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英 张 悦 付丽娜
河套灌区水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
刘海英 张 悦 付丽娜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法对河套灌区的水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并从旅游产品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文化建设及旅游交通配套等方面探讨其发展瓶颈和问题,据此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水利旅游资源 开发潜力 灰色系统法 河套灌区
我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提倡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水利+旅游”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事实上,早在1997年,水利部就提出了水利旅游的概念,认为水利旅游是“社会经济各界利用水利行业管理范围内的水域、水工程及水文化景观开展旅游、娱乐、度假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的统称”。2007年,因水利旅游而被开发的景区被定名为水利风景区。目前水利旅游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发展较为成熟,如千岛湖、三峡大坝等。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中上游内蒙古段北岸的冲击平原,是亚洲最大的一个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料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河套灌区水利旅游资源丰富,三盛公拦河闸等水利工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非常鲜明,但是该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对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该地区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也几乎空白。基于此,本文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测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套灌区水利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
河套灌区拥有湖泊、沙漠、草原、山脉、禽鸟、河套文化、黄河文化等多种旅游资源,其中水利旅游资源包括湖泊、湿地、堤坝和水库等。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共有25个景区被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其中有4个位于河套灌区,分别为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巴彦淖尔市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巴彦淖尔德岭山水库水利风景区和巴彦淖尔狼山水库水利风景区。
河套灌区的水利开发历史悠久,从西汉的引水灌溉到当今的渠道衬砌、泵站改造等工程,水利资源的开发为灌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针对旅游方面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单一的水库型开发为主,近年来逐步向灌区型、城市河湖型和水土保持型扩展,功能也由单一逐步走向综合。除了利用以黄河水体为依托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河套灌区在旅游开发中还力图将以河套文化和草原风情为灵魂的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其中。2017年巴彦淖尔市旅游推荐会的核心主题为“八百里河套,塞上水乡、田园风光”,而主打品牌则为“草原水城、绿色巴彦淖尔”,可以看出水利资源在该区域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灰色系统法由邓聚龙先生在1982年提出,主要运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天文、水利等领域的研究。灰数生成白化权函数是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根基,对某些指标赋值,然后划定所属灰类。本文设灰类k=1、2、3、4,设白化权函数为fk(k=1、2、3、4),分别代表灰优级、灰良级、灰中级、灰差级。dij表示第j个专家对第i项指标的赋值;Nj为评价指标的序列数,其中i=1、2、3、4、5、6、7、8、9、10,j= 1、2、3、4、5。评价系数hij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水资源的农业服务特性和旅游资源特性,选取10项指标来反映河套灌区水利旅游资源的综合价值,分别为:观赏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开发程度、客源分布、生态环境、地域组合条件、交通条件、旺季时的环境容量、开发潜力、当地经济发展。按照这一指标体系,邀请旅游行业的教授、科研人员及资深从业者共5位专家就以上10项指标对河套灌区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进行打分(见表1)。根据评价系数公式和白化权函数,得出10项指标的分值和所属灰类(见表2)。可以看出,河套灌区水利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客源分布、生态环境、交通条件、环境容量、开发潜力、当地经济发展均处于灰良级,而历史文化价值的开发程度和地域组合条件处于灰中级。总体而言,河套灌区的水利旅游资源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但需加强某些薄弱环节的深度开发。
表1 河套灌区水利旅游资源专家赋分表
表2 河套灌区水利旅游资源评价情况
相较于草原和沙漠,水利旅游资源并非内蒙古的特色旅游资源,水利旅游景区受到重视和开发的程度也比较低。尽管河套灌区的水利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由于分布不均衡且地域组合条件较差,很难进行整体和深度开发,目前重点开发的只有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其旅游产品开发尚属于初级阶段,以观赏性为主,很难吸引游客进行深度游和重复游。另一方面,作为河套灌区的主要分布区,巴彦淖尔市的A级景区数量仅有37家,与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相比较,其旅游资源丰度不足,很难打造具有充分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水利旅游资源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为了实现其经济价值,河套灌区不少河渠都修建了节水工程,在渠道两侧铺衬了水泥板,这使得河渠的原生景观被破坏,观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让渡于经济价值。另外,有些开发也造成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如乌梁素海的早期功能是承泄农田退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进行旅游开发后,景区为满足游客的亲水旅游需求,相继开发了一些水上娱乐和观光项目,造成水体的二次破坏。
观赏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是水利旅游资源的外在表现,而历史文化价值则是其内涵和灵魂,也是水利旅游开发的精髓所在。根据河套灌区水利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结果,历史文化价值的开发程度处于灰中级,说明其开发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从开发现状来看,河套灌区对文化软实力的开发步伐远远滞后于景区硬件设施的开发。以河套灌区开渠第一人王同春为例,他在开辟河套灌区水系时不怕苦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成就了河套灌区的农业发展,也体现了水利本身存在的精神,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伟大的河渠人,更没有在水利旅游开发中将其河套文化精神展现出来。
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是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先决条件,而交通的可达性则是促成出行的必要条件。随着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河套灌区周边的交通配套也在不断完善,由天吉泰机场、京包—包兰铁路及丹拉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组成的立体化交通网正在形成。但通往水利风景区的各类小交通体系及景区内部的各类交通配套还不够完善。对于自驾车游客,缺乏较大的停车场、加油站及汽车修配厂;对于骑行旅游者,缺乏专门的自行车道及修配点;对于大篷车旅游者,缺乏专用的宿营地及配套停车场、公共淋浴间及供电设施等。
依托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在河套灌区水利旅游开发中,不仅要注重单个景区和单个行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利用地域和产业组合条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加强本地区旅游业与其他地区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一,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增强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加大体验类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以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第二,借助毗邻地区旅游景区质量较好的优势,在进行旅游线路设计时,将本地旅游资源与鄂尔多斯市等周边城市的优质旅游景区进行联合开发,从而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在开发中要特别注意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第三,借助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态势,将水利旅游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形成大景观的旅游线路。
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水资源本身具有双重性,生态功能是其基础功能,因而,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影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河套灌区在水利旅游开发中,应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周围地势地貌的协调性,防止水土流失及对水利工程本身的不良影响。既要提高本地居民的环保意识,给外来游客做好榜样,又要注重水利旅游开发单位与河套灌区管理局及相关职能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充分协调,以实现灌区的水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是发展全域旅游的一条重要道路,目前河套灌区的水利旅游还缺乏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入,难以形成对游客的长效吸引力。故而在水利旅游开发中,应加强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围绕“水”大做文章。在工程科学方面,可将水系选址、防洪堤坝建设、水利发电等方面的技术性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具有工程学原理的科普宣传片,让游客充分体会“水之形”;在历史文化方面,可在景区设立文化广场或水文化博物馆,收集各类与河套灌区发展相关的诗歌、书画及人物传说等资料,利用3 D技术和艺术手法将其制作成具有河套特色的视频,再现当年河渠的开挖过程,让游客充分感受“水之魂”;在导游系统方面,要加强对高素质导游人员的招聘和培训,使其充分掌握河套灌区的天文、地理、历史、水利和文化等知识,实现人工讲解的游刃有余,还要充分利用微信“扫一扫”等功能,实现图文声像解说系统、标志系统和游览路径等内容的自助讲解。
应从大、中、小三个层面完善旅游交通配套建设,在大交通层面,要继续完善通往巴彦淖尔市的铁路、航空及公路立体交通网建设,并为自驾车游客配套停车场、加油站及汽车修配站等设施;在中交通层面,要完善交通集散地通往各水利风景区的各类交通配套,在机场、火车站、客车站、公交站、酒店、餐厅等重要的游客必经地做好对旅游交通宣传,设立专门的旅游景区直通车,根据季节和客流不同,调整发车班次并及时更新交通讯息;在小交通层面,要在景区内配备自行车、电瓶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及时准确地更新小交通指南,让游客实时准确掌握景区内的交通状况。
[1]陈海鹰,李鹏,李向明.基于吸引物属性的水利旅游概念内涵解析[J].生态经济,2013,(11).
[2]周红霞,张安妮,周方勇.灰色聚类算法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应用[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1).
[3]孙昌霞. 山东省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14, (29).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63031)、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MS0714)、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NJZC16366、NJSY17412)及鄂尔多斯市科技计划项目(YY201610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