脚字“公”出现在第二章,那么小字“思齐”后的“二”等数字就是指章数了。连接线“——”后的字就是该章中与之押韵的字,如“恫、邦”就是《思齐》第二章中与“公”押韵的字(见上引《诗经》文中的下划线字)。

细读稿本,我们发现《诗音》不仅列出《诗经》中的韵脚字,还列出了《周易》等先秦经典中的韵脚字,如“《易·彖传·渐》——邦、螽、穷;《象传·师》——邦”。可惜,《诗音》中像这样详列韵脚字出处的原始材料并不多,“诗音二”就不再如此行文了。

(二)“诗音二”

“诗音二”的行文方式和“诗音一”的就大不一样了,虽然总体上仍保持古书的向右翻页方式,篇名、韵部名等也是竖行行文,但是表内字却是横行从右至左行文,如“图六”所示。

(图六)

这是“诗音二”的第一页(右)和第二页(左)。第一页上,黄氏又标有“詩音略”字样,这是我们点校时标注“诗音一”和“诗音二”的依据之一。我们认为,“诗音一”可能是最初的草稿,故列原文出处;“诗音二”则应该是在“诗音一”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韵谱,故只列韵脚字,而省去出处,这样就便于韵部的分析和归并了。这里的“东部”和“诗音一”的“东部”所列韵脚字也不完全一样,如“诗音二”“德红”下有“东”、“蝀”,而“诗音一”则只有“东”。“诗音二”的韵表若一页排不下,也会顺延至下页,但和“诗音一”顺延的内容不一样。“诗音一”是竖行行文,故顺延下去的就是不同的单元格;而“诗音二”是横行行文,且每页都是按九大单元格以固定的行数来排的,所以顺延的是同一单元格内的内容。这些顺延的内容必须写在和上一页相对应的单元格位置,如“图六”左边页(即“诗音二”第二页)右下角的“余颂:用”就是属于上页顺延下来的内容,这是属于上页第八单元格“喉音-喻纽”的内容,故紧挨右下角边缘行文,以与上页相应。

“诗音二”共有十三个韵部,依次是 :“东部”、“唐部”、“耕部”、“登部”、“侵部”、“谆部”、“真部”、“谈部”、“桓部”、“歌部”、“模部”、“侯部”、“宵部”。但是,黄氏《音韵部略》明明列有十八个韵部,包括 :“支部”、“微部”、“泰部”、“咍部(含之部)”、“幽部”、“侯部”、“宵部”、“模部”、“歌部”、“桓部”、“真部”、“谆部”、“登部”、“耕部”、“唐部”、“东部”、“覃部(含侵部)”、“谈部”。两相对照,可知《诗音》缺了“支部”、“微部”、“泰部”、“咍部(含之部)”、“幽部”这五部。为什么缺了这五部呢?难道是《诗经》韵脚字里没有这五部的字吗?当然不是,例如,《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韵脚字“微”、“归”就是“微部”字。我们认为,这里少了五部的内容,说明我们今天见到的稿本《诗音》是并不完整的《诗音》。黄氏研究古韵分部,不仅离析《广韵》,还分析《诗经》韵脚字,其《音韵部略》是以《诗音》作基础的,所以黄氏应该撰有与“支部”、“微部”、“泰部”、“咍部(含之部)”、“幽部”这五部相关的内容,只是今天见到的稿本《诗音》没有辑录而已。至于其中原委,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了。

注释:

①第一是马拉特斯塔图书馆,是意大利贵族马拉特斯塔(?—1465年)于1452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切泽纳(CESENA)设立的一 所私家图书馆。第二是美第奇家族图书馆,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统治者柯西莫·美第奇(1389—1464年)和其孙洛伦佐·美第奇(1449—1492年)建立的家族图书馆。1808年,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合并到洛伦佐图书馆,改名叫“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这个名称沿用至今。第三是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范钦(1506-1585年)建立的私家藏书楼。

②现藏于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与《音韵部略》合订在一起,索取号为430。笔者在整理研究定海黄氏父子学术著作时,有幸接触并点校了这一稿本。

③参见胡世文点校,黄式三著:《音韵部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97页。

④这些“○”符号可能是后来添加的,其意另有所指。我们认为,黄氏分部可能有一个修正过程,起初分作二十部,后来又决定为十八部,故以添加圆圈作标记。即韵部字前标“○”符号的为黄氏最后确定的韵部,没有标“○”符号的“侵部”并入了前一韵部“覃部”,另一没有标“○”符号的“之部”并入“咍部”。参见胡世文:《黄式三古韵十八部说略》,《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第11-15页。

⑤这个“中部”并不在黄式三“古韵十八部”之内,我们初步判断它是从“东部”分出来的。这个问题我们将另文作专题研究。

[1]陈朝霞,李洁莹.天一阁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9种传世珍本、孤本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N].宁波日报,2008-03-27(A01).

[2]胡世文.黄式三遗稿《音韵部略》流转考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5):121-123.

[3]胡世文.张海涛天一阁藏稿本《音韵部略》考略[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6):11-15.

[4]胡世文.黄式三古韵十八部说略[J].古汉语研究,2012(2):11-15.

[5]王力.诗经韵读 楚辞韵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

[6]李书娴,麦耘.证《诗经》押韵[J].中国语文,2008(4):371-377.

[7]曹强.江有诰《诗经韵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5.

[8]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51.

On Huang Shisan’s Manuscript ofAn Outline of Shiyinpu

HU Shiwen1SUN Zhangping2
(1. Chinese Marin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2.Schoolof Economics &Managemen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

An Outline of Shiyinpucollected by Tianyige Library is a manuscript of Huang Shisan left unpublished, who is known as a Confucian scholar and historian in the ate Qing Dynasty. It was once collected by Fenghua Hall in Hangzhou city and by Mr. Zhu Dingxu in history. The materials collected in this manuscript seem to be of chaos, for its first halfbelongs to Huang Shisan’s another manuscript ofAn Outline of Yinyunburather than toAn Outline of Shiyinpuis The second half of the manuscript classifies rhythmic characters inThe Book of Songs, and also deals with the part of archaic Chinese rhyme in the time ofTheBook of Songs,which is of higher academic value.

Huang Shisan;manuscript;An Outline of Shiyinpu;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

B2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318(2017)04-0048-07

2017-07-1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黄式三小学研究”(项目编号:17BYY136)。

胡世文(1975-),男,湖南双峰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史。

猜你喜欢
韵部稿本黄氏
朱祖謀手批稿本《蟄庵詞録》小札
词学(2022年1期)2022-10-27 08:10:06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32
狐生子
百花园(2020年9期)2020-09-23 07:52:20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2
天一阁藏三种目录稿本提要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56
黄氏家风警世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李绅诗歌用韵考
文学教育(2017年6期)2017-06-08 20:21:17
徐乃昌稿本《藏詞目錄》書影一
词学(2017年2期)2017-03-18 08:47:56
催稿本不易,且拖且珍惜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6:13
汉语诗歌韵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贵阳文史(2014年5期)2014-10-20 23: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