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荣丰
2004年,丹霞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包括丹霞山在内的中国丹霞成为中国第8处世界自然遗产,发韧于中国丹霞山的丹霞地貌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知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丹霞山位于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总面积292平方公里。丹霞山是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丹岳:丹霞地貌第一山
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南麓,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点,年均降雨量1715毫米,年均气温19.6摄氏度。个别年份偶有飘雪,少数较高海拔的山头偶有霜冻。一年四季皆适宜游览。“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山因此得名。同时,丹霞山也是丹霞地貌命名地。
1928年,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朱翙声在《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论文中,命名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为“丹霞层”。1939年,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刘辉泗在《江西贡水流域地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术语。
2004年,丹霞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包括丹霞山在内的中国丹霞成为中国第8处世界自然遗产,发韧于中国丹霞山的丹霞地貌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知和科学界的普遍认可。
据地貌学家研究表明:在中国已经发现的11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研究最充分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丹霞山因此被誉为丹岳、丹霞地貌第一山、丹霞第一神山。
四季宜游:万古丹霞冠岭南
丹霞山由丹霞、巴寨、韶石、飞花水、仙人迹和锦江、浈江风光带等景区组成,以赤壁丹崖之雄、巴寨之险、阴阳元石之奇、锦江之秀、锦岩之幽、韶石之韵、夏富之旷闻名于世。目前对外开放的区域包括:丹霞景区的长老峰游览区、阳元石游览区、翔龙湖-卧龙冈游览区,巴寨景区;水上项目有水上丹霞、竹筏漂流、翔龙湖游船。
“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古山寨广布是丹霞山的一大特点。丹霞山是广东古山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山寨绝大多数建在难于攀登和徒手不能攀登的山石上。据不完全统计,遍布丹霞全山的古山寨数量超过100座,号称丹霞山108寨。
著名的如长老寨、巴寨、细美寨、平头寨、同金寨、羊州寨、韭菜寨、评公石寨、金龙山寨、乱石滩寨、五马寨。长老寨始建于明代,是丹霞山主山所在,自然风景壮丽,文化遗存丰厚。细美寨即阳元山,四面绝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巴寨大岩堡拔萃于群峰之上,海拔619.2米,为丹霞山最高峰。
丹霞山的岩画和摩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厚重久远的历史文化。丹霞山现存最为久远的摩崖是刻于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的金龟岩《舍街记》。丹霞山区保存至今的北宋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碑刻260多处(方),其中宋刻12处,包括韶石摩崖2通,锦江岩画2通,锦岩摩崖8通;元刻10处。
锦江岩画位于锦江下游两岸,为北宋-南宋时期刻画。摩崖遍布全山,主要分布区域包括韶石摩崖群、锦岩摩崖碑刻群、别传寺摩崖群、巴寨摩崖群。大字摩崖以南宋的“锦岩”、清初的“别有天”、“丹霞”最为显著。2013年丹霞山摩崖石刻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人墨客:此方定是神仙宅
作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的丹霞山至迟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岭南名胜。历代文人骚客、达官贵人、僧侣道士,吟咏丹霞山的诗文数以千计。
丹霞山古称韶石、韶石山,是舜韶文化的主要承载地,韶关因此而得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溱水》:“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对丹霞山的韶石作了准确的描述。
盛唐名相张九龄以《感遇》二首为《唐诗三百首》开篇,以《望月怀远》等千古名篇传世,张九龄的家乡便在韶石山下。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一生三次到访韶关,留下“曲江山水闻来久”“暂欲系船韶石下”等名句。韩愈《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晚唐诗人胡曾《自岭下泛到清远峡作》有“绝境方知在岭南”“薜荔雨余山自黛,蒹葭烟尽岛如蓝”等佳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赋诗《晓登尽善亭望韶石》,盛赞“此方定是神仙宅”。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创作了40行280字的排律《题望韶亭》。
唐宋之后,吟咏丹霞山的诗文不胜枚举。如明代伦以谅“水尽岩崖见,丹霞碧汉间”;明末李永茂“孤留一柱撑天地,俯视群山尽子孙”;清初释澹归“好山自喜迎佳客”;当代赵朴初“自夸巨擘非虚妄,万古丹霞冠岭南”。
佛道同处:寺观共和谐
“天下名山僧占多”,仙道最宜是丹霞。洞穴累累的丹霞地貌极像神仙宅府。丹霞山道佛并存,主要寺观有锦石岩寺、别传禅寺、仙居岩道观、灵树寺。
灵树寺始建于唐末,南汉知圣如敏禅师和禅宗“一花五叶”之云门宗开山祖师文偃禅师先后住持灵树。寺前为古建封渡口,寺后山岡有尽善亭遗址,寺内现存千年枫香一株。
锦石岩寺是依托锦石岩天然大型洞穴群、随山就势兴建的一座岩寺。锦岩唐末已有僧人居住,千百年来,锦石岩亦僧亦道,屡毁屡建。锦石岩寺现为尼众清修福地,寺内地质珍迹与摩崖石刻交相辉映,胜迹有龙王岩、锦岩赤壁、马尾瀑、梦觉关、百丈峡、普同塔。
“有心去南华,无心上丹霞”,别传禅寺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丹霞山主李充茂舍山建寺,康熙元年(1662)由澹归和尚诛茅建寺,5年寺成,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意,名别传禅寺。胜迹有老山门、天然岩、紫玉台、鸳鸯树,以及寺内外数十方摩崖石刻。别传寺与南华寺、云门寺鼎足,为粤北三大丛林之一。
仙居岩道观依蕉冲岩兴建,传为张天师降龙伏虎之地。宫观建于悬崖之间,誉为丹霞“悬空寺”。岩洞幽深,泉池美妙。
科学名山:科研与科普并重
作为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长期以来注重科研,同时十分重视向公众普及丹霞地貌科学知识,致力于打造中国乃至全球丹霞地貌第一科学名山。
科研方面,丹霞山与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出版了《丹霞山地貌》《中国红石公园》《广东丹霞山动植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丹霞山志》《图说科学名山—丹霞山》等系列科学科普图书,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
科普方面,自2009年,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联合中山大学,开展了中国丹霞进校园系列科普活动,向广大师生普及丹霞地貌科学知识。活动内容包括中国丹霞地貌知识讲座、赠送相关科普图书等。中国丹霞进校园活动分别走进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40多所高等院校,受到各大院校和广大师生的欢迎。“润物细无声”,中国丹霞进校园已经成为丹霞山自创科普品牌之一。
如果说中国丹霞进校园是走出去普及丹霞地貌知识的话,那么丹霞山科普志愿者则是请进来的一项活动。2014年以来,丹霞山与武汉地质公园之家脚爬客社区合作,每年在全国范围海选1-2批次志愿者,每批次20到30人不等。志愿者年龄、性别不限。每批志愿者在丹霞山接受4-6天的夏训(暑期训练)或冬训(寒假培训),全面系统地接受丹霞山科学知识实地培训。“春种一粒粟”,科普志愿者已经成为丹霞山科普队伍的中坚力量之一。
丹霞,丹霞山,科学的丹霞,文化的丹霞山欢迎你!endprint