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周致俞樾函札一笺证
——黄以周交游函札笺证稿之一

2017-11-17 02:11:28韩伟表
关键词:韩伟俞樾同治

韩伟表

(浙江海洋大学 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22)

黄以周致俞樾函札一笺证
——黄以周交游函札笺证稿之一

韩伟表

(浙江海洋大学 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22)

黄以周与俞樾同为晚清经学大师,两人的交往缘于1864年时任浙江学政的吴存义的推介。此后两人多有书信往来,至今能收辑到的尚有五通,其中黄以周致俞樾的有二通,俞樾致黄以周的有三通。这些往来函札重点在交流切磋礼学观点,这些交流既反映了两人学术观点的异同,也显示了黄以周本人学术观点和思想的演变,另外也透露了当时学界、政界、教育界等诸多层面丰富的信息。

黄以周;俞樾;吴存义;函札;笺证

在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的学术发展道路上,与俞樾(1821-1907,字荫甫)的结识和交往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在吴存义(1802-1868)、谭献(1832-1901)等的推荐下,经由俞樾提携,黄以周于同治六年(1867)秋冬之际进入浙江官书局任校理,直至光绪十年(1884)赴江苏江阴南菁书院任院长止,前后历时十七年。供职浙江官书局其间,黄以周交游渐广,遂为当时学界所共知,为其晚年长期主持南菁书院奠定了基础。

通过各种线索,可以得知黄以周和俞樾之间往来函札至少有七、八通,但迄今能搜检到的两人之间的往来函札仅五通,其中黄以周致俞樾二通,俞樾致黄以周三通。兹将此五通函札的著录情况按时间顺序胪列如下。

(一)同治六年(1867)四月十二日黄以周复俞樾函(首句为“周前谒和甫吴师”。下称“函一”)

1.此函原件现藏上海图书馆。

2.上海图书馆据馆藏原件彩色影印该函,编入《俞曲园手札·曲园所留信札》下册第215-217页①

3.俞樾对此函文字略作删改,题名《黄元同孝廉书》,收入其著《袖中书》②。

4.唐文治据俞樾《袖中书·黄元同孝廉书》,节录主要部分“周质钝学浅……奉全书以拜门下”,题名《上俞荫甫先生书》,并对函中言及的部分著作名作了小字注,一并收入其撰《黄元同先生学案》③。

(二)俞樾致黄以周函(首句“承示《经礼通诂》二册”)

1.原稿迄今未见。

2.俞樾题名《与黄元同》,收入其著《春在堂尺牍》卷二。④

3.张燕婴将现存俞樾致黄以周的三通函札统一题为《致黄以周》,按序号排列,并对其进行了标点和注释。此函序号为“一”。⑤

(三)同治六年五月黄以周《答俞荫甫先生书》(首句“前月谨呈拙作《礼故》两册”。下称“函二”)

1.原稿迄今未见。

2.黄以周将此函题名《答俞荫甫先生书》,收入其著《儆季杂著》之《文钞三》第1-3页(光绪二十年[1894]南菁讲舍刻本),国家图书馆等收藏。

3.闵泽平、鲁林华据南菁讲舍刻本进行整理点校,收入《儆季杂著五》⑥。

(四)俞樾复黄以周函(首句“拙著《世室重屋明堂考》”)

1.原稿迄今未见。

2.俞樾题名《又与黄元同》,收入其著《春在堂尺牍》卷二。⑦

3.张燕婴将其辑为《致黄以周》二。⑧

(五)俞樾复黄以周函(首句“昆弟子妇之服”)

1.原稿迄今未见。

2.俞樾题名《与黄元同》,收入其著《春在堂尺牍》卷二。⑨

3.张燕婴将其辑为《致黄以周》三。⑩

这五通函札基本上写于黄以周进入浙江官书局稍前时候。尤可珍贵的是,黄以周致俞樾函一原稿的彩印出版,最大程度保留了该函的原貌,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因俞樾致黄以周的三函都已收入俞樾《春在堂尺牍》卷二,且张燕婴在《俞樾函札辑证》中均作了注释,已较为常见并易于理解,本文不再笺证。而黄以周致俞樾的二函,两人的著作集均各只收录一函。《黄以周全集》收录了函二,但失收函一。且随着函一原稿的行世,我们发现俞樾收录函的内容和原稿文字内容相比,删改文字占了七分之一,且有些信息十分关键重要。因此,有必要将函一的原稿整理全文和俞樾收录函对照刊出,并作适当笺注,以便同好参考。

本文笺证体例为,将两种函文对照引录,以前者为底本进行笺注。两者差异处,于前者相应的文字上加粗标示,以便于读者自行比较,本文不再就两者在文字上的一般差异费词说明。函中原有繁体字和冷僻字,在不影响文义的前提下,径改为通行简体字,不再另行加注说明。

同治六年(1867)四月十二日黄以周复俞樾函[一]据原稿整理全文俞樾《黄元同孝廉书》:周前谒,论及大著《群经平议》一书,说最精确,周未读为憾[二]。购求于谭君仲修,且奉拙作数种 [三]。今读来书[四],不弃樗栎,幸甚!愧甚!周质钝学浅,一无所 ,承庭训,粗知汉宋学门户[五]。年二十余,好读《易》,病先儒注说于卦画彖爻下自骋私说,揆诸圣传,不合,于是有《十翼后录》之作[六]。嗣后喜观宋儒书,又病其离经谈道,多无当于圣学,甚且自知己说之不合于经,遂敢隐陋孔圣、显斥孟子,心窃鄙之,于是有《经义通诂》之作[七]。岁以后,又好读《礼》,苦难记旧说,断以己意,撰《吉礼说》,未,乃分五礼类考之,会,以兵燹辍业;旋以先人弃养,读《礼》苫次,于小祥后撰《凶礼说》。合订之,名曰《经礼通诂》[八]。又编旧作,杂著文说之无裨经史者删之,非我心得者黜之,约存若干篇,名曰《儆季杂著》[九]。周梼昧不才,妄有撰述,惧见怪于当世,辄之,不示人。今年四十矣,恐以痼蔽,终身无发 日,幸遇有道,敢不就正。所呈《经礼通故》两册,觊求指示纰缪,俾得改正。果蒙惠教,周将执弟子礼,奉全书以拜门下。 ,。。[十一]。周前谒吴和甫师,论及大著《群经平议》一书,说最精确,周以未读为憾。购求于谭君仲修,且奉拙作数种就正左右。今读来书,不弃樗栎,幸甚!愧甚!周质钝学浅,一无所底,奉承庭训,粗知汉宋学门户。年二十余,好读《易》,病先儒注说于卦画彖爻下自骋私说,揆诸圣传,往往不合,于是有《十翼后录》之作。嗣后喜观宋儒书,又病其离经谈道,多无当于圣学,甚且自知己说之不合于经,遂敢隐陋孔圣、显斥孟子,心窃鄙之,于是有《经义通诂》之作。三十岁以后,又好读《礼》,苦难记忆,乃分五礼类考之,会粹旧说,断以己意,撰《吉礼说》,未竟,以兵燹辍业;旋以先人弃养,读《礼》苫次,于小祥后撰《凶礼说》。合订之,名曰《经礼通诂》。又编旧作,杂著文说之无裨经史者删之,非我心得者黜之,约存若干篇,名曰《儆季杂著》。周梼昧不才,妄有撰述,惧见怪于当世,辄藏弆之,不示人。今年四十矣,恐以痼蔽,终身无发矇日,幸遇有道,敢不就正。所呈《经礼通故》两册,觊求指示纰缪,俾得改正。果蒙惠教,周将执弟子礼,奉全书以拜门下。

[一]此函原未标明具体年份。唐文治《黄元同先生学案》认为此函写于同治七年(1868)。笔者认为唐氏所言有误,此函当作于同治六年(1867)。理据如下:

其一,据《翁州紫薇庄墩头黄氏宗谱·翁州紫薇庄墩头黄氏家乘世略》(上海图书馆藏STJP000922)载,黄以周“生于道光戊子(1828)六月十五日”,函中言“今年四十矣”,可知时年当为同治六年(1867)。

其二,函中言及黄以周此前请谭献(字仲修)购求俞樾《群经平议》一书事。检周云青《俞曲园先生年谱》[11]、徐澄《俞曲园先生年谱》[12]、郑振模《清俞曲园先生樾年谱》[13]等,可知俞樾《群经平议》于同治五年(1866)四月开雕,同治六年春刻成于杭州。黄以周于刻成当年的三、四月间托谭献购求《群经平议》,于情于理均极妥帖。如作于同治七年(1868),一是黄以周于同治六年(1867)秋赴杭参加乡试,且不久即入俞樾任总办的浙江官书局(同治六年四月成立)任分校(黄以周《儆季杂著·爱经居杂著叙》:“丁卯(1867年),吾应乡试不售,旋得书局差。”),已与俞樾日相交游,固不必再辗转请谭献购求;二则同治七年《群经平议》已刻竣一年有余,且黄以周已屡次出入杭城,岂有向人请教经义而不亲自购买一读为快之理。否则于吴和甫师和俞樾均为大不敬无礼之至,“(以)周时以未读为憾”云云,也终属虚伪狡诈之辞。这与黄以周为人为学风格完全相违背。

其三,同治六年(1867)初,俞樾致谭献函中有言:“黄君元同,和甫同年极所激赏,昔岁书来,曾述及之。所著《经礼通诂》,先睹为快。其先德薇香先生《论语后案》,如尚存有印本,亦望寄示。”[14]揆之本函中“奉拙作数种转恳就正”、“所呈《经礼通故》两册,觊求指示纰缪”、“附呈《论语后案》一部留览”等语,确定为同治六年所写,则两函于时间、事项、情理等均若合符节。若黄以周复函作于一年多后的同治七年,焉有此理?

[二]吴存义(1802-1868),字和甫,号荔棠。江苏泰兴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二十二年(1842),督云南学政,提倡敦朴士风,文风改观。咸丰中典试云南,留督学政,累迁侍读学士,署顺天府丞。同治二年(1863),署工部侍郎,后出督浙江学政。时军事初定,士子流散,乡校废弃,乃诱进后学,导以经、史、小学,文风复兴。同治六年(1867)任满,以病乞归。七年(1868)九月卒于家。有《榴实山庄遗稿》十卷。谭献《诰授资政大夫封光禄大夫吏部左侍郎吴公行状》言其事迹甚详[15]。

黄以周和俞樾得以相识交游,缘自时任浙江学政的吴存义的推荐。《清史列传·黄式三》载同治三年(1864),“督学吴存义试宁波,以《明堂考》命题,以周据隋《宇文恺传》,谓《考工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二’为衍文。存义深赏之。”遂致函俞樾推荐黄以周并抄录黄式三《〈明堂〉步筵说》文寄呈:“存义至宁郡试诸生经解,定海廪生黄以周说经,具有家法。解‘堂修二七’引《隋书·宇文恺传》为证,询其所受,则得诸先德薇香先生《〈明堂〉步筵说》。……《〈明堂〉步筵说》即《儆居文集》中说经类之一也。谨钞录寄呈,可附大著《群经平议》卷十四后否?……附钞《〈明堂〉步筵说》四纸,祈检入。”[16]其后吴、俞二人还有相关往还书函多通。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四中载有事情经过。[17]黄以周之名及其学问也自此渐渐为学界所知。

《群经平议》是俞樾学问之力作,计三十五卷,是对《周易》《尚书》《周书》《毛诗》《周礼》《考工记》《仪礼》《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外传国语》《论语》《尔雅》等十余部经典的经义阐发。完成于同治三年(1864),于同治六年春在杭州刊竣印行,后收入《春在堂全书》第一册,极为学界所称重,由此奠定了他在古文经学界的地位,也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其中涉及诸礼内容超过全书三分之一,故黄以周“时以未读为憾”。

[三]谭献(1832-1901),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别号糜月楼主。浙江仁和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历任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知县。曾主杭州诂经精舍讲席。晚年,张之洞延请主讲武昌经心书院。工诗词,富藏书。辑有《半厂丛书》,著有《复堂类集》。现整理有《谭献集》行世[18]。

黄以周与谭献年相若,两人于同治六年乡试前后相识,不久后经谭献介绍,黄以周入浙江官书局任校理。终生相交相知。谭献《复堂日记》多载记两人交往情状及对其学问评价之语。如同治七年条:“阅定海黄薇香先生《儆居集》稿本。元同上舍之先德也,海滨力学,穷经葄史,可谓俊人。”光绪十八年(1892)正月二十一日条:“黄元同来谈。丧子后,老怀不堪,相对太息。”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月朔日条:“丁秉衡札至,送阅元同新刻文集,徵实之篇为多。元同不负当代经师之目,予终愧泛滥无所成就,让老友以专门。”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二十六日条:“又知黄元同十七日逝于半山墓庐。酸心事相接而至。愿游九地,与老友同弃恶世,携手无何有之乡。”服膺之意和拳拳之情跃然如见。

“奉拙作数种”:具体著作和数量未明。但从本函下文及同治六年(1867)初俞樾致谭献函“所著《经礼通诂》,先睹为快”语[19],可知《经礼通诂》两册当在其中。

[四]此前黄以周曾有函请谭献代为购买俞樾《群经平议》,且有包括《经礼通诂》两册在内的数种著作请谭献转交俞樾以求教。从同治六年(1867)初俞樾致谭献函(见前),可知谭献已转交黄以周著作并致意。此“来书”当为俞樾收到由谭献转达的著作和求教之意后的复函,可能因为是马上回复,函中未及对《经礼通诂》的评价。故本函后黄以周又有“所呈《经礼通故》两册,觊求指示纰缪,俾得改正”语。惜乎此“来书”迄今未见行世。

[五]黄以周学问根底、治学理念及方法,基本上承袭自其父黄式三。根据其留存著作序跋、交游函札等,未见其有除黄式三之外的亲炙之师。黄以周在为其父亲和自己著作所作的序跋中多次言及其父对其之谆谆教导。如《十翼后录》道光二十八年(1848)黄以周自序:“家君儆居子学《易》,不分汉、宋门户……以周幼,先习《礼》,次读《书》,次诵《诗》,三经既毕,然后受《易》。年既长,已能汇萃诸说而问所疑矣。及研讨既久,略有会悟,乃承家君命,广搜‘十翼’之注,不拘时代,择其醇者而录之,名曰《十翼后录》。……由孔圣之《大象传》以寻画卦之恉,由孔圣之《彖》、爻传以寻《彖》、爻之恉,‘辞’‘变’‘象’‘占’不敢偏主,传家学也。”《礼书通故》自叙:“以周六岁入塾识字,七岁读《小戴记》,谨承庭训,略识小节。三十而后,潜研诸《礼》。”关于黄氏父子《易》学授受递嬗,韩伟表《黄式三、黄以周〈易〉学序跋谫述》[20]论之较详,可参见。

[六]《十翼后录》为黄以周少作,是其最重要的《易》学著作。据黄式三《易释》道光二十八年(1848)自序“今岁,子以周广搜《易》注,编为《十翼后录》,朝夕问难,因为之校阅而考定”、黄以周道光二十八年自叙等,可知该著初步完成于黄以周21岁左右。其后一直随带在身,屡有更订,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才基本定稿。该书版本目前可见有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七卷本(《中华再造善本》本据此影印)、国家图书馆藏二十四卷本(《续修四库全书》本据此影印),其余十四卷本(此函言)、八十卷本(唐文治《周易故训订》跋)均未见。

其体例为,广搜自汉、魏迄明、清诸儒之“十翼”注四百余家,汇萃诸说,详稽博考,不拘汉、宋,择是而从,“取其说之切合事情,与可别存一通以翼经、传者,分时代之先后以录之”(黄以恭《十翼后录》序),对显悖经恉、贻误后学之说法,则以案语方式录而辨之,最后总成该著,洋洋五十余万言。虽为少作,但已俨然自成一家气象。

深得黄以周衣钵真传的南菁书院弟子唐文治对黄以周的《易》学著述价值评价极高,认为“先生承家学,最精于《易》”、“先生毕生精力在《易》、《礼》二书”(唐文治《周易故训订》跋)、“近世学者但知先生礼学之精髓,未能知其《易》之宏深也”(唐文治《黄元同先生学案》),把《十翼后录》等易学著述的成就和价值提到了与被学界公认为杰作的《礼书通故》同样的高度。

关于《十翼后录》的体例、评价及版本等详情,可参见韩伟表《黄式三、黄以周〈易〉学序跋谫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十翼后录〉七卷本叙录》[21]及韩伟表《〈十翼后录〉点校说明》[22]等诸文。

[七]唐文治《黄元同先生学案》在引录的此函中《经义通诂》下小字按语“此书后改名《经训比义》”,《黄元同先生学案》著作概略之《经训比义》言“爰著《经义通诂》一书”、“晚年改名之曰《经训比义》”。

据黄以周《经训比义》光绪二十一年(1895)仲冬自题《弁言》“秘藏家塾垂四十年”、咸丰四年(1854)年自序及光绪二十二年(1896)立夏日自跋“右书刊既成”,可知该书完成于其早年时,但一直未刊刻,直到光绪二十二年三月才由南菁书院诸弟子集资刊成。

该书体例如鲁林华、闵泽平《点校说明》所言:“全书分为三卷,二十四目。即卷上:命、性、才、情、欲、心、意 ;卷中 :道、理、仁、礼、智、义、信 ;卷下 :忠、恕、静、敬、刚、中、权、诚、圣、鬼神。此书纂集受到了阮元《性命古训》的启发,意在厘正性命、道德、仁义、礼智等基本概念与范畴”,“此书每一条目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援引‘四书’‘五经’相关之文;其次,排列前儒诸说;最后,作者加以案语。”[23]

[八]唐文治《黄元同先生学案》在引录的此函中《经礼通诂》下小字按语“此书后改名《礼书通故》”。《礼书通故》是黄以周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此书“草创于庚申(咸丰十年1860),告蒇于戊寅(光绪四年1878)”(《礼书通故·叙目》),耗时近二十年。其后屡加修订,至光绪十九年(1893)正式刊刻印行,历时凡三十四年,是其一生心力之结晶。

《礼书通故》的告成之所以耗时漫长,固然有诸礼精奥繁博难解的原因,但也与黄以周的个人遭际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首先,诸礼之繁复及数千年积累的诸说之纷纭,搜集和记忆对个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其次,草创未久,即遭遇太平军于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后接连攻占浙江绍兴、镇海、奉化、宁波等地而不得不中断著述以避难,即函中所言“兵燹辍业”。再就是同治元年(1862)五月其父黄式三病作,七月突半身不遂,于十月二十日卒于家(“先人弃养”)。居丧期间(“苫次”),黄以周读《礼》不辍,周年后(“小祥”)撰成《凶礼说》。仅仅两文,已费时三载。

《礼书通故》格局宏大,网罗万象,“上自汉唐,下迄当世,经注史说,诸子杂家,谊为旁涉,随事辑录”(黄以周《礼书通故叙目》),凡历代礼制所及,无不兼涉。全书分四十七门,共100卷,凡一百二十余万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实非常人所能想象。

《礼书通故》一经问世,便受到学界的欢迎与好评,“一时士大夫各以先睹为快,踵门索书者骆驿不绝”[24]。俞樾为此书作序,以为与秦蕙田《五礼通考》可“益‘三通’而五”,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为“最赡博精审,盖清代礼学之后劲”,章太炎则以为黄以周“作《礼书通故》,三代制度大定”[25],“其说经陈事,象物宏肃,超出钱大昕、阮元诸儒上远甚”[26]。其为“集清代礼学之大成”[27]的崇高学术地位也由此而奠定。

[九]《儆季杂著》是黄以周散见著述与文章的类集。此函中言及的稿本未见。现存版本主要为光绪二十年(1894)南菁讲舍刻本。分《礼说》《群经说》《史说略》《子叙》《文钞》五集。其中《礼说》共六卷七十六篇,专释名物制度,“皆补《礼书通故》所未备”(《礼说》自识)。《群经说》共四卷六十四篇,是黄以周治《易》《尚书》《诗经》《春秋》《论语》《孟子》《尔雅》等的读书小记(《群经说》自识)。《史说略》共四卷四十二篇,为读史心得之汇集,以考证为主,兼有史论。《子叙》一卷四十一篇,讨论诸子。《文钞》共六卷近百篇,为各种序跋、书信、传记碑铭文等文章的集合。这些文章大都是黄以周晚年精心结撰之作,行文老辣,精义纷呈。

[十]俞樾的收录函及唐文治的转引都删除了“四月十二日”这个非常重要的时间信息。这个时间虽然缺少年份,但对于我们推断该函的具体写作时间、勾勒黄以周及相关人员的活动轨迹、明确相关事件的节点等具有十分关键的参照作用。

[十一]俞樾的收录函及唐文治的转引也都删除了这句话。但这句话能够揭示很多方面的内容。如除了《论语后案》的学术影响可见一斑外,通过这个信息,还可以将吴存义、俞樾、谭献、黄以周等人之间的多封书信有序链接起来。另外,这个信息还反映了一个很奇怪的情况。

既然俞樾珍藏有这通黄以周寄给他的信函,就意味着他是收到了这封信函的,那么随信一同寄去的《论语后案》照理也是收到了的。但俞樾在《春在堂随笔》卷四中却说:“先生(笔者按:指黄式三)著述甚富,有《易释》、《尚书启幪》、……《儆居文集》,俱未刊行。惟《论语后案》曾以聚珍版印之,和甫处有一本,余未见也。”[28]文中言及写此文时吴和甫早已于1868年去世,而其时黄以周与俞樾也已在浙江官书局共事较长一段时间了,按一般常理推断,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没有机会见到《论语后案》的。亟望有识君子能解此谜团。

注释:

①[16]上海图书馆编:《俞曲园手札·曲园所留信札》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217,67-70页。

②俞樾著:《春在堂全书》第七册,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51-552页。

③唐文治著:《茹经堂文集》(一),上海书店1996年重印,第169-171页。

④⑦⑨[17][18]俞樾著:《春在堂全书》第五册,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51-552,530-531,532,435-436,435-436页。

⑤⑧⑩俞樾著,张燕婴整理:《俞樾函札辑证》,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103,103-104,104-105页。

⑥詹亚园,韩伟表主编:《黄以周全集》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552-554页。

[11]周云青撰:《俞曲园先生年谱》,《民铎杂志》1927年第1期,第1-11页。

[12]徐澄辑:《俞曲园先生年谱》,《春在堂全书》第七册,第795-819页。

[13]郑振模著:《清俞曲园先生樾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4][19]钱基博辑:《复堂师友手札菁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87-689页。

[15][18]谭献著,罗仲鼎、俞涴萍点校:《谭献集》上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6-78页。

[20]韩伟表撰:《黄式三、黄以周〈易〉学序跋谫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28-32页。

[21]韩伟表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十翼后录〉七卷本叙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35-39页。

[22]詹亚园,韩伟表主编:《黄以周全集》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页。

[23]詹亚园,韩伟表主编:《黄以周全集》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243-2244页。

[24]黄家鷟,黄家骥撰:《〈礼书通故〉校文》,《礼书通故》光绪十九年黄氏试馆刻本,第1页。

[25]章太炎著:《检论·清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83页。

[26]章太炎著:《太炎文录初编》卷二《黄先生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21页。

[27]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全集》第十五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525页。

An Annotation to Letters between Huang Yizhou and Yu Yue——One of the Annotations to Huang Yizhou’s Friend-making Letters

HAN Weibiao
(Library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22, China)

Both Huang Yizhou and Yu Yue were the masters of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wo men resulted from the recommendation by Wu Cunyi, provincial education commissioner of Zhejiang, in 1864,since which both men wrote each other more often than not. Up to now what we have collectedisonly five letters, including two letters from Huang Yizhou and three from Yu Yue. These letters focus on exchanging viewpoints on ritual study,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en’s academic points of view but also indicates the evolution of the academic points of view and thought of Huang Yizhou himself.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letters also show the rich information at such different levels as academic,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circles, and so on.

Huang Yizhou; Yu Yue; Wu Cunyi;letters;annotation

B2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318(2017)04-0042-06

2017-06-07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重点规划项目(编号:15JDJN01Z);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11YJA720010);舟山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编号:201150)。

韩伟表(1970-),男,浙江绍兴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学术。

猜你喜欢
韩伟俞樾同治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苏州档案馆藏品选
苏州杂志(2021年1期)2021-03-08 12:08:54
俞樾&章太炎 名师出『狂』徒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34
四水同治
春江有月明
南风(2020年31期)2020-01-02 16:57:31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8:48
UAV Velocity Measurement for Ground Moving Target
(口欧)!鹰笛
最美的赞歌献给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